- 抗辯博弈:刑事訴訟技巧與典型案例分析
- 雷彥璋
- 1950字
- 2024-05-30 15:33:51
(二)“陳真”與“去偽”兩種思維模式的比較分析
眾所周知,民事訴訟中,代理人可以不針對對方的主張進行抗辯,可以只依其主張陳述證據。刑事辯護不同于民事代理的邏輯特點就是刑事辯護的每一代理意見都必須有針對性地直指控方的指控,努力揭露其假,否則,就會被認為辯護存在硬傷。
刑事辯護的邏輯特點:
1.指控方“陳真”式邏輯真值表:
指控罪名和罪狀(真)=法律指向(真)AND控訴事實(真)AND程序合法(真)AND犯罪構成(真)
如果右邊有一項假,則可判定左邊假。
這實質上是所謂的聯言判斷,即同時對幾種事物情況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復合判斷。組成聯言判斷的各個判斷,叫聯言支。一個聯言判斷至少有兩個聯言支。聯言支可以是簡單判斷,也可以是復合判斷。各聯言支之間,可以是并列關系,也可以是遞進關系、轉折關系。聯言判斷的真假,取決于各個聯言支是否都真;只要有一個聯言支是假的,聯言判斷就是假的。
對于指控方來講,如果指控犯罪嫌疑人罪名成立,就要有正確的法律指向,同時要有指控的事實,還要有合法的程序,最終通過證明犯罪嫌疑人的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只有這樣才能說服法官給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判決。否則就要無罪釋放,或者被要求退回補充偵查。
2.抗辯方“去偽”式邏輯真值表:
推翻指控罪名和罪狀(真)=犯罪構成(假)OR證明控方法律指向(假)OR證明控方事實(假)OR程序違法(假)
只要右邊的一項真,左邊則真。
這實質上是所謂的選言判斷,即同時對幾種事物情況予以選擇性地否定的復合判斷。組成選言判斷的各個判斷,叫選言支。一個選言判斷至少有兩個選言支。選言支可以是簡單判斷,也可以是復合判斷。各選言支之間,可以是并列關系,也可以是遞進關系、轉折關系,還可以毫無關系。選言判斷的真假取決于各個選言支是否有其中之一為假;只要有一個選言支是假的,選言判斷就是真的。
對于抗辯方來講,如果主張犯罪嫌疑人罪名不成立,就要指出法律指向不正確,或者指控的事實不真實,或者沒有遵循合法的程序,最終證明犯罪嫌疑人的行為不符合犯罪構成,只有這樣才能說服法官給犯罪嫌疑人作出無罪判決。否則就要有罪服判,或者要求減輕或免除處罰。
上述兩種思維模式,還受到暈輪效應與首因效應心理因素的影響與強化。
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這就是暈輪效應。好惡評價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方面,在知覺他人時,人們往往根據少量的信息將人分為好或壞兩種,如果認為某人是“好”的,則被一種好的光環所籠罩,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為某人“壞”,就被一種壞的光環所籠罩,認為這個人所有的品質都很壞。后者是消極品質的暈輪效應,也稱掃帚星效應。人們常常從個人具有的一種品質去推斷他的另一種品質。尤其當存在“核心”品質時,人們更具有這種推論向,這使得在社會中人們對他人的評價往往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即認為好者十全十美、壞者一無是處。這容易導致有過犯罪前科的犯罪嫌疑人否認犯罪的陳述更不易被檢方所相信。
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評價傾向,嚴重者可以達到“愛屋及烏”的程度,即只要認為某人不錯,便認為他所使用的東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不錯。近年來流行的“追星族”有時也是青少年因喜歡某位歌星的某一特征(唱的歌、長相、頭發、行走姿式等)而盲目崇拜、模仿歌星,甚至不惜代價去收集歌星使用過的物品。有些人利用暈輪效應作用,刻意將自己打扮成某種人的外表,投其所好,從而行騙屢屢得手。
在心理學中,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是在短時間內以片面的資料為依據形成的印象,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并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某獵聘資深顧問就曾經指出:“保持和復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有關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時注意和興趣的強度。”并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以后的一系列行為。但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以貌取人”,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
首因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于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后面的信息,也會認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釋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在生活節奏如同飛快奔馳的列車的現代社會,很少有人會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一個留給他不美好的第一印象的人。
無論是暈輪效應,還是首因效應,對于代理律師來講,都要以博弈的心態面對指控方,而不是一味地情緒性對立。更不能給指控方留下“蠻橫無理”“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第一印象,否則,就會很難改變指控方對于你的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