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中國已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唐宋元明清這樣的朝代更替表國人早已爛熟于心。本書將從財政的視角再看一遍中華史。

“財政”這個詞十分常見,它跟 “財務”相對。財務一般指私人對錢財的處理,而財政則是國家對錢財收支事務的處理。那么為什么要用財政來做認識歷史的工具呢?

如果看過罪案劇,肯定熟悉偵探們的一個破案手法,那就是跟著 “錢”的線索走。只要看誰得到了好處,就能揭開表面看來錯綜復雜的案件謎團。從 “錢”的角度,我們也可以看明白歷史深處的一些人和事。

我先來說一個時間很近的異國他鄉的故事。

1972年,美國爆發了 “水門事件”。它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直接導致了總統尼克松辭職下臺。在整個事件的調查過程中,《華盛頓郵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們是怎么找到調查的線索的呢?可能你已經知道,他們得到了一位內部人物的幫忙。這位著名的爆料人的身份直到2005年才被曝光,在此之前世人一直稱呼他的代號—— “深喉”。在調查遇到困境,《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找 “深喉”進一步了解線索時,他只提供了一句話。這句話可不得了,它就像拉動厚重幕布的那根繩子,一下子打開了調查的局面。到底是什么話呢?那就是,“跟著錢走”。跟著錢的走向查下去,追尋錢的線索,最終發現了 “水門事件”的真相。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瞬間。

南宋名將岳飛站在軍帳前,手里握著宋高宗趙構要求他班師回朝的十二道金牌。岳家軍剛剛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現在班師回朝,那就意味著沒辦法鞏固勝利果實,更不可能乘勝追擊了。岳飛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于一旦!”后面的歷史我們都知道,岳飛被打入天牢,最終被殺害。過去對這段歷史的解讀,一般都是岳飛精忠報國,秦檜大奸大惡,宋高宗昏庸無能。甚至你還可能曾經唏噓感慨,岳飛的忠心用錯了地方,重兵在握的他要是反了,歷史不就是另外一番樣子了嗎?

但是,如果你從錢的角度再來看一看,就會有新的發現:就算岳飛真的想反,也根本反不了。為什么呢?雖然在岳飛事件中宋高宗是以一個 “昏君”的形象留在歷史上,但是,他延續了宋代開國以來的一個重要制度,這個制度對南宋朝廷的穩固非常重要,那就是嚴格控制軍費統一由中央發放。

把軍費攥在手里為什么這么重要?要知道,在中華史上,每當政局不穩、國運動蕩的時候,中央常常因為財政吃緊,軍費壓力增大,就放手讓各地軍閥自己籌糧籌款,解決軍費問題。比如,安史之亂之后的唐朝政府、太平天國時期的晚清政府,都是如此。這么干當然能救國于危難,但問題也很大,將領們容易擁兵自重,朝廷可能無法控制軍隊。趙構是不是昏君暫且不論,軍費完全由中央掌控這個決定,確實為南宋政權的長期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1137年為例,當時,整個中央財政一年從江南苦心竭力取得的收入不過6000萬貫,而供給在北方打仗的岳家軍的軍費就接近700萬貫。岳家軍的每一份糧草都得靠中央解決,如果岳飛不聽令,朝廷馬上就能斷了大軍的后路。所以你看,理解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再去假設,如果岳飛反了歷史會怎樣。

看歷史有多個角度。你可以從人的角度看歷史的變化,看一個個王侯將相、英雄豪杰、圣賢文人的人生經歷,看個人的意志,看偶然的命運,看個體的奇思妙想與成敗起伏,看誰方唱罷誰登場。你也可以從組織或制度的角度看歷史,看一個個王朝的興衰成敗,看從大內到外朝的權力轉移,看中央與地方的互動博弈,看不同政權的爭霸演化。

然而,不管是個人的活動,還是組織與制度的變遷,背后都有一個根本的約束,那就是錢。“水門事件”也好,十二道金牌也罷,任何一段歷史、一個歷史事實,如果從錢的角度再看一遍,就能更好地理解歷史中的人、組織與制度,才會明白為什么有的時候會出現風云際會、激蕩人心的變化,有的時候卻只能換得 “讀書人一聲長嘆”.

跟著錢走,會打開一個更真實的視角:

錢從哪兒來,又往哪兒去?

誰付出最多,誰又坐收漁利?

誰得到了好處,誰又付出了代價?

任何時空里,考察財富的博弈都可以把歷史撕開一個口子,人們能從這個截面上看到各方力量的角逐,理解歷史向前發展的真實動力。你可能聽說過 “一人興邦”的歷史傳說,可你知道嗎,有不少王朝的滅亡,在根子上就早已由財政狀況決定了。帝王將相的賢愚不肖難以改變王朝的命運。你可能知道大多數王朝被推翻時國庫都被耗空了,可你知道嗎,財政方式如果出了問題,有錢有糧也一樣能亡國。你可能一聽皇帝收稅就想到橫征暴斂,可你知道嗎,輕稅未必就一定有益于民,“正路”不通往往會導致 “歪路”的出現,而 “歪路”最終不但無益于國,而且有害于民。

營養師會告訴你, “你吃下什么,就會變成什么” (Youare whatyoueat)。財政學家會告訴你,國家征什么稅、怎么征稅,會反過來塑造國家本身。恰當的財政制度會讓官民兩利,讓國家不斷地發展;而糟糕的財政制度,會讓官民兩輸,最后國家崩潰。那什么才是恰當的財政制度?

在這本書中,我將以財政為線索重新梳理一遍中國在帝國時期成長的歷史,從錢的角度解釋許多歷史現象,也會探討什么樣的財政制度才是恰當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恰當的標準又有什么不同。

接下來的30章,每一章的正標題是一個財政事件或財政現象,副標題是一個歷史問題。在闡述時,我將圍繞以下三個線索展開:

第一,財政制度的三個要素,即收入、支出、管理,在歷史時空中是怎樣不斷變化的?對王朝的興衰、帝國的國家治理有什么影響?

第二,從財政制度變遷的角度看,中國在帝國階段是怎樣不斷成長的?財政作為制度變遷與國家成長的動力又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第三,體現在財政領域中的強制權力,是如何從相當程度的君主私權,一步步地實現公共化的?為什么在鴉片戰爭后,中國從帝國向現代國家轉型具有必然性?

我相信,這30章內容,會有助于人們洞察中華民族艱難成長的歷史,幫助人們把握千百年來帝王將相在歷史舞臺上所言所行背后的財政秘密,并從中看清歷史發展的方向所指與動力所在。

本書不同于市面上的一些財政史著作,更不是僅憑網絡就可以查閱到的一些只能讓人 “知其然”的知識片段。我會挑選財政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制度和杰出人物的行為,解釋其中的前因后果,評價它們的得失成敗,指出歷史深處的隱秘,使人能 “知其所以然”,對歷史擁有更深入、更準確、更立體的認識,幫助讀者理解歷史何以如此、為何不得不如此。

曾經當過奧地利財政部長的思想家熊彼特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社會結構等,都寫在民族的財政史中。”我希望,通過從財政出發闡釋歷史的30章內容,讓人能體會到那股推動民族命運變遷的力量,并能在看待歷史時擁有新的視角,進而打通歷史和現實,多一個理解世界的維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原县| 石泉县| 诸暨市| 东源县| 霍林郭勒市| 泊头市| 永丰县| 雅安市| 清新县| 合水县| 高阳县| 建平县| 龙泉市| 南皮县| 麦盖提县| 云林县| 简阳市| 祥云县| 江北区| 镇远县| 晋宁县| 京山县| 慈溪市| 克什克腾旗| 本溪| 三原县| 独山县| 河源市| 达拉特旗| 嘉义县| 仁化县| 托克托县| 博爱县| 大化| 新干县| 晴隆县| 磐石市| 卫辉市| 孟连| 南丹县| 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