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占庭文學史
- 劉文孝主編
- 5244字
- 2024-05-22 10:35:47
二、韻文
拜占庭韻文的源頭也在古代。但與散文不同的是,散文以古希臘古典文學,尤其是阿提克文學為典范,而韻文則以亞歷山大文學為典范。此中原因在于拜占庭人很少寫個人抒情詩,亦少寫戲劇,很少有人去模仿薩福(Ψ?πφω,約前630—前572年)、阿爾克羅科斯(?ρχ?λοχο?,約前680—前645年),甚至品達(Pindar,前522—前443年)都缺乏崇拜者。人們模仿的是希臘化時期的詩人,如赫利奧竇羅斯、阿契琉斯·塔提奧斯(?χιλλε?? Τ?τιο?)47、阿斯克勒皮阿德斯(?σκληπι?δη?)、珀瑟狄珀斯(Ποσε?διππο?)、琉善、龍格(Λ?γγο?)。作品則模仿銘體詩、頌歌、教諭詩、諷刺詩、勵志詩,還有羅曼斯(傳奇)。其中,教諭詩的源頭稍早些,可以上溯到伊索克拉忒斯(?σοκρ?τη?)48的《致德莫尼庫斯》(Ad Demonicum)。此外,就內容而言,拜占庭人自創了一種詩歌,即乞討詩;就體裁而言,他們創造了“政治體”、箜塔曲(κοντ?κιον)以及卡農(κ?ν?ν)。
上面這些詩體并非同時產生。銘體詩與頌詩最早,出現于4—7世紀。銘體詩之復活,正值教會文學蓬勃興起,銘體詩正適合其需要。因而,這段時期也是拜占庭學院詩派鼎盛時期。此后,則是教會詩歌興盛。12世紀后,通俗詩歌興起,諷刺詩和打油詩(παρ?δ?α)、勵志詩繼之而起,乞討詩、羅曼斯和哀歌,則為拜占庭國家的滅亡送行。
銘體詩
銘體詩源于古典墓志銘,一般由哀歌體的雙行對句組成,很適合拜占庭的裝飾性及機巧性的趣味,能滿足對藝術小珍品的要求。它并不要求作者的詩意何等崇高,而重在技巧和孕育盡可能多的警句。拜占庭銘體詩分為兩派:一派是異教和人文主義詩派,另一派則是基督教詩派。前者代表是阿噶希亞斯(6世紀),以及穆提萊奈人赫利斯托佛羅斯(Χριστ?φορο? ? Μυτιλ?νη,約1000—1050年);后者代表是格奧爾基奧斯·皮希德斯(Γε?ργιο? Πισ?δη?,7世紀)和瑟奧竇羅斯·斯透狄忒斯(Θε?δωρο? ? Στουδ?τη?,759—826年)兩者之間則有幾何學家約安尼斯(?ω?ννη? Γεωμ?τρη?,935—1000年)。這三代人的作品代表了拜占庭銘體詩發展的三個階段。阿噶希亞斯慣用古典的六音步長短格詩體。其詩模仿古人,技巧圓熟,有感染力,略顯浮夸,尤其是他那些略帶色情味道的小詩,但他的詩歌內涵豐富,超過當時其他銘體詩人。其詩部分保存于《帕拉亭文獻集》中。瑟奧竇羅斯·斯透狄忒斯與阿噶希亞斯截然相反。他為人真誠,學識淵博,善于觀察自然與生活,情感溫和;他的作品表達簡潔,擺脫了對古人單純的模仿,其詩有文明史價值。幾何學家約安尼斯兼具上述兩人特點,他同時擔任世俗的與教會的職務。其詩有一種普世性質,既接受古代希臘成果,又有深深的宗教氣氛。他最好的詩歌描寫了他親身經歷的歷史事件和現實,也表現了他自己的氣質。
頌歌
歌功頌德,在人類沒有進入真正的人類歷史以前,大概是免不了的。農耕文化時代,尤其如此。拜占庭也不例外。“頌歌”一語,往往又稱“恩括密翁”(?γκ?μιον),多半是就其內涵而言,可以頌人,亦可頌物,當然,頌物的目的,還是頌人。至于詩體,似乎并無定格,可長可短。如鮑羅斯·希冷提阿利奧斯(Πα?λο? ? Σιλεντι?ριο?)49歌頌圣索菲亞大教堂(?γ?α Σοφ?α),皮希德斯頌太子,便是如此。不過,歌功頌德并不等于詩人們的人格低下,因為不僅像普瑟羅斯和曼努埃爾·霍羅波羅斯(Μανου?λ ?λ?βολο?)等宮廷顯貴,就連人格比較獨立的尤斯塔修斯50和米哈伊爾·阿闊米納托斯也有這類作品。這是羅馬帝國傳給拜占庭帝國的修辭學傳統,對專制政權做迫不得已的讓步,才不至于冒犯公眾趣味。
贊美詩
贊美詩在古代,本來也包括在頌歌里,但后來逐漸分化出來,專門頌神。到了拜占庭時期,基督教統治地位確立以后,贊美詩更成為神的專利品。拜占庭的贊美詩早期包括一切圣詠,如新約福音書里的贊詞,也可稱作贊美詩。后來逐漸只有新作品才能稱為贊美詩。4世紀勞迪凱利亞會議和6世紀布拉格會議,禁止贊美詩用于祈禱以外的其他目的,更確立了贊美詩的崇高地位。現存最早的贊美詩出現在逾越節布道詞里,是薩德翁的麥利彤主教(Μελ?των Σ?ρδεων,逝于180年)所作。初期的贊美詩仍然使用古典長短格詩律,后來在敘利亞祈禱詩的影響下,逐漸轉向與當時口語結合更緊密的重輕格詩律,規模較小,還保留藏頭詩的特點。5世紀后期,箜塔曲興起,贊美詩便逐漸采用箜塔曲的形式,規模漸大。7世紀以后,卡農取代了箜塔曲,贊美詩又逐漸采用卡農的形式。11世紀以后,規模又有所縮減。但是不管用哪種形式,贊美詩的音樂總是比較優美動聽的。贊美詩的名家有皇帝,如“大智”萊翁六世(Λ?ων ΣΤ? ο Σοφ??,866—912年);也有著名學者,如約安尼斯·尤克塞塔(?ω?ννη? Ε?χ?ιτα;Μαυρ?που?,約1000—約1092年);但能流芳百世的,則是9世紀最杰出的女詩人卡西雅娜51。
教諭詩
拜占庭的教諭詩脫胎于希臘化時期的詩歌,比如伊索克拉忒斯的《致德莫尼庫斯》。就形式而言,教諭詩離抒情詩較遠,而更接近敘事詩,格律往往還是使用六音步長短格。教諭詩體有種種分支,其中一種叫“太子之鑒”(specula principum),用于新老皇帝交替之時對皇太子的教諭,有時還要寫成藏頭詩。比較著名的有巴西雷奧斯一世(Βασ?λειο? ? Μακεδ?ν,811—886年)寫給他兒子萊翁六世的教諭。還有一種叫“當頭棒喝布道詞”(με τι? θεολογικ?? προτροπ??;ranting theological exhortations),如對萊翁六世統治即將崩潰的預言就是。除了世俗作品,還有神學教諭詩,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格奧爾基奧斯·皮希德斯的《創世六日》(? ?ξα?μ?ρο?)。此詩總體平平,但在贊美宇宙時,尤其是描寫動物時,倒也靈感飛揚,顯示了他作為銘體詩人的技藝,以及熱愛自然之人洞幽燭微的才能。
箜塔曲和奧伊可思
箜塔曲和奧伊可思(ο?κο?)是拜占庭對教會詩歌和音樂,乃至一般詩歌和音樂的獨特貢獻。其奠基人是外號“妙音”(Μελωδ??)的羅曼諾斯(?ωμαν??)52,歷史上就稱他為“妙音羅曼諾斯”。他出生于敘利亞。敘利亞的祈禱詩富于音樂性,與學院派詩歌注重語音音節長短節奏不同。羅曼諾斯不僅掌握了學院派詩歌的技巧,而且從敘利亞詩歌中受到啟發,首先轉向和聲和韻律的研究,第一個率先按輕重音規則寫詩,創造了箜塔曲和奧伊可思。箜塔曲是禮拜詩歌,描寫某個宗教節日,或是某位圣徒的生活。序詩部分讓聽眾做好情感醞釀,然后至少有18行詩導入正題。箜塔曲引導奧伊可思,奧伊可思附屬于箜塔曲,對詩意展開描寫,每支奧伊可思結尾反復呈現箜塔曲的結尾詞語,兩者構成一個整體。每首頌歌一般由20—30詩節構成,每節有12—21個詩句。輕重音節的布置表現出豐富多彩的樂音變化,雙聲、疊韻和押韻等詩歌元素的作用大大提高,在拜占庭詩歌史乃至歐洲詩歌史上,第一次使韻腳成為藝術結構法定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樣的結合,形成既聯系緊密又高度靈活的詩歌形式,樸素而又宏偉、嚴肅而又溫柔、盛大而又沁人心脾,接近活潑潑的口語,能被同時代人所理解和親近,為情緒表達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卡農
卡農作為一種樂曲形式,最早產生在8世紀的拜占庭,而不是中國音樂學者所說的14世紀西歐的“民間音樂”。卡農興起后,不僅取代了黎明時唱的圣詠,同時也取代了箜塔曲。其原因在于,過去的圣詠,包括箜塔曲,都過于細膩煩瑣,整體效果被削弱了。卡農由9支曲子組成,但一般只用8支,因為其中的第2支只在四旬齋期間使用。9支曲子中每支歌曲有3—4節。有的歌曲與圣詠主題對相應,比如有的卡農第一曲相當于《出埃及記》第15節摩西的感恩曲。卡農可以輪唱,因此也可以稱為輪唱曲。一般認為,最早使用卡農的詩人是克里特的安德萊阿斯(?νδρ?α? Κρ?τη?,650—740年)。但年長于他的格爾曼諾斯一世(? ?γιο? Γερμαν??,約634—733/740年)已有幾支卡農。最有名的卡農是大馬士革人約安尼斯的《復活節卡農》。此外,著名詩人還有贊美詩人約瑟夫(?σιο? ?ωσ?φ ? ?μνογρ?φο?,約816—886年)以及約安尼斯的養弟闊斯馬斯(Κοσμ??,逝于773或794年)。卡農中每支曲子包含的詩節雖然一般是3—4節,但特例也有,安德萊阿斯的“大卡農”就多達250節,以至于德國學者卡爾·克魯姆巴赫爾說,這是“一個單一的思想被織進了蜿蜒曲折的阿拉伯舞曲之中”53。
政治體
政治詩體,意為“市井歌曲”“污名歌曲”,說得不客氣點,也近乎中國文學中的與正式祭祀相對的“淫祀”歌曲。它與箜塔曲和卡農一起,堪稱拜占庭詩歌的三大創造。政治體起源大概在6世紀,始作俑者為誰,已不可考,大概是市井文人。說它像“淫祀”歌曲,不是說它色情淫亂,而只是表示它一開始不登大雅之堂,但后來它的發展居然超過古典詩歌乃至箜塔曲和卡農,甚至被蘇蒙·麥塔弗拉忒斯用到帝國法庭中。原因在于,它為民眾喜聞樂見,而且配合進行曲的旋律,頗有班師凱旋的氣勢。
這種詩體與古典詩體基本的不同在于,古典詩體的節奏以長短音形成,而政治體的節奏以輕重音形成。每一行詩包含15個音節,在第8和第9音節之間有個小的停頓。第6、8和14音節,必須是重音。每到半行處有短長格(?αμβο?)的傾向,以強調偶數音節的氣勢,但結尾處又趨于緩和。這種詩體由于起于市井民間,所以為世俗詩歌所使用。到了后來,不少羅曼斯傳奇都用這種詩體寫成。我們介紹到這種詩歌譯為漢語時,都遵循了15個音節的要求。
乞討詩
嚴格說來,乞討詩不能算一種詩體,只是就其內容而言而標舉為一類詩歌。但說來滑稽,拜占庭的乞討詩常用的詩體,竟然是宗教贊美詩。這也許是因為贊美詩是向上帝乞討,而乞討詩則是向帝王乞討,只是乞求對象不同,而乞討本質并無二致。這種詩歌出現在帝國晚期,往往是饑寒交迫的詩人或者顯貴家的門客發出的詩藝哀嘆。主要代表是12世紀孔穆寧諾斯王朝的瑟奧多羅斯·普羅卓莫斯54和13世紀帕萊奧羅果斯王朝的曼努埃爾·菲勒斯(Μανου?λ Φ?λη?,1275—1345年)。這類詩歌的價值,在于對史家而言,它們描繪了首都市井生活的情景。
諷刺詩
拜占庭諷刺詩脫胎于琉善的著作,不同于一般以詞語刻薄見長的“諷刺”,而是通過玄虛的故事,婉轉地揶揄人世。著名的有三種:《帕特利奧忒斯》(Πατρι?τη?)、《提馬利翁》(Τιμαρ?ων)和《馬扎利地府游記》(?πιδημ?α Μ?ζαρι ?ν ?δου)。三者都寫神游天堂地府的經歷,與去世的當代人對話。《提馬利翁》風格粗獷幽默,戲謔鞭笞當代人的缺點,腔調通俗,文學價值較高。《馬扎利地府游記》則冷嘲熱諷,以死者影射活人及現實,尤其是拜占庭宮廷,文筆略顯粗俗。
另一類諷刺詩采用動植物故事形式,源自一本基督教通俗讀物《生理學》(Physiologus)。這類諷刺詩寫四足動物、鳥類聚會,乃至植物訴訟,影射神職人員、官僚、小市民以及外來種族。拜占庭教堂詩歌有一種形式叫鏈條詩(catēna),就是把早期教父們對《圣經》,尤其是《新約》的注釋,串聯起來,寫成詩體形式,便于信徒們記憶,一如中國的順口溜或打油詩55。11世紀的塞勒斯的尼克塔斯(Νικ?τα? τ?? Σ?ρρε?)便是此中高手。這種詩歌有時也被用來寫諷刺詩。
詩體傳奇(羅曼斯)
拜占庭堪稱自產的詩體傳奇,產生在在散文傳奇之后,但其源頭卻并不晚于散文傳奇。它們都受希臘化時期阿契琉斯·塔提奧斯、哈利彤·阿芙洛狄塞烏斯(Χαρ?των ?φροδισε??)56、赫利奧竇羅斯及龍格等人的影響,甚至直接模仿這些人的著作,那些實際算不得創作。但除了師承古人之外,拜占庭自己有一類著作也在傳奇中大行其道,那就是詠物詩(?κφρ?σι?)。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君士坦丁堡之后,從羅馬帝國各地運來不少希臘羅馬的雕塑裝點首都,加上大興土木,宮室壯麗,于是,便有一幫詩人以歌詠這些物事為能,產生了詠物詩。傳奇故事為了夸張主人公遭遇離奇,就免不了渲染其遭遇的環境之奇特壯麗,詠物詩就派上了用場。這就是拜占庭人給傳奇作品的新貢獻。拜占庭自產的詩體傳奇出現較晚,就現存文獻來看,13世紀無名氏的《拜耳桑德羅斯與赫露桑姹》(Β?λθανδρον κα? Χρυσ?ντζαν)出現較早。后來貢獻較大的,則有瑟奧多羅斯·普羅卓莫斯等人。拜占庭的羅曼斯一般采用政治體詩寫成,內容多是英雄美人之類的故事。晚期影響最大的當數《卡里瑪霍斯與赫露娑蘿》。但有一首英雄謠曲《阿牟萊之歌》(?σμα το? ?ρμο?ρη)也是用政治體詩寫成,卻沒寫兒女私情,只抒英雄氣概,產生于9—11世紀,堪稱中世紀一切英雄謠曲的鼻祖。
史詩
拜占庭文學自始至終,都有“史詩”產生。但一般所謂“史詩”,其實都是圍著希臘羅馬的史詩——尤其是荷馬史詩——做文章。或是續寫《伊利亞特》,或是跟荷馬唱反調,都很無聊。唯有產生于11—13世紀的《狄格奈斯·阿克瑞忒斯》(Διγεν?? ?κρ?τα?),從立意到情節到風格,都面目一新,完全是拜占庭自己的元素,可以說是歐洲中世紀一切封建英雄史詩的開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