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的哲學
- 李小龍
- 1331字
- 2024-05-24 17:52:03
現實
物質與能量一體:在原子物理學中,物質與能量別無二致,無從區分,因為它們本質上是一體的,抑或是同一單位的兩極。因此,現在與機械科學時代不同,重量、長度、時間等概念都不再擁有絕對的定義,愛因斯坦⑥、普朗克⑦、懷特海⑧和金斯⑨都曾證明過這一點。
西方視角下的現實:西方多從理論層面探索現實,其理論往往立足于對現實之否定——探討現實,圍繞現實進行推導,捕捉我們所感知到的一切,理性地將分析對象從現實中抽象出來。
“空”是一種過程:言及科學,我們免不了要回頭看看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⑩。他認為一切皆流、皆變,皆是一種過程,不存在真正的“物質”。“無物”在東方語境下稱之為“空”。而西方則認為“空”是一種空洞,是空白,是不存在。而在東方哲學和現代物理科學中,這種空無一物之“空”,乃是一種過程,永不凝滯。
“是”與“應”,“實然”與“應然”:“實然”比“應然”更為重要。然而絕大多數人卻總站在“應然”的角度去看待“實然”。
西方哲學對現實的否定:西方多從理論層面探索現實,其理論往往立足于對現實之否定——探討現實,圍繞現實進行推導,捕捉我們所感知到的一切,理性地將分析對象從現實中抽象出來。這類哲學開篇便聲稱外部世界并非基本事實,其存在值得質疑,而那些對外部世界的實在性予以肯定的見解都模棱兩可,有待進一步拆分、剖析和梳理。他們有意置身事外,化圓為方。
現實沒有定法:切莫把現實簡化成靜止不變的東西,然后創造一種解讀現實的定法。
現實與感知:二者的區別在于——
·世界。
·我們對世界的反應。
經歷決定認知:飽漢不知餓漢饑。
努力住于“當下”:切勿放任散漫,或行或臥、或坐或躺、或默或語、或飲或食,都要盡力感悟“當下”。
事物的形式實在性:任何存在之物都有其實在性。抽象事物不具備形式上的實在性。
因果:事出必有因。
因果律的實在性:原因和結果一樣實在。
物質的共性:所有物質本質相同。因此,一節見則百節知。
形式實在等于客觀實在:有多少客觀實在之物,就有多少種形式實在。
物質與對確定性的追求:在科學界,我們始終致力于探尋最終極的物質構成。但我們將物質分解得越細,就越是不斷發現新物質的存在。我們發現了運動,而后發現運動即能量:運動——作用——能量,但并不涉及任何具體事物。新事物的產生,或多或少都是源于人類對確定性的追求。我們可以將已掌握的理論,與別的東西結合起來,應用于實際。理論和具體事物相互組合后,就可能催生某種新事物?!斑@種新事物”就是一種實在,因此,即便是一個抽象名詞,最終也可以轉化成一種實在之物。
沉心靜觀:現在,止心息念——當你的心完全停歇下來,變得非常平靜、明澈,才能真正著眼于“當下”。
拭去先入為主的塵埃:拭去我們自身積累的塵埃,彰顯自性的本來面目,如其所是,如其所真,與佛教的空觀不謀而合。
條條框框蒙蔽現實:我們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是因為我們所受的教化會曲解現實。
真如與思想:真如即不生妄念,不能憑概念和思想去認知。
停止比較,本真自現:唯有徹底放棄比較,才能看清“實然”。而能夠活在“實然”之中,才是真正的寧靜。
現實存在于“本然”之中:現實指的是事物的“本然”,現實也就存在于這種“本然”之中。因此,“本然”意味著擁有最根本的自由,不受執迷、限制、偏見和繁雜的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