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卑與超越(專家伴讀版)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860字
- 2024-05-10 15:00:30
【三個圈專家伴讀】第二章
霍丹青
第二章是承上啟下的一章。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心智、情緒、行為和精神相結合形成整體,每個單獨的部分都不足以構成一個人,但結合之后就是一個獨特而完整的個體。因此,我們不應只觀察和理解個體的某一部分,如只看一個人的行為而不去理解其背后的情緒和動機。阿德勒在本章中所描述的心智主要可以理解為有意識和無意識的信念和思維。信念指我們對生活的持續性想法,如“我是被人喜歡的”或“我是不夠好的”。思維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即時性想法,如“剛才和朋友的聊天很開心”或“剛才聊天的時候我好像又說錯話了”。
阿德勒是最早開始探討情緒的心理學者之一,因此,他的描述合理地停留在那個時代對情緒的理解上。阿德勒相信每一種情緒都有對應的身體反應,這一觀點直到今日也是正確的。我們的大腦會解讀身體的生理狀態,將不同的狀態相結合后進行一個整體的情緒認知并對此命名。因此,情緒其實要多于生理反應本身。
在本章中,阿德勒闡述了憤怒和焦慮兩種情緒的目的。在他看來,這兩種情緒都包含控制他人達成自身需求的動機。近二十年情緒理論研究解釋了人類經歷的主要情緒種類,并將情緒的產生過程描述為自然的神經生理反應過程,而并非每一種情緒的發生都有其目的和動機。但值得思考的是,如阿德勒所說,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允許自己陷入某一種或幾種不愉快的情緒且無法做出改變時,其背后的原因和目的是值得探討的。
在本章第三節中講述的生理缺陷,是阿德勒最早提出的關于自卑感的描述,他將其稱為“器官自卑”,并且在之后將這一定義擴展到了廣泛性的自卑(在下一章中會詳細介紹)。器官自卑是指個體因一些身體的器官或者組織的不完整發育,或者功能性缺陷(真實的或者想象的),從而產生的自卑感。這一理論來自阿德勒醫生時期的經歷。他看到很多病人因為從小經歷的病痛或身體問題,在應對外界對生理缺陷的反饋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理解方式。這些理解通常是非常主觀的。例如“遺尿”,有的孩子會將其看作獲得父母關注的機會,而有的孩子則會認為自己是糟糕的,因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