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運維:IT運維架構的數字化轉型
- 嘉為科技
- 1891字
- 2024-05-24 17:12:18
2.2.1 平臺化工具
一體化運維操作平臺是OPDM的基礎能力,其能力圖譜如圖2-6所示。

圖2-6 一體化運維操作平臺能力圖譜
(1)統一管控能力
一體化運維平臺具備跨云跨網多級管控能力,代理可以自動無感升級,具備對資源進行監、管、控的能力。企業基礎設施正在從傳統數據中心集約式IT架構加速向云計算架構轉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企業的基礎設施將形成傳統IT架構、私有云架構、公有云異構架構并存的格局,有的企業還將邊緣架構等多種技術架構納入企業數字基礎設施,異構環境下一體化運維管理能力受到極大的挑戰。因此,建設一體化運維平臺,需要提供底層統一的管控服務,包括三大基礎服務能力—文件傳輸能力、實時任務執行能力、數據采集與傳輸能力,滿足對IaaS層的所有管控需求,具備多數據中心異構資源的納管能力。
(2)平臺多中心能力
一體化運維平臺具備平臺級的多中心能力,如統一的用戶中心、權限管理中心、消息中心、審計中心等。通過平臺多中心能力的建設,將基礎能力抽象提煉成平臺各個中心,提供上層應用統一的用戶身份、權限驗證、消息通知、日志查詢等通用能力,有效支撐運維場景工具的快速搭建,避免各個應用重復造輪子的現象,擺脫傳統運維工具的煙囪式建設模式。
(3)低代碼能力
一體化運維平臺具備低代碼能力,能實現部門、團隊、崗位級SaaS定制以及場景工具拖拉拽。在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應用軟件的需求持續增長,應用研發生產力直接關系到企業和整個社會的數字化進程。低代碼開發平臺作為不需要編碼或通過少量代碼就可以快速生成應用程序的工具,本質上是一種滿足日益增長的應用創建需求的供給技術側改革形式,其通過標準化“組件”和便捷“工具”,讓不同編程技術基礎的開發者以“搭積木”的方式進行應用開發。低代碼開發平臺通過降低技術能力門檻的方式,增加平臺產品受眾面,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應用開發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將原有數月甚至數年的開發時間大大縮短,從而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4)前后端開發框架能力
一體化運維平臺具備前后端開發框架能力。開發框架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前端,提供了可拖拽的前端頁面組裝能力,可以生成前端的UI組件和代碼;另一部分是后臺,提供“后臺開發框架”,集成了公共的后臺模塊,如登錄、API調用等。基于PaaS平臺“開發者中心”的服務,幫助運維人員低成本構建運營系統/工具。為了讓上層研發的工具SaaS能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可以通過PaaS平臺提供API、開放協議等方式來進行二次開發,將企業內已有系統接入PaaS體系中,便于上層的SaaS使用。
(5)共性組件提煉能力
一體化運維平臺能夠對運維的組件能力進行提煉,并作為共性組件為能力中心、場景中心提供服務。企業運維管理共性組件的提煉,是通過構建完整的數字化PaaS平臺,將資源和通用能力模塊化、組件化,充分與上層業務應用解耦合,從而實現價值敏捷交付、產品快速創新、用戶體驗提升和上下游生態擴展。通過持續打造共性組件功能模塊的完備性、易調用性、穩定性,為上層的IT工具和服務提供共性組件的數字化平臺(即iPaaS平臺),提供運維場景工具定制化的能力,實現業務系統和共性組件數字化平臺的完全集成。
(6)架構高可用雙活能力
一體化運維平臺具備高可用、同城雙活災備能力,能實現多中心同城雙活或兩地三中心架構,安全、穩定、高效地支撐企業IT管理系統的運行管理,保障業務的連續性。通過一體化運維平臺基礎架構高可用的容錯設計,實現故障自動切換的能力,提高運維工具服務的穩定性、連續性。平臺架構需要考慮全方位的高可用架構設計,如接入層的高可用設計、應用層的高可用設計、服務層的高可用設計、數據層的高可用設計。
(7)微服務和容器架構能力
一體化運維管理平臺具備微服務和容器架構能力,實現平臺的穩定性、靈活性和可擴展性。在異構環境下,運維管理場景的個性化需求會越來越多。為了匹配運維工具開發和運營的敏捷交付要求,一體化運維平臺需要向更敏捷、更主動的交付轉型,支撐運維工具的快速交付和運維。平臺的敏捷化需要結合云原生技術來實現,通過微服務架構設計實現應用開發的拆分與能力的松耦合,通過容器化部署實現應用的快速搭建、按需發布以及可彈性擴展。
(8)統一數據交換共享能力
一體化運維平臺可以通過API網關和ESB服務總線等機制,實現與外界系統進行數據交換和共享。通過API網關提供API托管服務能力,可以幫助開發者創建、發布、維護和保護API,以快速、低成本、低風險地開放系統的數據或服務。ESB服務總線支持組件編碼接入和在線自助接入兩種接入方式,并提供了統一的用戶認證、應用鑒權、協議轉換、請求轉發、流量控制、日志記錄等功能。基于統一數據交換共享的能力,打破數據孤島,集成企業現有系統的能力,為上層業務提供數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