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昨晚的稿作與之前存的《百萬英鎊》一起托唐納太太寄出后,姜譯回到房間,今天姜譯打算在自己海軍入伍委任狀下來前,敲定好自己的棉花囤貨計劃。
倫敦最出名的交易所當然是倫敦皇家交易所,各種商人在此交易,這里也是各個行業的風向標,甚至有專門的分析師會來到這看著跳動的價格分析未來熱門行業。倫敦皇家交易所,位于龐德街、康希爾街和特里德尼德爾街交匯處,毗鄰英格蘭銀行和其他主要金融機構。非常方便商人取錢消費。
但是姜譯卻不打算去倫敦皇家交易所,自己的五千英鎊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是看了早上的《泰晤士報》經濟板塊,姜譯發現倫敦皇家交易所大多都是法國商人賣的棉花,這玩意可不興買啊,倒不是說對貨而是對人。
也許是英國一次次的勝利和航海殖民帶來的豐厚回報,英國人的眼界也越來越挑剔,骨子里覺得歐洲大陸世界第一,而英倫三島又是歐洲中心(都是英國人自我認為,同樣的法國也是覺得自己才是歐洲中心,至于西班牙?兩百年前也這么覺得,被英國法國輪著打服了接受了自己是個小弟的事實,意大利兄弟表示咱還是喜歡懶懶地曬太陽和嚼意面,大哥誰愛當誰當),所以同等貨物上大概是本國商品貴于歐洲國家貴于其他國家,這一點其實于后世韓國有點像,韓牛又不像日本和牛一樣有那么好地品質,偏偏還比加了關稅地美國牛肉阿根廷牛肉還貴。
這里面除了經濟學中的供給關系外其實還是有民族自尊心(扯遠了),姜譯對比了下發現法國棉花要比美國棉花普遍貴一個點,而美國棉花質量卻與法國棉花大差不差,也是,英國佬還是看不起美國佬,覺得就是群在英國混不下去的土包子。而姜譯不敢收法國棉花還有一個點就是姜譯記得似乎再過幾年法國就會爆發內亂,到時候法國大革命了這棉花貨源可不穩,咱干這行可不是只單單想著囤貨賺差價,從長遠看自己也想涉足工廠,當個小廠長。
姜譯便和艾倫來到了羅耀拉街,這里是倫敦另一個交易場所,(艾倫在昨天就詢問唐納太太租了一個長期房間,唐納太太看在姜譯面子上給了一個低價,之后買完馬車就一直待在房間隨時聽候吩咐)。
羅耀拉街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人,有身材高大頂著紅色頭發的(這應該是荷蘭人),有皮膚白皙眼睛灰色的(應該是斯拉夫人),姜譯的目標則是那些操著西班牙口音說英語的,所謂后世的美式發音在姜譯看來其實是西班牙語和英語的結合,整個美洲畢竟是西班牙最先開發移民,那片大地上的白人大多會說西班牙語,隨著英國一步步從西班牙手中搶走大片殖民地,英語才在這片土地開始傳播。。。
姜譯走進羅耀拉街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衣著華麗而且身邊跟著仆從一看就是大戶人家子弟,于是不時有人上前推銷自己的商品,詢問姜譯需要點什么,姜譯說自己只是來看棉花后一些商戶離開了,可依然還有人不死心地圍著,訴說自己的商品優點。
人群中一個小個子聽到姜譯說需要棉花眼前一亮,擠過人群對姜譯說道:“Hola,先生,我這有棉花,我這有棉花!”姜譯身軀的原主威克漢姆是畢業于劍橋大學文學系,對于其他國家語言都有所涉及,這個小個子也許是興奮急切,直接蹦出一句西語(或是葡語,因為葡語中你好的發音也是ola,不是兩國人很難分辨差別),隨后是蹩腳帶口音的英語。
小個子的話引來周圍人的嗤笑,小個子漲紅了臉,硬著頭皮推銷自己的棉花,一個衣著華麗商戶直接打斷了他:“行了馬爾斯,這兒沒有紳士會買你們土包子的棉花。”接著向姜譯推銷道:“先生,我是皮埃爾,是這條街最大的棉花供應商,我的棉花質量上乘,產自法蘭西帝國的西非地區,希望能與您合作。”
周圍圍著的眾人隨著皮埃爾的到來都默默離開了,似乎這個皮埃爾在這里有很大的影響力,自覺爭不過
姜譯聽到產自法蘭西西非地區就心里默默pass掉了,但是面子上還是得做好,于是詢問道:“皮埃爾先生,不知您的報價?”
“一磅棉花40便士,先生。”
40便士,這個皮埃爾是把自己當冤大頭了呀,這價格已經算棉花價的天花板,沒聽到剛剛小個子的報價嗎,才30便士!
于是姜譯故作苦笑地說道:“很抱歉皮埃爾先生,很想和您達成合作,但是我所攜帶的本金并不多,只能抱歉了。”
一旁的馬爾斯在見到皮埃爾來本以為已經無望了,又會像之前的交易一樣被皮埃爾搶掉,每次客人聽說是美國棉花都會露出一臉嫌棄,明明都是棉花!而且價格還便宜。。。但沒想到這位先生居然走到自己面前開始細細了解自己的棉花。
“先生,有!就在不遠處的倉庫區!”馬爾斯趕忙說道,于是眾人前去倉庫看看馬爾斯棉花的質量。
路上姜譯了解到,馬爾斯來自美國南部,作為替當地農場主售賣棉花的經銷商,帶著大批貨物來倫敦碰碰運氣,卻不想自己的貨在這根本賣不出去!價格已經是一降再降,感興趣的客人一問是美國貨都是一臉嫌棄。。。馬爾斯已經在倫敦待了兩個月了,租賃倉庫要錢、貨物賣不出去積壓著,要知道自己可是抵押國內的房子才做的生意,要是一直不回款,聯邦稅務局就要找上門了。。。美國經典笑話欠人錢沒事,欠政府錢第二天稅務局就會fire in your home(家里開派對)。
姜譯看了看貨,確實質量都是沒問題的,于是當即買下四萬磅的貨物連帶這個倉庫后續租賃合同,再付出五千英鎊的本票后,馬爾斯長舒一口氣,心里的大石頭總算落下。隨后姜譯又與他簽訂了一份長達十年的合同(姜譯知道未來一直處于戰爭,棉花只會供不應求,就算沒有戰爭,工業革命的發展棉花也是不愁銷路),而馬爾斯當然樂的見到,并且再三保證自己的貨一定穩定并且永遠對姜譯便宜。畢竟這位可是阻止聯邦稅務局來家里開派對的大善人。
待馬爾斯走遠后,艾倫這才上前,他一直牢記自己現在的身份知道不該問的不問,于是他說道:“先生,這么多棉花,我會盡力找到下家盡快賣出去。”艾倫以為姜譯是想做左手倒右手的事,姜譯出面買下美國棉花再讓人把這一批貨賣出去賺差價。只是倉庫區大家都知道這批貨是哪來的,一時間要辦妥并不容易,他猜中結果卻沒猜中過程。
姜譯笑道:“不不不,我不需要你去賣。”他看著眼前堆積如山的棉花神秘說道,“不久就會有人自己上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