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賈玨和薛蟠的功勞(求追讀)
- 穿越紅樓,我怎么也有通靈寶玉!
- 赤色小三金
- 2041字
- 2024-06-09 23:56:00
吩咐完小廝后,賈玨回頭做出一副認錯樣對著李祭酒。
可惜李祭酒如今已不吃這套了。
等了好一會兒,才悠悠開口道:“你從京中帶來的兩個小廝,如今看來是無法糾正你的。往后讀書,我另給你派人。”
“今年秋闈與你同學堂的書林,已經過了縣試、府試,如今正在研習試備院試。”
“從明日開始除了通讀四書外,還要開始練習時文制藝。”
“你如今七歲,按著我給你的規劃研習兩年,把基礎打牢,就可以開始接觸經義了。”
“我治的是《禮》,你林姑父治的是《春秋》,你可挑選一樣。”
“你若用心,未嘗不能效仿你珠大哥十四歲進學。”
“十四歲才能進學,時間有些來不及啊。”賈玨心中計算了一會兒,只感覺科舉入仕挽救賈家感覺有些來不及。
“什么來不及,哪里有來不及的。”李祭酒打斷不滿道。
“舉業一途是要下大毅力的,不然何以在千萬人中脫穎而出,你當是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能行的?”
“那也太小看天下寒門子了。”
這讓賈玨不由思考,李守中以國子監祭酒的身份說出這話,無疑顯示了當今太平之世,科舉卷到什么程度了。
這還只是秀才,后面還有舉人、進士。
“你家珠兒,十四歲進學已然大為不錯了。”
“惜哉,惜哉。”
拉著賈玨訓了將近一個時辰的李祭酒,在提到賈珠后才感覺悲傷疲憊,才揮手讓賈玨下去。
賈玨回到院中,躺在床上倒頭就睡!
..........
自從李祭酒強行將賈玨控制起來后,應天府,不,應該是整個金陵城都清凈了許多。
每當與同僚閑來,談趣飲茶,例行稱贊太平盛世難得,吾皇圣明時,李祭酒都覺得有自己的一份功勞。
吳知府自從上了那
道暗折,就不怎么敢出府衙了。
金陵城內依舊歡聲笑語,其實不光有賈玨的功勞,還有薛蟠的功勞。
自從賈玨上次的話傳向薛家,不知道薛霸王是怎么想岔的,一口一個對不起遠來的小表弟。
好像賈玨為他受了什么委屈一樣。
幾次托與賈玨同學堂的薛蝌,想約賈玨出去。
賈玨拿不準薛蟠是打的什么心思,便屢屢推脫。
這日,賈玨又找上了薛蝌。
還未及說話,薛蝌旁邊少年士子便拱手道:“薛兄,小弟回
去研習經典了,這些商賈之事,還是你與這位小友聊吧。”
薛蝌還未來得及解釋,賈玨也開口不滿道:“商賈賤業,那他倒是自己去下地務農養活自己啊。”
“怎么天天跟著薛兄用度。”
“誒,不能這么說,朋友有通財之義。”
“梅弟家中窘迫只是一時,但其全家志向高潔,勤學不輟,終有出頭之日,現在正是我等雪中送炭時。”
“況且,商賈之事終究
小道,你我還得細細鉆研圣人經義,早日習得大道,報國報家。”
這話讓賈玨無語,你自己就是商人之家,你還一口一個商賈小道?
你以為科舉這么好考,好像原著中他也沒什么功名在身吧。
哼,雪中送炭,怕就怕是賈雨村那樣的人,認為你是提早攀得好高枝。
賈玨笑笑:“不談他了,上次托薛兄賣的肥皂,賣得怎么樣。”
薛蝌苦笑,自從他和賈玨相熟后,賈玨便總將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拿到自家商鋪里賣。
每每說是從古書上淘來的新奇事物,纏著他一起弄。
只是新奇是新奇,往往不中用,只是這小弟性子倒還較真,不肯放棄,每每改良
這才幾天,又來問。
薛蝌嘆息道:“你才多大啊,讀書才是正經事。”
“讀書也要用銀子啊
。”賈玨擺擺手。
“難道你府里連吃穿用度的銀子都不曾給你,就把你派下來了?”薛蝌不懂。
“難不成薛兄不知道,我是闖了禍,被趕下金陵來的?”
“我怎么聽聞京中我那表嫂子傳來的消息,你下金陵時把你家府里差點搬空。”
賈玨也嘆口氣道:“家父為國出征,要去福州受苦,為人子者,豈能在這里享福。”
“我便將我那些物事全
部交給家父帶下去了。物事雖雜,但冬暖夏涼,總有能用到的,這是我為人子的小小孝心罷了。”
“有孝加成可以很好地抵御從商的壞名。”
薛蝌贊道:“小兄弟如此純孝,倒是羞煞為兄了,既如此,成人之美,又何不可。”
說罷,薛蝌竟是要直接送賈玨一個鋪子,賈玨忙拒絕,金陵城里面的鋪子說值百金,也并不夸大。
.........
京中,皇城、養心殿。
御桌上奏折堆積成山,身著龍袍,神情威嚴的永熙帝,正不間斷地翻閱奏疏。
每掃完一頁奏疏,便用御筆勾勒幾下,然后遞給身旁不敢出聲的太監。
直到最后一本處理完,永熙帝才抬起頭。
看著面前幾人,驚訝道:“幾位愛卿是何時到的?”
吏部侍郎,于長卿答
道:“臣是一炷香前到的,幾位先生已坐了好一會兒。”
永熙帝回頭怒道:“戴權,你個狗奴才,如何不早提醒,讓幾位先生久久等候。”
眾臣勸道:“這是臣子本分。”
永熙帝回頭看向端坐的幾人很是滿意。
一眼掃去,吏部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主事......
縱然面前這些人都不是什么大官,可勝在位置險要,忠心耿耿。
從繼位后,永熙帝
便慢慢地隔開了內閣,所出召令多是召集這些人商議的,。
實際上這群人已經代替了內閣最初始的作用,不過內閣到如今已經成了制度。
永熙帝這邊商議完,還是要假模假樣去內閣過一遍,然后下召令。
永熙帝使了個眼色,戴權把提前抄閱好的幾張信紙往下傳遞。
場內眾人僅是粗略一覽,便不約而同,眉頭緊皺。
“陛下不可,甄家不可動。”
此言得到了眾多內臣附和。
“朕知曉,諸愛卿往后看看。”
年紀最大的帆山先生卻是閱覽得最快的。
“陛下,這周家或許可以做些文章。”
“還有林如海。”
(大家別養書了,追收比太低了,再養我的書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