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針砭時弊
- 1635南洋霸主
- 新釣的河
- 2280字
- 2024-05-31 09:00:00
殺雞儆猴的效果果然不俗,不愧是能被流傳下來的古老智慧。
隨后的幾天雖也有些小插曲,可終究沒再出過什么大的岔子,總體賬目還算不錯,當然一些小的損耗不可避免,朱燁也不是絕對的道德潔癖,容不下一點骯臟。
水至清則無魚,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些道理他都懂,調和嘛,在大體合理的框架下,都可以調和。
這不,朱燁就被他姐夫調和著來喝了花酒。
他還以為熊成輝能有什么新花樣,搞得神神秘秘的,搞半天還不是褲帶下的那點事?
朱燁也是服了他這姐夫的腦回路,這是一般人能干出來的事嗎?他都不怕自己回去的時候向他老姐告他一嘴刁狀:姐夫,你也不想你喝花酒的事,被我姐姐知道吧。
別說,除了性別不對,其他的味都對。
朱燁被自己的想法逗笑,成功自娛自樂,捻起幾枚葡萄,就著點心下肚,也是逍遙。
真不是他假清高,在娛樂場所放不開。
實在是這所謂的花酒有些無趣,熊成輝這次跨海而來,拜訪的好友是個叫陳子龍的士子,倒是有些文采風流。
詩詞歌賦朱燁雖聽不懂許多,只是憑借感覺來說,這人的詩詞朗朗上口又精妙華麗,內里典故不談,只憑借平仄韻腳就比他姐夫至少強二十個乾隆。
但這幫子士子也就這個和趙云沾點關系的人有些水平,其他無不是些夸夸其談之輩,針砭時弊的水平遠不如后世的鍵政老哥,這點墨水都略低于村口老大爺,實際和小學生差不多。
很有種未經社會毒打的純粹,頗有些沒見過南墻的青澀。
只是這樣還則罷了,等到陪酒的小姐姐們一來,好家伙這幫人宛如孔雀開屏一般,吹拉彈唱那是樣樣不拉。
當然朱燁這里表達的吹是吹捧自己,拉是拉踩別人,彈是彈冠相慶(字面意思,秀自己的華麗衣帽配飾),唱是各種難以入耳的歪詩和打油詩。
想歪的人,建議忘了重想。
朱燁可算是知道熊成輝喜好做詩的愛好是怎么來的了,如此說來,這乾隆皇帝喜歡作歪詩...是不是也...
當然朱燁覺得無趣,最主要的還是這花酒有些乏味,他可是在后世吃過見過的,凱迪拉克車主的含金量,懂的都懂。
他打眼一掃,就能挑出無數的毛病。
比如說:這里的酒戲太過單調,還是行酒令、飛花令那一套,人喝花酒圖的就是個爽快,自己什么水平哪怕喝了酒也是有點譜的,別人都士子風流,你上來對的磕磕絆絆,這情緒怎么能調動的起來?
還得是骰子博戲不用動腦,或者說可以裝作不用動腦,而且調動情緒。
再加上小姐姐們有些放的太開,少了那種欲拒還休的反差感,只曉得單純的吹捧小意,這情緒不勾起來再壓抑住,上來就是連續的釋放,再亢奮饑渴的人也不能持續輸出啊,這情緒自然如流水,越來越平淡。
想那后世的小姐姐,上來就是單親家庭泥塘求光、父母雙亡身世悲涼、原是良家賣身救弟、做夠嫁妝上岸從良...那小故事編的別說真不真,就說代入感強不強就完事了。
中間再各種小游戲玩著,肢體接觸慢慢暖場,一會緊一會松的情緒拉扯,甚至碰到高手還會生點小氣,鬧一鬧脾氣。
小嘴那么一嘟,眼淚那么一滾,偏偏又縮在懷里梨花帶雨的被拿捏模樣,這“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的感覺不就來了?
喝花酒那活只是最終的結果,中間的過程才是真正有趣,且讓人樂此不疲的源動力。
當然以上的種種都是朱燁上輩子一個朋友的經驗,他也就是聽個熱鬧長長見識,他是那種正經的凱迪拉克車主,從沒去過不正經的地方。
“明之覺得如何?”
朱燁老老實實縮在角落混個吃喝,沒想到這都能被接連點名,他都裝作沒聽到躲了幾次,這廝竟然再三追問。
再一再二不再三,朱燁也只得接茬應戰。
他抬眼看去,發覺是個沒記住名字的家伙,那人一手摟著妹子,一手做指點江山狀,一雙眼睛看似盯著朱燁,實際卻被他發現那人看的分明是坐在自己身側的另一個士子。
朱燁還有些奇怪,他躲的這個角落空間不大,原本除了他并無他人,他也沒有看得上的小姐姐,所以才獨飲自酌樂得自在。
這個人是什么時候過來的,他竟然沒有發覺,這人是屬貓的嘛,走路沒有聲音的?
不過無所謂,路人而已,現在他要解決對面這個展示欲望強烈的家伙。
朱燁雖然神游天外,但這些人的大致想法思路還是聽到些大概的,再稍一回憶,這人的名和字也記了起來,原來是個叫陳啟新的士子,字維新。
他雖然有個不錯的大腦,可是也不能無限往里面扔垃圾不是,所以一般不重要的人或事他都是聽過就忘,不過現在陳啟新,你成功讓我記起了你的名字。
朱燁一邊給自己加戲,一邊捉摸著陳啟新的說法。
這人的想法其實也不算復雜,倒也有那么一點點的道理,但不多。歸類的話勉強算是建政圈子里的初中生水平。
總結起來一共有三點,分別是:
一是科舉制度存在弊病,這人發現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官員,雖然經典和文章中都表現出對道德和仁義的深刻理解,但是在實際施政為官的時候卻往往貪污腐敗,行為酷烈。
他認為這些官員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在年幼的時候被教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因此他們只關注個人和家族的榮華富貴,而忽視了為國為民的為官責任。
二是拔擢官員的選拔機制存在弊病,他發現大明在建立之初,有才能的人即便資格不高也能被提拔任用,而到了后來,官員的選拔越來越重視科舉成績,而非官員的實際能力。這必然會導致貢士和舉人出身的官員,在知道自己晉升無望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貪污腐敗。
三是科道推舉存在弊病,他認為現在的科道推舉制度問題也極大,被選拔的御史和給事中在任職之后,常常因為知道自己有權利彈劾和檢舉他人,而變得貪婪酷烈、濫用職權、以權謀私。
這里解釋一下科道官是什么意思,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后世的檢察官,科官就是安插在六部內的檢察官,叫做給事中,道官類似巡查工作組,需要下地方巡察百官,叫做御史。
因為掌握監察權并且直達天聽的緣故,級別雖然不高,但是手里的權利卻很大,并且缺少監管。
所以說陳啟新講的這幾點也是有幾分道理的,起碼問題確實存在,而不是憑空畫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