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武能上馬安天下,文能提筆定乾坤?
- 大明遼東王,建文求著讓位
- 聽風落畫
- 2207字
- 2024-05-17 10:00:00
北平,燕王府。
“王爺,王爺,出大事了!”
燕王麾下將領(lǐng)張玉氣喘吁吁的跑了進來,稟報道。
此時,朱棣正與燕王妃徐妙云在庭院中賞花,看到向來沉穩(wěn)的張玉,一臉驚慌失措的模樣。
朱棣眉頭微微一皺:“出什么事了,看看你都急成什么樣。”
“王,王爺,遼王來永平府了。”
而張玉氣還沒有喘勻,說話斷斷續(xù)續(xù)的。
“遼王來一趟永平府,你為何急成這樣?”
徐妙云笑了笑:“難不成是遼王帶著廣寧三衛(wèi)打過來了?”
“不是!”
張玉擺了擺手道:“是遼王給咱們王府送銀子了。”
“哦,他為什么會給我們送銀子?”
聞言,朱棣也有些不解。
“難道是干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
張玉撓了撓頭道:“不是,遼王來永平府,是為了與那些商人做生意。”
“與商人做生意?”
朱棣愣了一下:“他身為遼王,為何要與那些下民做生意?”
一旁的徐妙云也開口道:“此舉有損親王顏面。”
“罷了,他想做什么,與本王無關(guān)。”
朱棣想不出緣由,便打算就此作罷。
張玉見狀,接著說道:“王爺,王妃,還有一件事,就是遼王送來的銀子有些多。”
“有些多?”
朱棣撇了撇嘴:“就遼東那個貧瘠之地,他可以給本王送多少銀子?”
“五百兩?還是八百兩?”
“能給本王送個一千兩,都算是本王高看他了!”
徐妙云聞言,啞然失笑:“少來,哪能這樣損自己親弟弟的。”
“不,不是,遼王給咱們送了二十萬兩白銀.....”
一瞬間,氣氛好似凝固了一般,就連朱棣和徐妙云的笑容都僵硬了。
“你,你說多少?”
不知不覺的,朱棣說話也不利索了。
張玉心潮澎湃道:“王爺,是二十萬兩,都是白花花的雪花紋銀!”
朱棣頓時沉默了,許久之后,說出了一句:“臥槽.....”
他并不覺得張玉是在騙他。
不僅是他對張玉的信任,不可能會騙自己,還是因為銀子都送到府上了,這事怎么可能會是假的?
“二十萬兩白銀....”朱棣人都懵了。
他差點興奮的昏厥過去,還是一旁的徐妙云上前扶住了他。
“遼王當真是我的好弟弟!”
朱棣激動的說道:“哈哈哈,本王要去一趟遼東,與他一醉方休!”
聞聽此言,張玉直冒冷汗,寬慰道:“王爺不可啊!”
“此事若是讓陛下知道了,您和遼王爺?shù)穆闊┚痛罅恕!?
大明鐵律,王不見王!
其中的寓意就是藩王不能私下面見藩王。
在大明朝,藩王手中的權(quán)力不是一般的大,若是藩王私下意圖謀反,隨時可能引發(fā)一場大戰(zhàn)!
因此,就藩之后,先不說什么王不見王,便是再想回京城,看爹娘一眼都不容易。
而朱棣就藩北平之后,這么多年就回去過一次,還是因為朱元璋改立大宗正院為宗人府,朱棣任宗人府右宗正。
就算這樣,朱棣還要被人一直緊盯著。
倘若他真的與朱植見面,老朱肯定二話不說,認定他們意圖謀反!
“是本王考慮不周。”朱棣內(nèi)心的沖動還是按捺下去了。
聞言,徐妙云和張玉如釋重負。
但朱棣接下來的話,讓徐妙云有點想罵娘。
“妙云,我記得妙錦還未曾嫁人。”
就在這時,朱棣語出驚人:“嫁于我弟弟怎么樣?”
徐妙云:......
敢情,就為了這二十萬兩白銀,你就要將妙錦送給遼王當側(cè)妃?
“這,這好像也不是不行?”徐妙云同樣有些意動。
二十萬兩白銀,誰又能忍住不興奮呢?
··········
應天府,乾清宮。
“這么些個藩王,一個季度繳納上來的稅收不足五十萬兩銀子,這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看過這個季度的稅收后,暴跳如雷的將奏折丟了出去。
“倘若后世的藩王盡皆如此,豈不是要將朝廷累垮,索性藩王就都不用繳稅了,就等著朝廷給他們發(fā)放俸祿!”
“這些混賬東西!”
朱允炆見狀,輕聲勸說道:“皇爺爺消消氣,您的龍體為重,這些都是小事。”
“哼,這可不是什么小事?!”
朱元璋怒火中燒:“數(shù)十個藩王,一個季度就繳納了這么些銀子?”
“余下的銀子,難不成是他們自己給昧下了嗎?”
朱允炆也有些納悶,暗道:這就是您老人家想出的餿主意?
令這些藩王鎮(zhèn)守邊境,咱先不說稅收,朝廷現(xiàn)在每年還不知道要拿出多少軍費,撥給這些藩王呢!
但朱元璋對此事視而不見,他既要這些藩王戍衛(wèi)邊境,又要他們每年按時繳稅。
怎么著,一方面忙著打仗,一方面提高稅收?
難不成是覺得這些藩王都和你朱元璋一般,武能上馬安天下,文能提筆定乾坤?
“陛下,還有一筆藩王上交的款項,并沒有寫在奏折上。”
這時,一位影侍默默地走了出來,恭敬的說道。
朱元璋微微皺眉:“都是藩王交上來的銀子,為什么不上書在奏折?”
影侍回道:“這筆銀子并沒有交給戶部,并且送到了皇宮內(nèi)帑。”
戶部是大明的銀子,內(nèi)帑則是老朱的小金庫。
此時,朱元璋也明白了,摸了摸鼻子:“這銀子從何而來?”
“是遼東那邊送來的。”影侍稟報道。
“遼東?”
聞聽此言,朱元璋的臉色也逐漸的溫和下來:“原來是植兒啊,這個臭小子。”
“既然如此,那他交上來的銀子少,也是沒有辦法。”
“遼東一年的稅收不過也才十萬余兩,植兒不辭辛勞,改善屯田,每年還會給朝廷上交糧秣。”
“植兒能想到給咱的內(nèi)帑送銀子,真是難為他一片孝心了。”
說起遼王,朱元璋的怒色稍有緩和,而后露出一絲愧疚。
一旁的朱允炆長舒了一口氣。
馬皇后與太子朱標死后,朱元璋的脾氣就變得反復無常,只有談到遼王的時候,一臉和顏悅色。
太子朱標死后,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便是遼王朱植。
“植兒給咱的內(nèi)帑送了多少銀子?”朱元璋滿不在乎的問道。
當然,老朱也不覺得朱植有能力給他送個幾千幾萬兩銀子,遼東貧瘠苦寒,若是想撈銀子,唯有對軍費動心思。
但植兒為人剛正不阿,便是他自己吃不上飯,也絕對不會對軍費下手的。
朱植能給他的內(nèi)帑送銀子,大概也就只有個幾百兩銀子。
無論多少,其實都沒有什么區(qū)別,老朱最在意的還是那份孝心。
其他藩王就藩之后,吃喝玩樂,樣樣不少。
只有遼王勤勤懇懇,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