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代譯序
價值、情懷與技術

羅培新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有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寥寥數語,道出了陷于俗務不得脫身的無奈,以及歸隱江海山林的曠闊與通達。

是呵,人生苦短!在浩瀚的宇宙長河中,人的一生恰似白駒過隙。而就在這短短的一瞬,還要分出諸多時日因應俗務,能夠成就的有益之事,可謂少之又少。于我而言,年近半百,愚鈍庸碌,事少有成。所幸近年來參與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工作,使得平淡的人生,終究有一點點亮色。

這份價值感,源于世界銀行(以下簡稱“世行”)營商環境評估的價值觀與方法論。

世行評估體系,一直在優化,可謂變動不居,但其對營商環境的定義,卻堅如磐石,未曾有絲毫的變動。無論是過往的DB(Doing Business)體系,還是現在的BR(Business Ready)體系,都將營商環境定義為“企業無法控制的一系列條件,這些條件對企業整個生命周期中的行為有著重大影響”(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can be defined as the set of conditions outside a firm's control that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how businesses behave throughout their life cycle)。

世行評估,強調營商環境的外部性(即制度造成的)及重大性(對企業行為有著重大影響),著力于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創業熱情,增加就業機會,消除極端貧困,促進共同繁榮。世行的目標是,到2030年,全球日均生活費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降低到3%以下,每個國家底層40%人口的收入有明顯增長。

此種價值觀非常吻合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及的“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則。而且,世行新的BR體系,還引入了“企業靈活度評分(FFP)與社會效益評分(SBP)”的評分辦法。如果某一指標對企業的成本與收益構成影響,則該指標將在企業靈活度下進行評分;如果某一指標的影響超出企業自身并延伸到社會公眾關切的領域,例如環境保護、職工福利、市場競爭、消費者保護、財政可持續性、公平獲得商業機會和信息外部性等,則該指標將在社會效益下進行評分。因而,同一個指標測評點,將從兩方面賦分,這充分體現了世行評估追求價值的衡平性。

世行評估的溢出效應,還遠遠不止于此。世行經由評估,還要提供全球社會和經濟研究所需的詳細信息,以及具體政策建議所需的詳細數據,最終把BR數據和報告打造成全球公益產品,為社會經濟發展賦能。

這是何等強健的價值觀!而世行良好的技術能力,確保該價值觀得以實現。BR體系的設計,諸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參與其中,指標的科學性有了很大的保障。BR體系,擁有800多個評分點,1700多個問題,分為企業調查與專家調查。2023年10月開始企業調查,2024年4月開始專家調查。企業調查,每項指標發放2160份問卷,分布于31個省市;專家調查,則只在上海進行。綜合來看,上海占全國的比重為73%。

過去多年來,上海一直是世行評估的指標城市,由于工作關系,筆者深度參與其中。在工作過程中,經常有外省市的同人到上海考察調研,問到這樣一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為什么世行評估,無論是DB體系還是BR體系,都沒有“法治(保障)”指標?筆者回答說,根據世行評估的方法論,所有指標的流程、時間與費用的計算,都必須擁有規則的支撐,法治已然滲透到所有指標,就像陽光與空氣那樣,須臾不可或缺。這非常符合我們對法律的理解:法平如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也正因為如此,此前國家某部門將世行評估指標區分為法治指標與改革指標,頗為不妥。所有的指標,都內含著法治要素。可以說,所有的指標,都是法治指標。而且,評估對用語的規范性與精確度有著極高的要求,由法律人來閱讀和理解世行評估的方法論體系,當是最恰當不過了。

過去多年來,筆者負責上海參與世行磋商的工作材料的校譯工作,并參與了世行所有指標的最終磋商,深知正確理解指標體系的重要性。世行營商環境BR體系的概念書加方法論,逾880頁。對于法律工作者而言,把它們以精準的語言翻譯過來,避免誤譯訛譯,向社會免費提供,當是一份宏闊的使命了!

2023年7月16日,周日。上午11時,筆者在“羅門群”(筆者指導的博士與碩士群)里發出了一份參與翻譯的邀約:……這是一個寶貴的學習過程,而且是一份公益事業。世行的每一個指標,都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參與,他們的方法論,本身就值得學習。

很快,有48位學生響應:他們是上海高院、一中院、金融法院、浦東法院、長寧法院、普陀法院等法院的法官,政府公務人員,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券商,律師,稅務師,教師等,他們擁有扎實的法律基礎和嫻熟的外語能力。

我們用一個小時,交流討論了翻譯事宜,完成了分工。十項指標,十個小組;統一術語,先定后譯;分頭翻譯,交叉互校;三審校驗,最終審定。工作結束,師生同游蘇河步道!雨后清新的空氣,拂面而來,好不愉快!

我很喜歡一句詩: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無限,剎那成永恒!特別是在這個美麗的黃昏!

經過近一個月的初譯,2023年8月5日,周六,我們召開第二次翻譯全體會議,用了六個半小時,終于把世行BR體系十項指標的方法論及問卷專業術語,初步完成了統一。

由于筆者要對所有指標的所有問題做出回應,精疲力竭,酣暢淋漓,這是高強度的腦力與體力勞動后,獲得的真切體驗。

目前在市面上出現的數個版本,機器翻譯的痕跡極為明顯,只能作為參考,遠遠達不到官方譯本的程度。例如,將hard copies譯成“硬拷貝”(宜譯為“紙質稿”),將social contribution cost譯成“社會貢獻成本”(在中國語境下,宜譯為“社會保險費用”)……這種情形,與DB體系下將private limited company譯成“私人有限公司”(宜譯為“有限責任公司與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何其相似!

為避免以訛傳訛,影響答卷的客觀,必須盡快推出精準譯本。這項工作,必須由受過系統法學訓練、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律人來承擔。這愈發強化了我們這項工作的價值感。

在第二次會議中,我們對翻譯的工作要求,達成了以下共識:

其一,適合國情。鑒于受訪企業與專家都在中國,因此,要以國內受眾容易接受的語言完成譯事。例如,domestic firms與foreign firms,強調的是企業的注冊資本來源,而不是法人資格的歸屬。因而,結合國人表述習慣,最為準確的翻譯是“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譯成“國內企業與外國企業”或“內資公司與外資公司”,均為不妥。因為,foreign firms具有中國法律地位(甚至擁有中國法人資格),并非“外國企業”。而且,firms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公司制企業,譯為“公司”,也屬錯譯。類似地,business start-ups,最為準確的譯法為“初創企業”,不宜譯為“初創公司”。

其二,嚴謹規范。如何轉換成切近于中國法律框架下的語言,這是最考驗智慧的。例如,“regulation, regulatory framework”,宜譯為“規則、規則框架”,不宜譯為“監管、監管框架”,否則會漏譯平等主體之間的規則;而regulate,宜譯為“規范”。而在BR方法論的一些地方,也使用了“institutional framework”一詞,我們將其譯為“制度框架”。再如,世行文件多次出現incorporation, business incorporation, incorporation document……不同的譯本,將incorporation譯成“開辦”“注冊”等,均為不當,正確的譯法為“設立”。在法律上,公司設立(incorporation)是設立人為取得法人資格而依法實施的一系列法律行為的總稱,它并不是單個法律行為,而是一系列法律行為的總和,譯成“注冊”,太小了;譯成“開辦”,過于口語化,找不到法律出處。

相應地,business formulation, formal entrepreneurship這兩個詞,有譯為“正規創立企業”“正式創業”等,均為不妥,宜譯為“正式設立企業”。正式設立企業后,要求申報股東及受益所有人信息,BR方法論認為,這有助于提升企業的“Integrity and reputation”,有譯本將此譯為“完整性及聲譽”,宜譯為“誠信與聲譽”。

還有,“types of movable assets, debts, and obligation”,考察的是可用于擔保的財產類型,宜譯為“動產、債權及其他請求權”(如出口退稅請求權等)。

其三,意譯通達。翻譯過程中,必須將一些直譯后無法理解的語匯,以意譯的方式來表述,必須對實踐工作比較熟悉,茲舉數例:regulatory relief,有譯為“豁免監管”,宜譯為“簡化監管”;business registry有譯為“登記表”,宜譯為“企業登記機構”;public comment有譯為“聽證”,宜譯為“公眾參與”;interoperability有譯為“互操作性”,宜譯為“協同性”;jurisdiction,法律人通常將其譯為“法域”,很專業但令人費解,宜譯為“轄區”;streamlined courts,無法直譯,宜意譯為“法庭組織與運作的精細化”(包括繁簡分流、設立專門的商事法庭等);filing a defense statement宜譯為“提交答辯意見”;virtual hearing宜譯為“在線庭審”……

我們在討論中遇到一個問題:“企業破產”指標,有一句“provides a right for insolvency administrator to be heard”,說的是破產管理人的申辯權還是申訴權?則還須細為斟酌。

翻譯團隊夜以繼日,終于在2023年8月15日完成了翻譯的初稿。厚厚的譯本,凝結著翻譯團隊的智慧與辛勞,但離譯本的最終推出,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第一步,團隊內部交叉互校,初步校正訛誤。第二步,在發改委的安排下,我們與上海的指標牽頭政府部門溝通,修訂了專業術語的表述。

2023年8月20日,周一,上午9時,翻譯團隊舉行第三次會議,通報了初譯匯總情況,各組溝通了翻譯中的問題,展開了充分的交流,最終議定了終稿提交時間。

我們體認到,嚴復先生的“信達雅”譯事原則,體現在文本中,要做到:

其一,信。忠實于原文,信是第一要義。在過往的世行營商環境評估磋商工作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某部門匯報三句,譯員“翻譯”了六句,增加了自己的很多理解,以強化匯報者的觀點,該部門的匯報人員居然頻頻點頭稱是,認為有人幫著說話,總是好的。其實,翻譯者自我加戲,已然有悖譯者職責。

譯本必須忠實原文,除非原文確有訛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確實發現了世行BR文本存在此類問題。例如,英文原文第87頁,“the Transparency of Information for Immovable Property Subcategory has 8 points”疑為原文有誤,據上下文應為8 indicators,即8個指標,而不是8分。再如,英文原文第144頁,選項10a和10b居然一字不差,原文第509頁和第510頁各有一張TABLE 9,表格排序有誤。世行文本的錯誤,還包括語義相反的表述錯誤,如將“提升接入率”誤為“降低接入率”,將“總成本”誤為“日歷日數”,YES或者NO的回答指向錯誤。我們整理了世行BR文本40多項錯誤,準備通過國家渠道提供給世行,以供其完善時參考。

其二,達。這是本次翻譯遇到的最大難題。世行的指標,以英美法律與實踐為藍本,與我國相應法律術語的含義并不一致,必須在精準理解的基礎上完成文義轉換,否則將令人茫茫然不知所云。例如,原來的DB體系中,privat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有的譯本將其譯為“私人有限公司”,顯然是望文生義的硬譯了。在我國的法律語境下,應當譯為“有限責任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再如,BR體系中,consumption taxes是指基于消費的稅,即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征收的稅,由消費者直接或間接支付,最常見的consumption taxes是增值稅(VAT)/商品及服務稅(GST)和銷售稅。中國的消費稅(excise taxes),卻是指以特定消費品為課稅對象所征收的一種稅。而世行問卷恰恰不包括特殊消費稅和進口稅。為了避免歧義,譯本一開始即把consumption taxes(基于消費的稅)進行了界定,后面則視情境將其譯成增值稅。還有,世行原文對同一字義在不同地方使用了不同表述,自身未實現統一,給翻譯帶來了難度。例如,“企業破產”指標之下,“破產管理人”用了兩個不同的單詞“insolvency representative”和“insolvency administrator”,我們將其統一譯為“破產管理人”了。

其三,雅。翻譯團隊力求實現譯文之雅,但委實難度極高。例如,judge, division, bench,這三個詞,我們根據中國現狀,分別譯為“法官”“審判庭”“合議庭”,勉強算是通達了。再如,use permits, occupancy permits, use and occupancy permits,這三個詞,我們分別譯為“使用許可”“占有許可”“使用及占有許可”。而assignment of receivables這個詞,一般情況下應譯為“應收賬款的轉讓”,而根據其方法論的釋義“the creation of a security right in a receivable that secures the performance of an obligation”,則應當譯為“應收賬款的質押”。

比較困難的是,要結合文本與中國的行政管理實際做出精準的翻譯。在“經營場所”指標中,“5.2.2最大的當地政府(municipality)”項下,有一段話,如果直譯,結果將是:“在一些城市,可能有一個或幾個當地政府。經營場所主題(尤其是建筑許可)旨在關注最常見的做法。因此,就所服務的客戶或市場份額而言,首選最大城市中的最大當地政府。”這樣的譯法,會讓人心生困惑。其實,結合中國政府的設置情況,以上海為例,上海共有16個區政府,其中,浦東新區無論是轄區面積還是人口,均排名第一,故根據世行BR方法論,應選擇浦東新區政府作為采樣的政府。故而,此段以意譯為妥:“在一些城市,可能存在一個或數個同級的政府。經營場所主題(尤其是建筑許可)旨在關注最常見的做法。因此,就所服務的客戶或市場份額而言,首選最大城市中同一層級的最大政府。”

2023年9月28日,國慶長假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舉行了營商環境國家評估指標課題研討會。會上,我們將世行營商環境評估BR體系譯稿轉給了政府部門,但校譯工作一直沒有停歇,筆者和董翔在這方面付出了比較多的心力。

秉承王澤鑒教授的三點精神“早起一點,晚睡一點,勉強自己一點”,筆者逐章校譯,并與翻譯成員保持著頻密的溝通……期間隨隊前往寧德市委黨校學習,該校地處山區,尤記得2023年10月26日,周四,凌晨4時30分,翻身起床,沉浸在“糾紛解決”指標的校譯之中,窗外鳥叫蟲鳴,樹影婆娑……

想起蘇東坡的另一首詞《點絳唇·閑倚胡床》:“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东区| 枣庄市| 东乡| 博乐市| 伊春市| 黑水县| 漾濞| 太仓市| 定陶县| 卫辉市| 金华市| 平果县| 阿拉善左旗| 乌苏市| 巧家县| 壤塘县| 巧家县| 湄潭县| 海门市| 清镇市| 庐江县| 丰宁| 桐梓县| 凌海市| 疏附县| 濉溪县| 灵川县| 应城市| 盐池县| 胶州市| 黄陵县| 同德县| 凤山市| 遵义县| 安龙县| 盐津县| 台江县| 天门市| 昌宁县| 革吉县| 兴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