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上洛公”背后的拓跋氏臣服石趙史事與《魏書》的隱諱

如果說拓跋氏一度放棄了“代王”號是因為在猗盧死后回到了草原民族社會狀態的話,那么什翼犍“上洛公”的華夏稱號則仍舊有諸多疑點需要作進一步挖掘。其一,什翼犍何以要稱“上洛公”的華夏名號而不使用原有級別更高的“代王”號呢?其二,果如上引《宋書》所云,什翼犍曾“號上洛公”,如此重要的史事為何不見于《魏書》的記載呢?

第一個問題,何德章先生曾提出“上洛公”可能是什翼犍所受石趙封爵(61),結論應當不誤,惜未作深入討論。就筆者所見,還有兩點可支持這一結論。其一是什翼犍之立與石虎政權的關系。關于拓跋氏與石趙政權的關系,《魏書》的記載非常含混,但基本情況還是可以考究的。什翼犍在烈帝翳槐之初便為質于石趙,翳槐也曾流亡石趙。按《序紀》,烈帝七年(335)煬帝復立,之后“烈帝出居于鄴,石虎奉第宅、伎妾、奴婢、什物”(62)。其后烈帝趕跑煬帝復位,也是出于石虎的軍事干預,其事已見諸前引《石季龍載記》和《序紀》史料。烈帝與煬帝爭立,需要從慕容氏和石趙政權紛爭的背景下來解讀,畢竟此時北方的這兩個政權都比拓跋氏強大。烈帝復位一年即死,《序紀》稱:“烈帝臨崩顧命曰:‘必迎立什翼犍,社稷可安。’烈帝崩,帝弟孤乃自詣鄴奉迎,與帝俱還。”(63)什翼犍能夠從石趙歸國繼位,恐怕也與石虎的幫助大有關系。此時正是石虎勢力鼎盛之時,以石趙與拓跋氏實力對比而言,什翼犍得立為拓跋之主后很可能依附于石趙。其二則需要結合石虎政權的名號來看。晉咸康三年(337)正月辛巳,亦即什翼犍北返前不久,石虎依商、周制度,改稱大趙天王,“親王皆貶封郡公,藩王為縣侯,百官封署各有差”(64)。也就是說,除石虎本人外,石趙政權內外都不再使用“王”的稱號,依附于石趙的什翼犍也可能獲封“公”爵。按前引《石季龍載記》,烈帝翳槐的稱號是“北單于乙回”,不見有漢制爵稱。《石季龍載記》又稱,咸康二年,“索頭郁鞠率眾三萬降于季龍,署鞠等一十三人親通趙王,皆封列侯,散其部眾于冀、青等六州”(65)。此事發生在石虎改稱天王的前一年,又為《序紀》之“烈帝出居于鄴”的次年,此“索頭郁鞠”不知與烈帝有無關系(66)。可以肯定的是,郁鞠等十三人流亡石趙以后都接受了石虎封授的爵位,可見石趙封拓跋氏首領以華夏爵號是普遍現象。又按《晉書·地理志》,上洛郡屬司州,“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郡置”。上洛之地去拓跋氏勢力范圍甚遠,“上洛公”應當只是一個虛封的公爵(67)。可以推測,依附于石虎政權的拓跋氏,不具備自稱“代王”稱號的實力,而只能以石趙虛封的封號“上洛公”自稱(68)

終石虎之世,什翼犍的“上洛公”的稱號應該不會有變化。今存史料中未見什翼犍與石趙發生矛盾的記載,反而在《序紀》極為簡略的記載中數次見到“石虎遣使朝貢”的記錄。“朝貢”云云,應是史臣粉飾之詞。晉咸康七年,慕容燕使者劉翔游說晉中常侍彧弘時稱:“石虎苞八州之地,帶甲百萬,志吞江、漢,自索頭、宇文暨諸小國,無不臣服。”(69)此索頭當即是拓跋氏,劉翔所云拓跋臣服石虎之事,當是實情。在慕容氏與石趙在河北地區爭霸的時候,拓跋氏不過是一支相對弱小的勢力,并不具備與石趙、前燕這些強大的政權相抗衡的實力。在慕容皝、張重華向東晉追求王爵之封的時候,拓跋氏還受著石趙政權的控制,什翼犍也不大可能在較早的時候就恢復“代王”稱號。

解清“上洛公”名號背后的歷史真相以后,對于該名號不見于《魏書》記載的原因,也就能迎刃而解了。首先,從《魏書》的文本來看,拓跋氏臣服的中原政權只有一個,就是西晉政權。因此,《魏書》所見的西晉皇帝,分別稱作“晉武帝”“晉惠帝”“晉愍帝”,承認西晉所封授的“代公”“代王”爵號;而對于被其他政權控制的真相,則一概不予承認,雙方交往只稱“石勒遣使求和”“石虎遣使朝貢”之類。直到李延壽的《北史》,此類曲筆仍沒有改變。錢大昕就批評《北史》的“朝貢”說云:“登國三年四年,再書‘垂遣使朝貢’,亦沿魏收之文。是時拓跋雖自立國,猶臣屬于燕,乃以燕使至為朝貢,何顏之厚乎?明元永興三年、五年、神瑞元年,屢書‘姚興遣使朝貢’,秦于魏為敵國,亦不當云朝貢。”(70)錢大昕所提及的是史臣對歷史事實進行改寫問題,其實還有對不符合北魏正統觀念的史料進行刪芟的問題。周一良、李憑先生就曾深入考察過北魏史臣抹去什翼犍被苻堅俘入長安以及拓跋珪流放至蜀之事(71),北魏前期的諸多史事至今撲朔迷離,或許多與史官的刪芟有關。“上洛公”的背后是拓跋氏臣服于石趙的史實,與北魏史臣的史法明顯不符,無疑是必須刪除的。

其次,從《魏書》秉承的正統觀看來,北魏的正統來源于西晉,其直接淵源就是猗盧所受西晉的“代王”稱號。而南方的東晉政權,由于是與北魏爭奪正統地位的南朝正統的直接來源,也被北魏官方斥為僭偽。從北魏史官的角度來說,“代王”爵號所代表的正統傳承,是不允許中斷的。所以,即使有拓跋代政權被苻秦滅亡這樣的極端情況,也仍舊以代國為正統紀年。這一點,錢大昕也有論說:“自什翼犍被執,道武逃竄賀蘭部,僅得存活,代之無主者九年。魏收于昭成沒后,即稱道武帝元年以至九年,誕妄之甚也,《北史》不當仍之。”并稱:“自古未有無國而稱元年者。”(72)從北魏史官的角度來說,“代王”號一度被放棄的史事,也是不允許在史書中出現的。因此“上洛公”這一爵號,也就沒有保留在北魏史書中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了。反而是來自于南朝的《宋書》,能夠較為客觀地保留這一信息。

回到《魏書》“即位”和“即王位”寫法區別的問題上,這一字的區別其實可能是北魏史官刪芟之后留下的線索,“即王位”的材料記載的很有可能是什翼犍放棄“上洛公”稱號而代之以“代王”稱號時的事。后世史家將什翼犍成為拓跋首領和即代王位之事混同,也很可能只是因為北魏史官有意刪去“上洛公”的痕跡而造成的誤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山县| 沙湾县| 临城县| 咸阳市| 沁水县| 五大连池市| 湖北省| 岳池县| 柯坪县| 亚东县| 承德县| 松原市| 开原市| 柏乡县| 江阴市| 盱眙县| 涞水县| 科技| 习水县| 铜鼓县| 定州市| 永顺县| 碌曲县| 蕉岭县| 宣武区| 祁阳县| 启东市| 双桥区| 珲春市| 高要市| 观塘区| 泰和县| 泽库县| 依安县| 贵港市| 贵德县| 调兵山市| 赤壁市| 青铜峡市| 宝应县| 兴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