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囊全集上(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何漢杰譯注
- 5044字
- 2024-04-26 15:48:15
智囊自敘
馮子曰:人有智猶地有水,地?zé)o水為焦土(1),人無智為行尸(2)。智用于人,猶水行于地,地勢坳則水滿之(3),人事坳則智滿之。周覽古今成敗得失之林,蔑不由此(4)。何以明之?昔者桀、紂愚而湯、武智,六國愚而秦智,楚愚而漢智(5),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6)。舉大則細(xì)可見,斯《智囊》所為述也。
【注釋】
(1) 焦土:烈火燒焦的土地。此指干旱不長草木的土地。
(2) 行尸:指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的人。
(3) 坳(ào):地面洼下處。
(4) 蔑:無,沒有。
(5) 楚愚而漢智:西楚愚蠢而漢智慧。楚,項(xiàng)羽為西楚霸王。漢,劉邦建立漢朝。
(6) 圣祖:此指明太祖朱元璋。
【譯文】
馮子說:人有智慧就像地上有水,地上沒有水就是干旱的土地,人沒有智慧就是行尸走肉。智慧對于人的作用,就像水在大地流淌,地勢下洼水就會灌滿它,人事不足智慧就會填補(bǔ)它。遍觀眾多古今成敗得失的事例,無不如此。用什么可以證明呢?過去夏桀、商紂愚蠢而商湯、周武王智慧,六國愚蠢而秦智慧,西楚愚蠢而漢智慧,隋愚蠢而唐智慧,宋愚蠢而元智慧,元愚蠢而太祖智慧。列舉大的方面那么細(xì)小之處就可以顯現(xiàn),這就是編寫《智囊》的原因。
或難之曰(1):智莫大于舜,而困于頑、嚚(2);亦莫大于孔,而厄于陳、蔡(3);西鄰之子,六藝嫻習(xí)(4),懷璞不售(5),鶉衣食(6);東鄰之子,紇字未識(7),坐享素封(8),仆從盈百,又安在乎愚失而智得?馮子笑曰:子不見夫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繩以入,畚以出(9),其平地獲泉者,智也;若夫土窮而石見(10),則變也,有種世衡者,屑石出泉,潤及萬家(11)。是故愚人見石,智者見泉,變能窮智,智復(fù)不窮于變。使智非舜、孔,方且灰于廩、泥于井、殍于陳若蔡(12),何暇琴于床而弦于野(13)?子且未知圣人之智之妙用,而又何以窺吾囊?
【注釋】
(1) 難:責(zé)難,詰問。
(2) 智莫大于舜,而困于頑、嚚(yín):《禮記·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yáng)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尚書·堯典》言舜“父頑、母嚚”。傳說舜的父母幾次想要害舜,讓舜修倉廩就撤掉梯子,放火燒稟;讓舜浚井,舜下井后則以土填井。頑,愚妄,愚頑。嚚,暴虐,愚頑。
(3) 亦莫大于孔,而厄于陳、蔡:孔子周游列國,居于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陳、蔡大夫商量說:“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之大夫危矣。”遂發(fā)徒役圍孔子師徒于野,孔子絕糧,從者皆病不能起,而孔子弦歌不絕。陳,都今河南睢陽。蔡,都今河南上蔡。
(4) 六藝:《周禮·地官·大司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也指儒家的“六經(jīng)”,即《易》《書》《詩》《禮》《樂》《春秋》。嫻習(xí):熟習(xí)。
(5) 懷璞(pú)不售:楚人卞和得玉璞于楚山中,獻(xiàn)給武王。武王以為詐,砍其右腳。武王死,又獻(xiàn)給文王。文王亦以為詐,又砍其左足。至成王時(shí),他抱玉璞哭于郊外,三天三夜,淚盡血流。王聞知,使玉匠精心雕琢,終得寶玉。后指懷才不遇。璞,未雕琢的玉。不售,賣不出去,喻不能實(shí)現(xiàn)。
(6) 鶉衣:破爛的衣服。鶉尾禿,故稱。(kòu)食:仰人施舍的少量食物。
,由母哺食的幼鳥。
(7) 紇字未識:指文盲。《通俗編·文字》引《嬾真子》:魯臧武仲名紇,紇音類“哈”,而世人多呼為“核”。唐蕭穎士聞人誤呼武仲名,因曰:“汝紇字也不識!”
(8) 素封:無官爵封邑而富比受有封邑的貴族。
(9) 畚(běn):用畚箕裝載。
(10) 土窮:土挖完。窮,窮盡。
(11) “有種世衡者”幾句:北宋名將種世衡打井遇到大石,工人說不可能打成井了,種世衡卻說鑿碎大石就能獲得泉水。后果真打出了泉水。事見本書《識斷卷十二·清澗城》。
(12) 灰于廩、泥于井:指舜將在倉廩被燒為灰燼,在井底變?yōu)槟嗌场[,谷倉。殍(piǎo)于陳若蔡:指孔子將在陳、蔡之間餓死。殍,餓死,餓死的人。
(13) 琴于床:舜淘井,他的父母填土掩井,以為他已死去,舜的弟弟象認(rèn)為這是自己的主意,自取舜的琴和兩個妻子,在舜的房里彈琴,舜從井里逃脫回家,象的詭計(jì)失敗。弦于野:指孔子在陳、蔡之間弦歌不絕。
【譯文】
有人詰問說:智慧沒有比舜更大的了,而舜被愚妄暴虐的父母所困窘;智慧也沒有比孔子更大的了,而孔子在陳、蔡之間受阻厄;西邊的鄰居,六藝爛熟于心,但懷才不遇,穿得破衣爛衫吃不飽飯;東邊的鄰居,文盲不識字,卻坐享富貴,仆人隨從過百。這樣看來哪里又表現(xiàn)出因愚蠢而失去、因智慧而獲得呢?馮子笑著說:您沒見過那鑿井的人嗎?冬天光著身子,夏天穿著皮衣,系上繩子下井,用畚箕裝土出來,那在平地上鑿出泉水的,是智慧;如果土挖到底遇到石層,則是變數(shù),但種世衡讓人鑿碎石層泉水涌出,潤澤了上萬家百姓。由此可見愚蠢的人只看到石頭,智慧的人則能看到泉水,變數(shù)能困窘智慧,智慧卻不會受困于變數(shù)。假如舜、孔子不是智慧超群,早就成了倉廩里的灰燼、井里的泥土、陳蔡曠野里的餓殍,還有閑暇在床上彈琴、在野外彈琴唱歌嗎?您還不明白圣人的智慧的妙用,又用什么窺視我的智慧錦囊?
或又曰:舜、孔之事則誠然矣。然而“智囊”者,固大夫錯所以膏焚于漢市也(1),子何取焉?馮子曰:不不(2)!錯不死于智,死于愚。方其坐而談兵,人主動色(3),迨七國事起,乃欲使天子將而己居守(4),一為不智,讒興身滅(5)。雖然,錯愚于衛(wèi)身,而智于籌國,故身死數(shù)千年,人猶痛之,列于名臣。近斗筲之流(6),衛(wèi)身偏智,籌國偏愚,以此較彼,誰妍誰媸(7)?且“智囊”之名,子知其一,未知二也。前乎錯,有樗里子焉(8);后乎錯,有魯匡、支謙、杜預(yù)、桓范、王德儉焉(9);其在皇明,楊文襄公并擅斯號(10)。數(shù)君子者,跡不一軌(11),亦多有成功豎勛、身榮道泰。子舍其利而懲其害,是猶睹一人之溺,而廢舟楫之用,夫亦愈不智矣!
【注釋】
(1) 大夫錯所以膏焚于漢市:漢景帝時(shí)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封地,吳楚等七國因而叛亂,景帝將他斬于東市,討好七國以求退兵。大夫錯,漢景帝時(shí)御史大夫晁錯。漢文帝時(shí),以文學(xué)舉為太常掌故。后歷任太子舍人、太子家令等職,深為太子(即景帝劉啟)器重,號“智囊”。景帝即位,遷內(nèi)史,法令多所更定,遷御史大夫。膏焚,膏油為取明而焚燒自己,此處比喻晁錯因智喪生。
(2) 不不(fǒu):不是這樣。不,同“否”。
(3) 方其坐而談兵,人主動色:指晁錯為抗擊匈奴,先后上《言兵事疏》《守邊勸農(nóng)疏》《募民實(shí)塞疏》,提出“徙民實(shí)邊”,得到文帝贊賞。
(4) 迨七國事起,欲使天子將而己居守:七國之亂暴發(fā),晁錯建議景帝率兵親征而自己留守京師,其本意是欲效漢高祖劉邦在外征戰(zhàn)而蕭何坐鎮(zhèn)關(guān)中為后援,但景帝生性猜忌,遂成致死之因。七國事起,諸侯王不甘心封地被削減,吳王劉濞聯(lián)合楚、趙、膠東、膠西、菑川、濟(jì)南六國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5) 讒興身滅:袁盎與晁錯一向不和,向景帝進(jìn)讒說七國之所以反叛都是因?yàn)殛隋e,只要?dú)⒘怂邍涂赏吮>暗鬯鞖㈥隋e于東市。
(6) (wǎn)近:晚近。
,通“晚”。斗筲(shāo):斗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皆量小的容器。喻指才識短淺的人。
(7) 妍:美麗,美好。媸(chī):丑陋,丑惡。
(8) 樗(chū)里子:名疾,戰(zhàn)國時(shí)秦惠王之異母弟。居于渭南陰鄉(xiāng)之樗里,因號樗里疾。滑稽多智,秦人稱為智囊。惠王時(shí)助魏章攻楚取得漢中,因功封嚴(yán)君。秦武王時(shí)為右丞相。
(9) 魯匡:王莽新朝時(shí)官吏。性聰穎,官至羲和,主工商食貨。為王莽改制在經(jīng)濟(jì)上的重要助手。支謙:字恭明。三國時(shí)僧人,月支人。能通諸國語言,博覽經(jīng)籍。先后譯出《維摩詰經(jīng)》等佛經(jīng),為安世高、支讖以后的譯經(jīng)大師。杜預(yù):字符凱。少好學(xué),博學(xué)有智謀。晉武帝泰始時(shí)拜度支尚書。在京七年,多所損益,朝野稱美,號“杜武庫”。后為征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平吳之役,預(yù)謀畫指揮,功勛甚巨。好《春秋左氏傳》,稱己有“《左傳》癖”。撰《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為今存最早之《左傳》注釋。桓范:字符則。黨附曹爽,司馬懿目為曹爽之“智囊”。高平陵之變,與曹爽、何晏等皆被收捕,旋被殺。王德儉:字守節(jié)。為人多智善揣事,唐高宗永徽中,曾與李義府共謀立武則天為皇后。仕至御史中丞。為人癭而多智,時(shí)人號曰“智囊”。
(10) 楊文襄公:楊一清,字應(yīng)寧。穎悟過人,八歲時(shí)以奇童薦入翰林讀書。弘治末巡撫陜西,武宗立,受命總制三鎮(zhèn)(延綏、寧夏、甘肅)軍務(wù),加強(qiáng)邊防。以不附劉瑾,去官。劉瑾被殺,出任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參預(yù)機(jī)務(wù)。后以江彬擅權(quán),辭官而去。嘉靖初,再起為兵部尚書,總制陜西諸地軍務(wù)。回京后,加華蓋殿大學(xué)士,為首輔,被人攻訐去官。卒謚文襄。楊一清歷仕四朝,出將入相,曉暢邊事,干才一時(shí)無兩,又機(jī)敏善權(quán)變,人比之唐之姚崇,有“智囊”之稱。
(11) 跡不一軌:意謂事跡行為不相同。一軌,一種途徑。
【譯文】
那人又說:舜、孔子的事確實(shí)是這樣。然而“智囊”,本來就是漢代御史大夫晁錯在東市上被殺的原因,您從中有什么可取的呢?馮子說: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晁錯不是死于智慧,而是死于愚蠢。當(dāng)他陪侍皇帝議論軍事,皇帝為之感動,等到七國之亂發(fā)生,卻想讓天子親征而自己留守,僅做了一次不智之事,讒言興起自己就被殺了。即使是這樣,晁錯在保護(hù)自身時(shí)愚蠢,而為國籌劃時(shí)明智,所以他死了幾千年,人們?nèi)詾樗葱模瑢⑺袨槊肌M斫抛R短淺的小人,保護(hù)自身很智慧,為國籌劃很愚蠢,彼此比較,誰美誰丑?況且“智囊”這個稱呼,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晁錯以前,有樗里子;在晁錯之后,有魯匡、支謙、杜預(yù)、桓范、王德儉;在大明,文襄公楊一清也有這個稱號。這幾位君子,行為事跡不同,也大多成就功業(yè)、樹立勛名,身享尊榮、道路安泰。您舍棄好處而專責(zé)害處,這好比看到一人溺水,而廢棄舟船的用途,是更不明智啊!
或又曰:子之述《智囊》,將令人學(xué)智也。智由性生也(1),由紙上乎(2)?馮子曰:吾向者固言之:智猶水,然藏于地中者,性;鑿而出之者,學(xué)。井澗之用,與江河參(3)。吾憂夫人性之錮于土石(4),而以紙上言為之畚鍤(5),庶于應(yīng)世有瘳爾(6)。
【注釋】
(1) 性生:天生具有。性,泛指天賦,天性。
(2) 紙上:此指后天學(xué)習(xí)。
(3) 與江河參:與江河并列。參,羅列,并立。
(4) 錮:封閉,束縛。
(5) 畚(běn)鍤(chā):泛指挖運(yùn)泥土的用具。畚,盛土器。鍤,起土器。
(6) 應(yīng)世:應(yīng)付世事。瘳(chōu):治,救。
【譯文】
那人又說:您輯錄《智囊》,是準(zhǔn)備讓人們學(xué)習(xí)智慧。智慧是天生的,還是從書上學(xué)到的呢?馮子說:我過去就已經(jīng)說過了:智慧就像水,但藏在地下的,是天生的;從地下開鑿出來的,是學(xué)習(xí)得來的。井水、溪澗的作用,與江河是相同的。我擔(dān)憂人天生的智慧被封閉在土石之中,于是用書上的言語作為開挖土石的畚箕與鏟子,也許對于應(yīng)付世事有救治作用。
或又曰:仆聞“取法乎上,僅得乎中”(1)。子之品智,神奸巨猾(2),或登上乘,雞鳴狗盜,亦備奇聞,囊且穢矣,何以訓(xùn)世?馮子曰:吾品智,非品人也。不唯其人唯其事,不唯其事唯其智,雖奸猾盜賊,誰非吾藥籠中硝、戟(3)?吾一以為蛛網(wǎng)而推之可漁(4),一以為蠶繭而推之可室(5)。譬之谷王(6),眾水同歸,豈其擇流而受!
【注釋】
(1)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意謂取上等的為準(zhǔn)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向高標(biāo)準(zhǔn)看齊。語出唐李世民《帝范》:“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只為其下。”
(2) 神奸:奸詐狡猾的人。巨猾:大奸,極奸猾的人。
(3) 硝、戟:皆中藥中藥性猛烈有毒者。硝,芒硝,中醫(yī)學(xué)上稱為“樸消”,味咸、苦,性寒,歸胃、大腸經(jīng)。用于治療實(shí)熱積滯,腹?jié)M脹痛,大便燥結(jié),腸癰腫痛;外治乳癰,痔瘡腫痛。戟,大戟,其味苦、辛,性寒,歸肺、脾、腎經(jīng)。多用于治療水腫,胸腹積水,痰飲積聚,二便不利等。
(4) 一以為蛛網(wǎng)而推之可漁:一看見蜘蛛網(wǎng)就聯(lián)想到結(jié)網(wǎng)打魚。
(5) 一以為蠶繭而推之可室:一看見蠶繭就聯(lián)想到蓋房子給人住。
(6) 谷王:江海的別稱。以其能容百谷之水,故名。語本《老子》:“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譯文】
那人又說:我聽說“向上等的學(xué)習(xí),只能得到中等”。您品評智慧,極其奸猾的人,有的升到上等,雞鳴狗盜之徒,也充作奇聞,智囊已經(jīng)臟了,靠什么教誨世人?馮子說:我品評智慧,不是品評人。不是因?yàn)樗臑槿硕且驗(yàn)樗男惺拢皇且驗(yàn)樗男惺露且驗(yàn)樗闹腔郏词故羌橘\大盜,誰不是我藥箱中的芒硝、大戟?我一看見蜘蛛網(wǎng)就聯(lián)想到結(jié)網(wǎng)打魚,一看見蠶繭就聯(lián)想到蓋房子讓人居住。譬如江海,所有河流都匯聚過來,難道會選擇河流來接受!
或無以難,遂書其語于篇首。馮子名夢龍,字猶龍,東吳之畸人也(1)。
【注釋】
(1) 東吳:泛指古吳地。大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江蘇、浙江兩省東部地區(qū)。馮夢龍是今江蘇蘇州人。畸人:指有獨(dú)特志行、不同流俗的人。
【譯文】
那人沒有辦法再詰難,我于是把這些話寫在本書最前面。馮子名夢龍,字猶龍,是東吳一個特立獨(dú)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