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東坡傳:此心安處是吾鄉
- 白凝
- 4550字
- 2024-05-07 18:44:03
第二節 時光自有安排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人們十分注重成家立業。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只有先成家,然后才能夠去闖蕩一番事業。
少年的心就像一個風箏,總是想飛得更高、看得更遠,但風箏必須有一根繩子拴著,否則無論風箏飛得多高,都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
在現代社會觀念里,兩個人要先相愛然后才能結婚成家,但是在古代社會中,男婚女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隨著蘇軾和弟弟蘇轍漸漸長大,除了考取功名這一個重大立業目標之外,也要找根“繩子”把他們拴起來。
在蘇軾結婚之前,他在懵懂的少年時期,也曾經有過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對方是他的堂妹。
在古代文人的情感經歷中,像蘇軾一樣喜歡上表妹堂妹的人似乎還不少。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詩人陸游,他與唐琬的凄美愛情故事不知道感動了多少少男少女,那兩闋令人心碎的《釵頭鳳》至今還刻在沈園的墻壁上。
蘇軾還沒有陸游那么幸運,表妹畢竟不是同姓,是可以結婚的。但堂妹是自己的血親,這段感情的結局已經注定了心碎。
這位堂妹,是蘇軾的二伯蘇渙之女。蘇軾的祖父去世,兩人因為奔喪而在一起相處了一段時間,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里,兩個人暗自萌生了情愫。
如果世界上真的愛了就能在一起,那么許多年后王實甫在《西廂記》中發出的“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希冀,也不會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鳴了。
堂妹最終嫁給了靖江一個名叫柳仲遠的青年,蘇軾后來路過靖江還曾經在堂妹家住了三個月。那時候蘇軾已經三十七歲了,堂妹三十五歲并且已有了孩子。在這期間,蘇軾寫了幾首十分耐人尋味的詩,其中一首為:
杭州牡丹開時仆猶在常潤周令作詩見寄次其韻(節選)
羞歸應為負花期,已是成陰結子時。
與物寡情憐我老,遣春無恨賴君詩。
玉臺不見朝酣酒,金縷猶歌空折枝。
從此年年定相見,欲師老圃問樊遲。
此詩之深情,絲毫不亞于陸游的《釵頭鳳》和《沈園二首》,“負花期”指的是堂妹已經年齡大了,“成陰結子”是說堂妹已經結婚生子,中間兩聯都是自傷之語,無限遺憾與無奈都在其中。最后兩句以向樊遲學種花來比喻自己今后會珍惜機會和堂妹相見。
后來蘇軾被四處貶謫,自然也沒有機會“年年相見”。五十九歲的他流放在外,得知堂妹的死訊,還懷著沉痛的心情為堂妹寫下了祭文,并表示自己“心如刀割”,歸來路過靖江,拖著自己老病的身軀,堅持要給堂妹上墳。
堂妹就是蘇軾心中的白月光和朱砂痣,白月光高高掛在天上,朱砂痣靜靜躺在胸口,這是遺憾所帶來的美感。
最深刻的情感,不僅是美感那樣簡單。它是年深日久的陪伴,也是奔騰不息的真心。對蘇軾來說,一生最愛是他的妻子。
蘇軾成婚那年剛剛十八歲,妻子王弗是眉山鎮南十五里的青神人,年方十五。
對于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子,當時的蘇軾并沒有多少期待。他正是意氣風發又情竇初開的年紀,剛剛經歷了一段無疾而終的愛情,對于這種毫無感情基礎的婚姻實在是難以提起什么興趣來。
何況兩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情,也給蘇軾的心中留下了一些陰影。
蘇軾的姐姐在蘇軾的詩文中很少出現,不是因為蘇軾對姐姐的感情不深,而是因為蘇軾的姐姐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他的姐姐被許配給了外婆家的表兄程之才,可是程家對蘇軾的姐姐并不好,導致姐姐很快就去世了,這件事情也讓蘇軾的父親蘇洵很是生氣,他不僅寫詩暗諷程家,還在石頭上刻了家譜,舉行慶典的時候在全族面前譴責程家,說程家是“州里之大盜也”。因為這件事情,蘇軾兄弟兩個幾十年都沒有和表兄程之才有過任何交往。
要知道,程家和蘇家從祖父就開始聯姻了,蘇軾的母親也是程家人,對于程家可以說是知根知底,可是自己的姐姐嫁過去還是遭到了這樣的待遇。所以蘇軾認為,這種婚姻方式充滿了不確定性。妻子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女子,他們即將有怎樣的相處和互動,這都讓他感到困惑。
王弗的父親王方是位鄉貢進士,在書院中任教。蘇軾正好也在這所書院任教,與準岳父是同事關系,且因為才華橫溢,很得王方的喜愛。
青神縣位于岷江之濱,縣中有上、中、下三巖,在中巖的赤壁之下,有一汪綠水清泉。蘇軾在讀書之余常常來到這里接受山水的洗滌。
有一天,眾人一起游玩,蘇軾看著這清澈的泉水,突然想道:“這么好的水,如何沒有游魚呢?”于是他拊掌三聲,突然從巖石洞穴之中出現了許多魚兒在水中游動。
王方當時也在場,馬上遍邀文人為此景命名。眾人踴躍,可惜沒有一個令王方滿意的。蘇軾作為見證者也參與了這次活動,他給出的名字是“喚魚池”,這個名字王方很是滿意,既切合當時情境,又雅俗兼備。
巧合的是,王方的女兒王弗自幼飽讀詩書,聽說了這個活動之后,也讓侍女從家中送來了自己想的名字,卻也是“喚魚池”,居然和蘇軾不謀而合。
我們現在如果去到中巖山下,還能找到這一潭清水,還能看見蘇軾手書的“喚魚池”三字。在清香馥郁的飛鳳花叢中,還立著蘇軾與王弗的雕像。蘇軾昂首站立,王弗則是坐在石頭上略微依靠著蘇軾,顯得情意綿綿。
因為“喚魚池”一事,蘇軾雖然對這種包辦婚姻帶有一定的抵觸,但終究還是聽從了家里的安排,和王弗結為夫妻。
誰也沒有料到的是,這一場愛情的賭博他竟然賭贏了。命運如此偏愛他,兩人果然是如同賀詞一般的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婚后生活十分和諧融洽。
王弗性格恬靜穩重,上侍奉公婆孝順有加,下對待弟弟和晚輩關愛備至。在照顧蘇軾的起居之余,她還能夠陪同蘇軾一起讀書,一起談心。紅袖添香這樣溫馨的場景,在蘇軾婚后的生活里很是常見。
蘇軾婚后的第二年,十七歲的弟弟蘇轍也成親了,妻子十四歲。這個年齡在我們現代視角看來是早婚了,在古代卻很尋常。通常來說,十到二十歲之間正是男子奮力讀書的時候,早點解決了婚姻問題才能夠不被感情所羈絆,還不用為飲食起居所困擾。
兄弟二人都完婚之后,他們眼下最大的任務是立業。而立業的第一步,就是考取功名。
在家中又埋頭苦讀了一年,這個時候蘇軾剛好二十歲。此時,他的父親蘇洵已經四十七歲了。
二十七歲得子,隨后發憤讀書,二十年間屢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告失敗,如今兩個兒子都成家并且準備參加科舉了,蘇洵心中的滋味恐怕很復雜。
雖然他已然將大部分希望都寄托于兩個孩子身上,但是內心始終沒有放棄,仍然打算放手一搏,繼續參加科舉考試。
公元1056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一同離開四川,趕赴京師。
這是蘇軾第一次遠離家鄉,因為有父親和弟弟的陪同,在出發之初心中并沒有什么離愁別緒,反而是有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暢快。
出蜀之路很是艱難,唐人李白那樣喜歡游山玩水的旅游達人,都曾經發出過“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三人從眉山出發往北走,經過閬中,就出了四川來到陜西,再從陜西褒斜谷的古棧道繼續往北,才進入了關中。
中間路過四川省會成都的時候,蘇洵還帶著兩個兒子去拜會了大官張方平。
宋朝雖然沒有唐朝那么盛行行卷之風,但是在考試之前,先找個名人替自己揚名或者舉薦一二,即使是在今天也不算什么新鮮招數。
蘇洵帶著兒子一起去見張方平當然也有這個目的,蘇洵當時在文壇已經有些名聲了,他將自己的作品交給張方平品鑒的時候,張方平表示了由衷的贊賞,并且誠摯邀請他在成都書院任教。
蘇洵還有自己的抱負,不甘心就這樣當一個教書先生。張方平完全理解,也知道蘇洵是有著大志向的,他并沒有生氣,而是給當時的文壇盟主歐陽修寫了一封舉薦信。帶著這封信,三人繼續出發,趕赴目的地汴京。
因為他們出發得早,所以路上還不會太過匆忙,再加上蘇洵本來就是熱衷于游賞之人,一路上奇山秀水、名勝古跡,自然要一一賞玩個遍。
這是蘇軾人生中第一次遠行,目的還是去參加科舉考試,關乎自己的前途,他的心情激動萬分。但轉眼離家已經數月,他不自覺開始思念那遠在家中的妻子。在留宿洛陽的時候,蘇軾填了一首《一斛珠·洛城春晚》來宣寄自己對妻子的相思之情。
洛城春晚。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
自惜風流云雨散。關山有限情無限。待君重見尋芳伴。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
詞的上片說自己開春從眉山出發,到了洛陽的時候已經是暮春時節,在重重掩映的柳枝之外,有一座紅樓若隱若現露出半邊。柳樹邊是一灣池塘,輕輕地泛起波紋,那波紋細密,就像是寫在紙上的篆字,每一個字都在表達思念。當初離別之時,我們曾經在花前燈下,飲酒聽曲,如今卻是天各一邊。
下片突發感慨,當初的歡樂就像是云雨一般消散,萬里關山阻隔我們,關山是有限的,但我們之間的感情是無限的,終有一天我們再相見之時,我要和你一起在芳花之前,對你訴說我此時的相思,一起看那歸來的雙飛燕飛過西樓。
這首蘇軾早期的詞作很不像蘇軾的經典詞風,倒是和比蘇軾早一些的張先有些類似。此時的蘇軾還沒有經歷人生的深重苦難,兒女情長的情愫縈繞在他的心底。那個溫婉的女子,就像牽著風箏的線一樣,始終牽動著蘇軾的心。
五月,蘇軾三人抵達開封,借住在一個寺廟中,一邊進行最后的沖刺復習,一邊等待秋天的考試。
八月,蘇軾與蘇轍在開封府參加了考試。這一次考試只是禮部的初試,內容并不算很難,因此蘇軾和蘇轍輕松考中。次年春天,兩人還要參加禮部組織的復試以及皇帝親自監督的殿試,那才是重中之重。
初試之后,距離下次考試還有好幾個月的時間,除了繼續督促兩個兒子學習之外,蘇洵也帶著他們去參加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動。其中很重要的一次活動,就是拜訪歐陽修。
歐陽修是當時的禮部侍郎,也是禮部考試的主考官。
宋朝初期,文壇的風氣還沒有從五代時期的浮靡之氣扭轉過來,尤其是以楊憶等為首的館閣重臣帶動的西昆體,學習李商隱卻沒有學到精髓,只是流于粗淺的華麗辭藻,內容空虛,感情虛假。
當時文壇上一些有識之士都紛紛發起改革,梅堯臣和蘇舜欽立主平淡之美,歐陽修同樣對此深惡痛絕,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之人,想要聯手改變文壇積弊。
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會設有一名主考官,在這名主考官名下考中的,未來都是這名主考官的門生。而且當時的考試基本都是主觀題,判卷全憑考官的喜好。歐陽修作為主考官,那么自然會選擇符合自己喜好的文章。
另外,這些能夠參加最終考試的都是各地的年輕俊杰,通過考試來篩選人才,也能夠對當時的文風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歐陽修自然早有此打算。
蘇洵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造詣不俗,他的文章深得兩漢精髓,文風縱橫恣肆。政論散文論點鮮明,極具有說服力和可讀性。
在蘇洵的教導下,蘇軾和蘇轍的文風更有先秦兩漢大家之風,語言質樸,言之有物,并沒有受到當時不好的風氣影響。
初次見到歐陽修,蘇軾雖然早已經熟讀過歐陽修的詩文,但是心中還是不免忐忑。沒想到歐陽修居然那么和藹可親,兩耳較長,上嘴唇還有點短,笑的時候會露出牙齦。這尊容似乎不是那么玉樹臨風,但恰恰是這樣一副尋常的形象,更加讓蘇軾覺得親切。
蘇洵將自己的文章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大為贊賞,稱贊他的文章“博辯宏偉”。他像是發現了寶藏一樣,對蘇軾和蘇轍的才學十分滿意,并且還殷勤地把三人介紹給了韓琦等人。
第二年正月,蘇軾、蘇轍兄弟參加了禮部考試。
在古代,參加一次科舉考試不僅是智力的比拼,還是毅力的比拼,那可比現在參加考試要辛苦得多,考試的嚴格程度絲毫不亞于中考、高考。
考生在天沒亮的時候就要出發,黎明時分趕到考場,經過嚴密的搜身之后,每個人進入單獨的房間。外面有看守和巡視人員,考生得自備干糧,因為在考試結束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許走出考場。
這一次考試對于蘇軾來說,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點。考試之前,他雖然小有名氣,卻也名不出眉山。這次之后,他終于一鳴驚人,開始了自己名留青史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