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風(fēng)流人物
- 大清藥丸,但列強是大明!
- 湊要飯的
- 2058字
- 2024-11-29 22:59:13
當然,這份后悔落在紙面上,顯得有些官方。
畢竟這一本書的內(nèi)容開篇都說了,就是寫給后人看的。
正經(jīng)人誰寫日記啊。
雖然這本書只是摻了點日記,類似自傳,內(nèi)容大致闡述了明世祖皇帝波瀾壯闊,又充滿了不甘不平的的一生。
朱康燮在這個世界醒來之后,心里就憋著不少大目標。
橫推世界,天下大同,成為大明皇帝之類的......
明世祖也有。
懷揣著這些偉大的理想,他睜開眼睛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了一個襁褓中的嬰兒,而且得知距離自己和自己一家的死期還有三個月之后,當時都沒有哭出聲。
為了求活,只能強迫自己練習(xí)用稚嫩的喉舌發(fā)音說話。
同時還得擔心自己會不會和歷史上一樣出生后兩個月就夭折了,根本等不到三個月后清軍殺來。
好在隆武帝拿他沒啥辦法。
四十四歲才得來這么一個獨苗兒子,還是陪著自己患難與共的發(fā)妻所出,就算被襁褓中口吐人言的兒子嚇的快瘋了,也只能好生供著。
悄悄做過幾場法事后實在沒效果,隆武帝也只能嘗試傾聽并接受自己這兒子的言語。
如此,才讓儼然有天傾地覆之象的南明挺住了。
明世祖朱琳源此時很是自滿與驕傲。
嬰兒單通明末南明,地獄難度不過如此。
收徒。
不過嬰兒還是太脆弱了,所以他最初還是在搖籃里指指點點,給自己父親做軍師。
直到清國生變,福臨正式掌權(quán)。
朱琳源本以為是自己的到來產(chǎn)生的蝴蝶效應(yīng)讓清國內(nèi)部產(chǎn)生了變化,直到更多的異變突生,超出了他的預(yù)期,也讓他意識到了北邊皇位上坐著的人不可能是記憶中那個順治皇帝。
所以,年僅三歲半的朱琳源不得不在宮人的攙扶下,邁步踏入了朝堂。
南明群臣只當這次也和之前一樣,是皇帝要讓小太子來露個臉,隨后聽到小太子說話字正腔圓字句通順有理活像個小大人時也不驚訝,只夸幾句太子真乃神童。
可隨著小太子越說越多,言語間多有涉及大明軍政大事,見解獨到,而且與隆武帝所主張的政令相合。
而隆武帝只坐在龍椅上干看著,見群臣用驚愕的眼神在太子與自己身上游離,只能苦笑;“吾兒天降神圣,朕依仗之。”
說是生而知之的絕世神童,群臣們眉頭皺一皺也就信了。
天降神圣?
是不是有點夸張......
一場,兩場,三場朝會過后,群臣們服了。
如果沒有北邊的福臨,那么接下來的大明帝國將在天生神圣的明世祖領(lǐng)導(dǎo)下締造此前歷朝歷代難以企及,說不定后世都只能仰望的空前絕后的偉大基業(yè)。
可惜,接下來是長達近兩百年的爭斗與內(nèi)耗。
南明失了先機,失土千里,長江以南都沒能完全守住,在陸地上根本無法與清國對抗。
清國本就沒什么厲害的水師,近海尚且還能仗著船多人多逞兇,所以能收復(fù)臺灣,到了遠海,則根本不是鄭芝龍的十八芝以及大明皇家海軍的對手。
被趕下海的大明世祖朱琳源一心想著收復(fù)故土,除了控制馬六甲與征服印度是有明確目的之外,其他的都是與清國作對時順手而為。
成功入主中原的大清圣祖愛新覺羅·福臨要徹底覆滅南明,要對外殖民要控制海疆要締造一個不一樣的大清朝。
清國要打中南半島,大明出兵截胡。
清國要大力發(fā)展海軍打破封鎖,大明努力策反了本來并不想造反的吳三桂,趁機從海陸兩線摧毀了清國海軍。
清國也想要印度,大明占據(jù)海利先行一步。
清國要打小日本,這次大明沒搶過,清國大軍自朝鮮半島直接殺過去,德川幕府給大明的求援信送到大明新京時,江戶都被攻占了。
有了日本做跳板,清國又先大明一步,在大明消化東南亞殖民地之時,向美洲派遣了殖民船。
明世祖對此耿耿于懷,這才有了之后大明給日本復(fù)國的事兒。
也因此,在明世祖與清圣祖在誰也拿不下誰的情況下,兩人似乎就在為這些豐功偉績而較勁。
你控制中南半島,我拿下小日本。
你殖民美洲,我有明屬印度。
你打下秋海棠葉,我是日不落帝國。
你縱橫印度洋與太平洋,我就發(fā)動西征把奧斯曼嚇一大跳。
都以為未來有朝一日肯定能拿下對方,直到生命走向末路時,大明世祖皇帝朱琳源再回首,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曾經(jīng)那些理想,全都只做成個半吊子,該改變的依舊沒改。
想用余生殘年盡可能做點什么,但龐大的帝國需要處理的政務(wù)已經(jīng)不足以讓一位老皇帝能騰出精力顧及其他。
身前也沒有能真正理解并贊同他理念的繼承人。
而他也不敢輕信后人的智慧,至少在之后的一百年不信。
書本不算厚實,不過一個小時朱康燮就將這本書的內(nèi)容細細看過,最終合上書頁。
明世祖的悔意沒有絲毫作假,不過他悔恨的不是與清國的爭斗,而是沒在有生之年將其斗死。
把書放回那黑盒子當中,朱康燮癱坐在地,既是被身上重型防彈衣壓的,也是因為心中的空虛與迷茫。
“唉!”雖然早已知曉答案,但當謎題毫無保留的解開之后,他一時間竟是不知如何反應(yīng),只能長嘆一聲。
“大爺?”門外福朋之聽得嘆息,出聲詢問。
“無事。”
朱康燮撐著腿站起來,將那黑盒子合上:“去取一把鎖來,能鎖上這盒子的。”
書看完了,他覺得自己有很多關(guān)于這書的事要思考,但一時間找不到苗頭。
但除了這書,他還有一件事要好好想想。
建武帝為什么要送來這本書。
而且明世祖為了未竟的事業(yè),從生到死都沒松懈一絲一毫。
為了確保自己死后的大明依舊能有北伐成功滅亡清朝的機會,他留下的肯定不止這一本,除了這‘日記自傳’外一定有其他的內(nèi)容,至少朱康燮記憶中原本的歷史軌跡是一定有的,這些從他手中現(xiàn)有的這一部分就能看出來。
“給了又不給全,見又見不到,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