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作為一個“70后”,我是在“批林批孔”、鼓吹“儒法斗爭”的尾聲和余響里接觸儒家及孔子的,“小人書”《孔老二罪惡的一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先父對“孔、孟之道”始終持批判態度,我推想并不全是“文化大革命”所致,這影響了青少年時代的我。但就我知道的《論語》的只言片語來說,仍有些內容是我認可的。高中二年級,翻閱過蔡志忠先生關于傳統哲學的系列漫畫,中、日合拍的木偶片《不射之射》,亦堪稱驚鴻一瞥。就讀外語學院期間,買了第一本佛經《圓覺經》。畢業到銀行工作,嘗試系統瀏覽先秦子書,最得趣的非《莊子》莫屬。

等有條件把學習當作職業和生活的一部分時,除了現代學科體系下的明、清史研究,我其實走上的是傳統“文史之學”的道路,在這方面,錢鍾書先生《管錐編》的誘掖之功至巨。《管錐編》是古人學術筆記的今版,學術筆記則是宋代古典學術成熟的產物。孟子說:“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1]這是“文史之學”的最高蘄向。孟子又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2]這是“文史之學”的最高境界。

2012—2017年,我把上海交大歷史第二專業課程的“中國文化史”講成了“古代思想史”,按照先秦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理學、明清之際思想及清代三教混融的次第,選鈔《論語》《孟子》《莊子》《抱樸子內篇》《佛遺教經》《佛說阿彌陀經》《壇經》《朱子語類》《語錄》《傳習錄》《明夷待訪錄》《閱微草堂筆記》的部分內容,供講解之用。課程易人后,我開始考慮,結合課外的學習心得,以一本書記錄下它的主旨。

于是,我保留了講解素材(文選有調整),對應課堂講解,采取學術筆記的形式,分設若干條目,進行二度創作。其中,文選之前的條目,系就作者、著述、思想流變等進行討論,文選之后的條目,系圍繞文選的字、句、觀念等展開考辨、分析和引申(征引文選標為黑體字)。本書致力于發揮傳統札記——包括注釋在內——舒縮自由的優長,既在不同面向、層次間靈活切換,又回環掩映,精神貫通,在“總體史”的關照下,打通“文”“史”,不囿于“大、小傳統”的界劃,探索古代思想的內在緊張及外在局限,細微到文字訓詁,廣闊到文明異化,提出與先賢、時彥不盡相同的認識。

誠然,如果說,可以不斷補苴、增訂,是札記體寫作的優點,那么,需要不斷補苴、增訂,也是其缺點所在,本書自不例外。比起論文式寫作,它更呈現出階段性研究成果的面貌。而本書不諱言中、西學術差異,這背后則是我對中、西古代歷史大分流的判斷,相關思考在書中僅露端倪,尚未能暢所欲言,也是不得不承認的。

葛兆光先生《中國思想史·導論》一上來就質疑了傳統“思想史”或“哲學史”著作,稱它們呈現的“是睿智的哲人系列和經典系列,從孔子到康有為,從《詩經》到《大同書》”,而他更關注“在精英和經典的思想與普通的社會和生活之間”的“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3]他的質疑有道理,關注也成立,由此出發,走向新的構建。我卻還想在他離開的地方逗留:一方面,經典思想體現了古人終極性的焦慮、困惑和反省、追問,值得不斷回歸,需要準確領會;另一方面,溝通精英、經典與社會、生活,也盡有開放、活潑的手法,而開放、活潑本身就意味著溝通吧?

本書有意區別于坊間的許多“高頭講章”——絕無貶義,但它們的確是當今的“高頭講章”,畢竟,假如沒人錯峰出行,大家都會堵在道上。

二〇二一年六月于上海交通大學枕籍室


[1]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萬章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251頁。

[2]《孟子譯注·盡心上》,第302頁。

[3]《中國思想史·導論(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9、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谷城县| 西宁市| 东台市| 石林| 布尔津县| 霍林郭勒市| 湘乡市| 寿光市| 泗洪县| 措勤县| 柘荣县| 龙胜| 石城县| 荔浦县| 元阳县| 全南县| 铜梁县| 禹城市| 焉耆| 霍林郭勒市| 潞城市| 肇源县| 南华县| 宜都市| 那坡县| 津市市| 凌云县| 岳阳县| 阳新县| 西城区| 永定县| 克什克腾旗| 黄石市| 阿克陶县| 阿瓦提县| 阳江市| 手游| 揭东县| 四子王旗| 宁城县|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