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自己的海:寫給大家的幸福課
- (美)泰勒·本-沙哈爾
- 10字
- 2024-04-24 17:50:49
第一部分 什么是幸福學
第一章 為什么要研究幸福?
一個人不得不花上很多年,去學習如何變得幸福。
——瑪麗·安妮·伊萬斯
2015年7月,在一趟從倫敦飛往紐約的跨大西洋航班上,飛機發出單調的嗡鳴聲,云層緩緩地移動,數千米以下是一片寧靜的廣闊水域,遙遠卻又似乎觸手可及。這一切讓我感到平靜安寧,大腦也變得清醒起來。在這種冥想的狀態下,一個問題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中:為什么我們有文學、心理學、物理學、商學、歷史學等眾多研究領域,卻沒有研究幸福的領域?
是的,的確有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這也是我鉆研了近二十年的領域,但那只是關于幸福的心理學。那么,能否有一門學科——或者更確切地說,一個跨學科的領域——將心理學家對幸福的觀點,與哲學家、經濟學家、神學家、藝術家、生物學家以及其他各領域專家對美好生活所持的觀點結合起來呢?
幸福應在我們的生活中處于核心地位幾乎已成共識,但令人極為困惑的是,目前仍然缺乏對幸福的跨學科研究。我們都希望自己幸福,也希望我們關心的人幸福。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認為幸福是“所有事物中最令人向往的某種終極的、自給自足的東西……是人們一切行動的目的”。而在這位希臘智者之前,睿智的所羅門王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聲稱人生最高的目標是“喜樂和行善”。在11世紀,波斯神學家安薩里在《幸福煉金術》(The Alchemy of Happiness)一書中同樣宣稱,幸福是認識自我和信奉上帝的終極獎賞。
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一年后,托馬斯·杰弗遜參與起草了《獨立宣言》。他在《獨立宣言》中稱:追求幸福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海倫·凱勒對此也進行了回應,她寫道:“大多數人會把幸福視為人世間一切活動的正當目標。無論是哲學家、王子還是掃煙囪的人,都被追求幸福的愿望驅使著。一個人無論多么沉悶、卑鄙或聰明,都會覺得幸福是他無可爭辯的權利。”
對幸福的關注并不局限于西方思想家。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經文之一,印度宗教圣典《唱贊奧義書》中就寫到,幸福并不存在于世間有限的瑣碎事物中,而是存在于無限之中。而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世紀)的傳道者和哲學家孔子的精神智慧集大成之作《論語》的開篇中就提到了“樂”與“悅”。一位禪修者也宣稱:“無論一個人是否有宗教信仰,無論他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人生的真正目標都是幸福,人的每一個舉動都是為了獲得幸福。”
這些思想家和其他思想家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即認為幸福位于目標層次的最高點,也是其他目標通向的終點。不管是財富或智慧,還是榮譽或成就,相較于幸福而言都是次要的;無論是物質欲望還是社會欲望,都只是獲取“人生終極財富”的手段。而其他任何形式的財富,無論是金錢還是聲望,都只有在它們能產生或者交換幸福時才有價值。
不管幸福的確是最高目標,還是它只是我們眾多重要的目標之一,致力于理解和探索幸福都是值得的。然而,直到2015年,世界上仍沒有一個高等教育機構設立幸福學學位,只有一些積極心理學的學位課程和專門研究幸福哲學的課程以及一些采用非常局限的方法來培養幸福感的課程。與經濟學等課程不同,沒有一門有關幸福的學術課程會同時關注微觀層面的幸福(個人和人際關系)和宏觀層面的幸福(組織和國家),也沒有一個關于幸福的學術課程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像嚴謹的醫學院課程那樣,將不同領域的研究融合起來,以闡明一個特定的主題。
幸福學領域缺失的原因之一是:很難就幸福學應該研究的內容達成共識。比如說,什么是幸福?定義幸福學結構的核心原則是什么?又是哪些主題和思想構成了其實質?任何包含“幸福”一詞的主題,不管它所處的語境或是隱含的意義如何,都應該成為幸福學的一部分嗎?或者說,任何與幸福相關的詞語,比如“喜悅”“蓬勃”“樂趣”“意義”“愉悅”等,都應該納入幸福學嗎?而與美好生活完全或部分、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主題,哪些才應該被納入到幸福學中呢?
以上這些,只是我想在本書中解決的部分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我試圖就人生的終極財富來創立一個易于理解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我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所提出的構想,也就是幸福學的結構和內容,只是拋磚引玉,而不是定論。我想邀請大家一起,積極參與到一場關于美好生活的重要對話中來。這場對話應該成為這個迷人領域的一部分,也是大家獲取更多幸福的一個途徑。
***
自從2015年的那次跨大西洋飛行以來,我一直在學術界和其他領域堅持不懈地呼吁對幸福的研究。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我觀點的人,他們都經常問我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為什么要花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廣泛閱讀有關幸福的書籍,去獲得一張幸福學的證書,甚至是攻讀這個領域的學位呢?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正是我對為什么要研究其他學科的回答。但研究其他學科時,答案要具體、直接得多,遠非那么抽象晦澀。比如說,你問一個MBA(工商管理碩士)學生為什么要選擇攻讀商科學位,她可能會說:“為了成為更好的商業女性。”如果你進一步詢問她為什么想成為一個更好的商業女性,她可能會回答:“為了賺更多的錢。”而如果你再追問幾個為什么,最終,她會說:“為了讓我自己(或我關心的人)更幸福。”
你可以用同樣的提問方式去詢問學習法學、天體物理學、教育學或人類學的學生,最后會得到相同的答案。只需要一個或幾個為什么,答案最終將指向為了使自己或他人更幸福,或者是與之相關的一些概念,比如為了感覺良好或找到意義感。幸福作為人生的終極財富,位于目標層次中的最高點,是其他所有目標的終點,也是人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其他目標的理由。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是現代西方哲學之父之一,用他的話來說,“人類刻苦勤勉的最終目標就是獲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藝術創作、科學發明、法律規定以及社會的變革”。
那么,為什么要研究幸福呢?這和研究其他領域或學科一樣,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幸福,并幫助你關心的人也變得更幸福。對人們來說,如果學習商科、工程或社會學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那么研究幸福的原因則更加清晰明了。這是因為,相較于其他學科,研究幸福與追求人生最高目標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既然我們已經更清晰地了解了為什么要研究幸福,那接下來,我們就要準備進入下一個問題——什么是幸福。我將在下一章中給出對幸福的定義,并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把這個定義分解為幸福的要素和準則。
正如我將在第五章中討論的那樣,引入這些要素和準則的原因之一,是為幸福學的相關課程、學位或書籍提供一個連貫統一的結構。而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是讓大家更好地去理解、追求和獲取幸福。出于這兩個原因,我將在整本書中把學術分析和自助建議、抽象概念和具體案例、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為大家闡述什么是人生的終極財富以及如何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