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焦慮:擺脫負面自我
- 吳姵瑩
- 4024字
- 2024-05-14 11:14:26
焦慮,其實是為了保護你
焦慮的出現,
是為了提醒我們在遇到真正的危險前有所準備。
本書將分三大階段,一步步引導你看懂自己的焦慮情緒。接著,反思、檢核你所遭遇的焦慮時刻和情境,并帶你找到合適的面對方法。最后,陪你一起練習因應焦慮的終極心法。
第一章,我們將從第一階段“人為什么會焦慮”談起,焦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將和你一起解析焦慮,帶你看懂焦慮的成因,以及對你造成的影響。
焦慮是種警報
首先,回想一下,你有遇過以下的狀況嗎?
隔天就要完成報告,但你卻腦中一片空白,或者一直找其他事情來做,就是無法面對現實。
明明你可能還不到生病的程度,但有時心中那股焦慮感發作起來,卻特別難受。像是如坐針氈的感覺,當你打開電腦后,卻無法控制地打開瀏覽器,瀏覽網頁與電子郵件,而你心里清楚這并不能幫助你加快工作的進度,反而會增加你落后的焦慮,甚至強化你與他人比較的競爭焦慮。你心里強迫自己關掉瀏覽器,打開文件夾準備工作時,卻又好像想起什么,非拿起手機不可,確認其他人是不是有傳信息給你,確認自己傳出的信息是不是被讀取了。
或者你會站起身,走到廚房去為自己泡杯咖啡,但其實你十分鐘前才剛從洗手間回來。你的心思難以專注,思緒非常散亂,你的大腦基本上難以專注地運作。
或者你過五分鐘后又走進陽臺,準備收拾兩天前剛洗好的衣服,拿回房間后繼續折疊整理;又或者你會開始清理收拾桌面,拿出吸塵器來吸地板。而這些看似焦慮又浪費時間的行為,其實是你在面對壓力事件時,為自己找回一點被支持的聯結感,或者能夠掌握的掌控感罷了。
所以有些人在面對壓力狀態時,有一個常見、容易讓人后悔又心生罪惡的行為,就是吃上高熱量的東西,如鹽酥雞、甜甜圈、半糖的珍珠奶茶、洋芋片等。或者你會讓嘴巴閑不下來,一口接著一口不停咀嚼食物,這些抓取與吞咽的感受,填飽了肚皮,有一瞬間會填充內心空虛的感受,因而讓人具備控制感,但是代價就是吃完后隔天面對更多讓人焦慮的負面情緒。
如果你經歷過一個人莫名的焦慮感,相信你對上面的描述并不陌生。
焦慮有時候最令人煩惱的,是你容易覺得“時間不知道都耗費在哪里”,因為焦慮感會占據我們的認知空間,而擠壓人正常思考的能力,因而你會覺得很難集中注意力做事。焦慮其實也是一種身心分離的狀態,常顯現出的行為是“你人在這里,但心不在這里”,你的思緒可能飄到遙遠的未來,也可能受困在過往的經驗里,讓身心無法和諧共處、同在當下。
但是,親愛的,我想告訴你:焦慮的引發,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人只要對外在壓力感到擔心、害怕,焦慮的情緒就會自然流露。它的出現,是為了提醒我們在真正遇到危險前有所準備。當考試在即,焦慮就會拉起警報,督促我們開始做準備。所以,焦慮的出現,原先是為了保護你的情緒,可是怎么反而困住了你呢?
遠離情緒的毒害
其實,“持續不斷的焦慮”便會形成“有毒的焦慮”,而這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極度焦慮”,讓你只要碰到新的情況、變化,或是遭遇不幸事件,就會像縮頭烏龜躲進殼里;另一種則是“長期焦慮”,讓你每天面對一點點挑戰都會嚇得方寸大亂、毫無頭緒。或者明明身處平靜的生活中,你卻總是擁有無止境的憂慮和煩惱,讓自己一刻不得閑。
接著,我們再更深入想想,究竟是什么讓你這么焦慮?
所有的事情都是從腦子想出來的,因此你要先好好觀察自己的思想。
若你不曾靜下來檢視自己的念頭,那么現在,請你稍微想一想,你大部分時間都在想些什么?腦袋都繞著什么事轉?這就是有毒焦慮的關鍵所在,因為你腦袋里的思緒在“用錯誤的方式詮釋現實”。
例如,你可能經常認為自己有義務擔起整個部門的績效,卻忽略團隊里每個人都有份,而過度擔負責任;或者你經常覺得自己過得不好,而對生活有很多煩惱,拼命努力賺錢,但又一直覺得不夠、不滿足,結果因為一直達不到想要的標準,更覺得自己過得不好。
在有毒的焦慮中,我們為了掩蓋焦慮的痛苦感受,或那股空洞又空虛的迷茫感,可能暴飲暴食或瘋狂埋首工作,而出現另一種癮頭;或者出現愛鉆牛角尖、猶豫不決、喃喃自語、眼神空洞呆滯的情況,甚至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等。英國知名牧師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曾說:“焦慮無法透支明日的擔憂,只能消滅今日的力量。”所以,你必須學會不再讓不真實的事物毒害你,學會讓腦袋遠離情緒的毒害。
如何判斷身心是否已“超負荷”?
相信閱讀到這里,你一定會納悶,那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讓“焦慮”成為保護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傷害呢?這些因焦慮所產生的行為,可能正悄悄地偷走你的時間與人生,但又為什么這些令人困擾的行為得以被保存下來?你要先清楚地知道,生命中所有被保存下來的行為,往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是說,它是有功能的。我們先一起來看懂它的功能。
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曾提出“容納之窗”的概念,也就是 Window of Tolerance,這是指一個人面對壓力時,身心可承受的范圍(請見下頁圖)。在此視窗的范圍中,人的身心可以容納適度的壓力,能夠放松自在、專心致志并擁有理智,有能力感受正負向情緒,且不會影響與他人溝通和解決問題。可是,當壓力超出負荷、使一個人的身心處于“過度激發”的狀態時,他就容易出現戰斗、攻擊,或者趕快逃跑的反應;當壓力過小、使一個人的身心處于“過低激發”的狀態時,他就容易出現無力、憂郁、麻木、癱瘓的反應,而表現出僵在原地、腦中一片空白的模樣。個人“容納之窗”的壓力承載范圍,則是處于“過度激發”與“過低激發”這兩種狀態之間。
/身心容納之窗/

“容納之窗”是指一個人面對壓力時,身心可承受的范圍。當身心處于過度激發狀態,就會想攻擊或逃跑;當身心處于過低激發狀態,就會感到無力或憂郁。
然而,每個人的容納之窗大小都不一樣,當人受創時,容納之窗會變窄。若一個人的身心常常重復擺蕩在過度激發與過低激發的狀態,就會使身心不斷受創,而導致承載壓力的容納之窗變得越來越窄的惡性循環。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某些場合你突然語無倫次,但離開那個場合后,你再次回想時,就開始自責,為什么自己剛才講話毫無邏輯,明明已經準備了很久。或者,有時候你會因為一件小事,跟別人起沖突,克制不住地罵人或摔東西,但冷靜下來后仔細想想,似乎事情也沒有這么嚴重,自己顯然過度反應了。
其實前者語無倫次的表現,就是身心處于“過低激發”的狀態,你突然感到腦中一片空白,像是被凍僵一般,使得自己原本的能力或反應都無法好好展現;后者表現則是身心處于“過度激發”的戰斗反應,它使你突然怒不可遏,忍不住心中那股氣。當焦慮發作時,就會激發出我們戰斗、逃跑或僵住系統(Fight、Flight or Freeze System)的錯誤警訊,并且通常在十分鐘內,這些反應的強度就會到達巔峰。
如果某人焦慮發作時,他可能會出現僵住或魂不守舍的樣子,又或者表現出極度恐慌或發狂的模樣,而他還可能會害怕自己心臟病發作,或出現其他身體病癥,因為這時的自己對于生理癥狀的感受是非常強烈的。
那問題來了,你覺得一個人身上為什么會持續地需要這套戰斗、逃跑與僵住系統?如果這套系統是用來保護自己的,那究竟又保護了什么呢?
人們會持續出現的這些行為,往往是出自對環境的反應,也就是長期處于危險情境時,一個人需要具備這套戰斗、逃跑與僵住的系統,才有可能存活。在面對生死存亡之戰時,人們需要有敏銳的警覺和反應,趕緊逃走,才能保住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可能需要戰斗去先發制人,避免自己被欺負得更慘;還可能需要讓自己防堵外界的聲音而腦中一片空白,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不會往心里去。為了讓不好的事不會被自己記憶下來,出現身心分離的現象。所以簡單來說,這些反應都是一種生存反應,很可能是因為長期環境的不友善,導致你的焦慮情緒和行為不斷被強化而發生。
可是,這一切只能怪罪于外界的環境嗎?我們又能為自己做些什么呢?
你所相信的,不一定就是真實
有時候,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真是環境問題,那你是否有辦法離開環境,或減少與高壓環境接觸的機會?
然而有時候是,你早就遠離讓自己受創的環境,卻依舊不斷重新回到戰斗、逃跑與凍僵的系統里,重復類似的環境,使得你持續在不斷縮小的容納之窗中,感到強烈的焦慮不安。
想象一下,如果你習慣戰斗反應了,那你就容易覺得別人講話都別有用心,因此當今天你提早到公司時,同事問了句:“今天比較早喔!”你可能下意識地認為別人在批評你,而回應對方說:“你是覺得我每天都很晚進辦公室嗎?”“你自己又多早了?”但對方可能只是想跟你打開話題、打聲招呼,卻被你帶有攻擊性的回應給激怒。這時,你就為自己制造了更容易焦慮的環境,周而復始下,你的容納之窗自然會越來越小了。
其實,在心理咨詢的領域里,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問題解決的專家,因此你一定具備足夠多的知識與能力面對問題。只是當你太常擺蕩到容納之窗外時,在不斷過度激發或過低激發的情況下,就會被壓縮認知空間,使你無法如常地好好表達、好好做事。
心理學家葛莉亞·蘇羅(Giulia Suro)認為,焦慮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人們的“認知扭曲”,也就是我們受到社會環境或教育影響,而不自覺培養出的某些想法,將主導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并不斷制造與累積焦慮。“扭曲的認知是大腦的謊言,就像通過濾鏡看世界一樣,總是增強我們的疑慮或恐懼。”就如同剛剛談到的“提早到公司”的例子,如果你認知扭曲地認為“所有人都是不友善的”,在內心制造并累積焦慮,這長期下來的思維,就會形成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但你以為的,卻不一定是真實的世界,而僅僅是你一個人所相信的世界。
當你可以理解自己的容納之窗,看見自己思維的方式,以及看見反復出現的情緒與行為模式,就能逐步幫助自己管理好焦慮。
在后面的章節里,我將帶著你逐步了解與偵測自己的思維,再來調整思維與行為,最終幫助你達到身心合一,體驗內在真正的和諧與平靜。當然,想做到這點,有另一個重要的前提,要讓自己淡忘受傷的感受,讓過往的受傷經驗不再被輕易激發,使自己再次陷入戰斗、逃跑與僵住的狀態,如此你才能破除焦慮的循環,讓自己處于安全與安適的狀態。
Point of Lesson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問題解決專家,
你一定具備足夠多的知識與能力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