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關東諸侯起兵后的部署態勢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諸侯舉行會盟討伐董卓。“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59)這些諸侯主要分作三個集團,各據一方,來與董卓對抗。如陳壽所言:“是時(袁)紹屯河內,(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屯酸棗,(袁)術屯南陽。”(60)下面分別予以敘述:

(一)河內袁紹、王匡集團

如前所述,袁紹和袁術起兵時“眾各數萬”,下面進行一些分析。河內位于豫北平原,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有“十八城,戶十五萬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萬一千五百五十八”(61)。其郡境在洛陽北邊,隔黃河相望,有著名的渡口河陽(孟津)與平陰津、小平津等聯絡往來。河內郡與京城所在的河南郡同屬于司隸校尉轄區。參加討伐董卓行動的河內太守王匡是泰山郡(治奉高,今山東泰安市范鎮)人,手下除了河內本地兵馬,還有他從家鄉帶來的親信部隊“泰山兵”,王匡讓他們鎮守重要的河陽渡口,對董卓盤踞的洛陽造成威脅(62)。王匡的河內郡兵與“泰山兵”合計會有三四萬人(63)。盟主袁紹自稱車騎將軍,手下有他帶來的勃海郡兵馬,與王匡駐扎在河內郡治懷縣。勃海為大郡,有“八城,戶十三萬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萬六千五百”(64)。可以動員的軍隊很多,應該超過王匡。但是袁紹的軍隊要離開勃海本郡到河內屯駐,囿于糧餉運輸補給的困難,估計人數有限,若按保守的判斷恐怕也就是一兩萬人。參加這一集團并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冀州牧韓馥,“于時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65)韓馥以糧草供應袁紹的部隊,這是袁軍惟一的物資來源。所以韓馥的部下耿武、閔純對他說:“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66)謀士逢紀也勸袁紹伺機占領冀州,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說:“將軍舉大事而仰人資給,不據一州,無以自全。”(67)另外,王匡的“泰山兵”后來被董卓消滅,韓馥派遣了一支萬余人的精兵到河陽來協助袁紹和王匡作戰。《九州春秋》曰:“(韓)馥遣都督從事趙浮、程奐將強弩萬張屯河陽。”后來聽說袁紹要奪取冀州,趙浮等“自孟津馳東下。時(袁)紹尚在朝歌清水口,浮等從后來,船數百艘,眾萬余人,整兵鼓夜過紹營,紹甚惡之”(68)。總的估算,袁紹、王匡在河內的部隊大約有五六萬人,由于和京師洛陽只有黃河一水之隔,是距離董卓集團最近的敵對勢力。不過,袁紹畏懼董卓的涼州兵馬作戰強勁,始終未敢主動發起進攻。“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69)

(二)酸棗諸侯聯軍

酸棗故城在今河南延津縣西,這是關東諸侯人數最多的一支軍隊。其召集者為陳留太守張邈,他是最先舉起反卓義旗的。中平六年(189)歲末,曹操與張邈聯絡。“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70)己吾縣治今河南寧陵縣西南。張邈本傳亦載:“董卓之亂,太祖(曹操)與邈首舉義兵。”(71)張邈治下的陳留是兗州第一大郡,有“十七城,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三”(72)。陳留郡位于豫東平原,交通便利,人口繁盛,因而實力強勁。所以陳宮曾對張邈說:“今天下分崩,雄桀并起。君擁十萬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73)另外,張邈之弟張超時任廣陵太守,也是富庶之地。臧洪曾對張超說:“明府歷世受恩,兄弟并據大郡。今王室將危,賊臣虎視,此誠義士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人殷富,若動桴鼓,可得二萬人。以此誅除國賊,為天下唱義,不亦宜乎!”李賢注曰:“謂超為廣陵,兄邈為陳留也。”(74)張超聽從了臧洪的建議,和他同到陳留與張邈商議,決定起兵反卓,并派臧洪去聯絡附近各路諸侯,請他們到陳留郡的酸棗縣聚會立盟,討伐董卓。“乃使詣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遂皆相善。邈既先有謀約,會超至,定議,乃與諸牧守大會酸棗。設壇場,將盟。”(75)盟會結束后,“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邈弟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俱屯酸棗。”(76)隨即掀起了關東地區反對董卓暴政的舉義高潮。

酸棗諸侯聯軍以兗州、豫州各郡的部隊為主,因此又被稱作“兗豫之師”,在關東諸侯中勢力最為繁盛,有十余萬人,但是戰斗力很差。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聯軍的幾位領導者雖是當時名士,但只是擅長坐而論道,并不懂得軍事。鄭太即對董卓說:“張孟卓東平長者,坐不窺堂。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并無軍旅之才,執銳之干,臨鋒決敵,非公之儔。”(77)

其二,這些諸侯普遍缺乏舍生忘死的膽魄與斗志。由于董卓挾持獻帝,代表朝廷,又握有重兵,舉義反卓之事成敗尚未可知,所以參加酸棗盟會的諸侯心懷忐忑,誰也不愿意領先主盟。張邈“乃與諸牧守大會酸棗。設壇場,將盟,既而更相辭讓,莫敢先登,咸共推(臧)洪”(78)。眾多州牧郡守都不肯出頭,一致推舉廣陵郡功曹臧洪這個屬吏出來帶領大家盟誓,簡直成了笑話,這充分表露了他們的畏懼心理。最后,與會的諸侯共同推舉不在現場的袁紹為盟主,其原因除了袁紹出身高貴、“四世三公”之外,還有自己說不出口的理由,就是誰也不愿挑頭來擔任“禍首”,因為如果舉義失敗,盟主是要承擔重大罪責的。

其三,為了保存各自的軍事實力,酸棗會盟的各路諸侯對進兵洛陽討伐董卓之事都不積極。“太祖(曹操)到酸棗,諸軍兵十余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79)如鄭太所言,關東諸侯“恃眾怙力,將各棊峙,以觀成敗,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80)。只有人微言輕、實力弱小的曹操態度堅決,在勸說不成的情況下,獨自率領部下數千人西征,結果寡不敵眾,“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81)被迫狼狽而還。

(三)南陽袁術、孫堅集團

南陽郡治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屬于荊州,在京師洛陽之南,其地域廣闊,經濟發達,戶口繁多。南陽太守張咨于中平六年(189)十一月赴任,并未積極參加反卓斗爭。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諸侯紛紛舉義,消息傳到南方后,當時荊州的長沙太守孫堅響應號召,率領部下軍隊北征。“荊州刺史王叡素遇堅無禮。堅過殺之。比至南陽,眾數萬人。”(82)孫堅所部至少有兩三萬人,這樣一支大軍進入南陽郡境,太守張咨仍然態度曖昧,對孫堅的進軍并不表示支持。“初(孫)堅至南陽,咨既不給軍糧,又不肯見堅。堅欲進兵,恐有后患。”(83)于是誘騙張咨來到軍營,雙方飲酒之際,突然長沙郡主簿前來奏事,“白(孫)堅:‘前移南陽,而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南陽)主簿推問意故。’(張)咨大懼欲去,兵陳四周不得出。”(84)在逮捕張咨主簿審問之后,“(長沙)主簿復入白(孫)堅:‘南陽太守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討,請收出按軍法從事。’便牽(張)咨于軍門斬之。郡中震栗,無求不獲。”(85)使孫堅的軍隊得到了物資供應。

袁術從洛陽逃亡后藏匿在南陽,他原先官拜后將軍,金印紫綬,在起兵的關東諸侯中地位最高,這次正好乘機占據了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袁)術得據其郡。”(86)當時袁術屯兵魯陽(今河南魯山縣),與孫堅相見,結成同盟。孫堅“引兵從術”(87),奉袁術為主。由于孫堅沒有軍職,袁術又以后將軍的名義“表堅假中郎將”(88)。關于孫堅依附袁術,王夫之認為就像劉備投靠公孫瓚那樣,原因主要是想借助袁氏門閥世族的聲望。“袁氏四世五公之名,烜赫宇內,孫堅崛起,不能不藉焉。彼公孫瓚之區區,徒擁眾梟張耳,昭烈且為之下,而況(袁)術乎?”又說孫堅“賊未討,功未成,以長沙疏遠之守,為客將于中原,始繇(袁)術以立大勛”(89)。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

這時朝廷剛委任的荊州刺史劉表也來到魯陽,被袁術阻攔而無法赴任。于是他們達成了一項交換協議,先由劉表向朝廷舉薦袁術為南陽郡行政長官,袁術再上表保舉孫堅任職。“劉表上(袁)術為南陽太守,術又表(孫)堅領豫州刺史,使率荊、豫之卒。”(90)然后袁術準許劉表過境赴荊州上任,“乃單馬入宜城。”(91)孫堅繼續領兵北進到河南郡梁縣之陽人(今河南汝州市西,北汝河以北),他的軍隊后勤供應由袁術補給,但后來有人離間他們的關系,對袁術說:“(孫)堅若得洛(陽),不可復制,此為除狼而得虎也。”(92)袁術因此產生懷疑,不再調發軍糧。孫堅連夜趕回魯陽,面見袁術說:“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孫)堅與(董)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93)這番話打動了袁術,“即調發軍糧,(孫)堅還屯。”(94)袁術占據了廣闊富庶的南陽郡,有“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95)。兵員、糧草供應充足,軍隊至少有五六萬人。孫堅又是一位得力的戰將,手下亦有數萬將士(兩三萬人),因而是董卓的勁敵。

總的來說,關東諸侯起兵后合計義軍至少有二十余萬人(其中袁紹、王匡集團約五六萬人,酸棗諸侯聯軍十余萬人,袁術、孫堅部隊約七八萬人),超出董卓在京師的兵力一倍有余,對洛陽構成了北、東、南三面半包圍的部署態勢(參閱圖二)。但是由于大部分州郡長官的膽怯,只有曹操的數千人和孫堅的數萬兵馬對董卓實行了進攻,而多數軍隊并沒有投入作戰,只是在猶豫觀望。王夫之說:“起兵誅(董)卓之時,(曹)操與孫堅戮力以與卓爭生死,而(袁)紹晏坐于河內。”(96)所以實際上并未對董卓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

圖二 關東諸侯討伐董卓進軍示意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凤山市| 阜康市| 罗定市| 武威市| 清水县| 康马县| 越西县| 基隆市| 绿春县| 砚山县| 崇信县| 扎囊县| 咸丰县| 涟源市| 宝应县| 新平| 原平市| 宕昌县| 镇平县| 肥东县| 瑞丽市| 宜春市| 阿勒泰市| 东兴市| 铁岭市| 象州县| 枣强县| 卢氏县| 印江| 昌邑市| 甘德县| 任丘市| 化州市| 大渡口区| 宁晋县| 黑龙江省| 深圳市| 大足县| 都匀市| 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