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東諸侯起兵前董卓人事安排的失策
董卓廢立漢帝之后,又一再提升自己的官職,先后擔任了太尉和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46)與兩漢的權臣霍光、梁冀的地位相等。漢獻帝不過是個傀儡,朝政完全聽從董卓擺布。如他自己所稱:“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47)董卓還控制了洛陽武庫儲備的大量兵器裝備和朝廷府藏的巨額財富,權威不可一世。其本傳曰:“卓既率精兵來,適值帝室大亂,得專廢立,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48)但是董卓性情粗魯,不學無術,缺乏文化素養,還不具備趙高、王莽、曹操等巨奸大猾的心機和詭詐。朝內大臣們雖然畏懼他的武力與權勢,但是認為董卓沒有學識和智謀,私下里對他相當輕視。如荀攸與鄭太、何颙等人議論道:“董卓無道,甚于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49)就是說他只是倚仗兵權而得勢,其實素質低劣,不過是個胸無點墨的粗漢。由于上述原因,董卓比較容易受人欺騙,他在朝內相當信任的兩位官員,即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就成功地蒙蔽了董卓,在官吏任免方面做了許多手腳,為后來關東諸侯起兵反對董卓作了突出的貢獻。計有以下內容:
其一,說服董卓停止緝拿袁紹等流亡豪杰。袁紹、袁術兄弟出身名門,又在消滅宦官集團的斗爭中立下大功,在國內很有聲望。袁紹出于對董卓的不滿與憤恨,逃離京師而奔往冀州。“卓購求袁紹急”(50),周毖和伍瓊等人前來為袁紹講情,并請求給他一個地方官職,以進行安撫。“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颙等,皆名士也,(董)卓信之,而陰為(袁)紹,乃說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紹不達大體,恐懼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購之急,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于免罪,必無患矣。’”(51)董卓居然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欺騙,“乃拜(袁)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52)不再通緝捉拿他。勃海是個大郡,據《后漢書·郡國志二》記載,其人口有一百一十萬,比京師洛陽所在的河南郡(人口一百零一萬八百二十七)還要多。這樣袁紹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地,此后他起兵反卓,能夠征用勃海郡的眾多兵員和糧餉。董卓還拜袁術為后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是這兩個人都不愿與董卓共事,相繼逃出了洛陽,后來都成為討伐董卓的干將。
其二,提拔各地名士到朝內任職。“初,尚書武威周毖,城門校尉汝南伍瓊,說董卓矯桓、靈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卓從之。”(53)董卓還把這項工作交給了周毖等人去完成,“命毖、瓊與尚書鄭泰、長史何颙等沙汰穢惡,顯拔幽滯。”(54)結果,通過周毖、伍瓊的引薦,“以處士荀爽為司空。其染黨錮者陳紀、韓融之徒,皆為列卿。幽滯之士,多所顯拔。”(55)于是朝內的公卿百官多由名士擔任,而董卓的親信黨羽卻未能夠得到任用,仍然只是在軍隊里任職。“卓所親愛,并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56)
其三,外放仇視董卓的朝內官員到州郡赴任。中平六年(189)十一月,“卓信任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用其所舉韓馥、劉岱、孔伷、張咨、張邈等出宰州郡。”(57)其中韓馥任冀州牧,劉岱任兗州刺史,孔伷任豫州刺史,張咨任南陽太守,張邈任陳留太守,他們到任后紛紛舉起討伐董卓的義旗,董卓這才明白上了周毖、伍瓊等人的大當,將他們逮捕處死。“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將以討卓。卓聞之,以為毖、瓊等通情賣己,皆斬之。”(58)但是關東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火已然遍地燃燒,朝廷再也無力撲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