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董卓進京前后的軍事實力

董卓是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岷縣)人,年輕時“以健俠知名。為州兵馬掾,常徼守塞下”(2)。他身體健壯,武藝高強;“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3)在漢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4)。兩漢西北的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地靠近邊陲,民俗尚武,“皆迫近戎狄,修習戰(zhàn)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5)所謂“良家子”,是指出身從事農(nóng)牧業(yè)的家庭,“醫(yī)、商賈、百工不得豫也。”(6)其中武藝出眾者有機會被選拔到朝廷去做羽林軍、期門軍的郎官,以后作戰(zhàn)立功就能夠提拔為將領。“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7)

董卓此后走的就是這樣一條仕途,《英雄記》曰:“卓數(shù)討羌胡,前后百余戰(zhàn)。”(8)他屢立功勛,歷任軍司馬、郎中、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后來“征拜并州刺史、河東太守”(9),成為鎮(zhèn)守一方的大員。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fā)后,董卓被委任為東中郎將,但因作戰(zhàn)失敗而被撤職。當年冬天,涼州羌胡擁戴邊章、韓遂等反叛,“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明年春,將數(shù)萬騎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托誅宦官為名。”(10)《后漢書·董卓傳》載朝廷再次起用他為中郎將,輔助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平叛,但戰(zhàn)事不利,“嵩以無功免歸,而邊章、韓遂等大盛。”東漢政府又任命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率領十余萬大軍出征,董卓升任破虜將軍,在張溫部下作戰(zhàn)。“乃與右扶風鮑鴻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斬首數(shù)千級。(邊)章、(韓)遂敗走榆中。”張溫隨即又“使(董)卓將兵三萬討先零羌,卓于望垣北為羌胡所圍,糧食乏絕,進退逼急”(11)。董卓臨危不懼,偽裝在返回道路的河流中立堰捕魚,“使水渟滿數(shù)十里,默從堰下過其軍而決堰。比羌、胡聞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董)卓獨全眾而還,屯住扶風。”(12)董卓由于戰(zhàn)功顯著拜前將軍,封斄鄉(xiāng)侯。前將軍是很高的官職,蔡質(zhì)《漢儀》曰:“車騎、衛(wèi)將軍、左、右、前、后(將軍),皆金(印)紫(綬),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wèi),四夷屯警。”(13)此外,董卓性情粗豪,很會收買人心,他在擊破漢陽叛羌的戰(zhàn)斗中立功,朝廷賜縑九千匹。董卓曰:“為者則己,有者則士。”(14)即立功者雖然是自己,但戰(zhàn)斗是全體將士打的,獎賞應該和士兵共有。“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15)因此在身邊拉攏了一批親信死黨,如部將牛輔、李傕、郭汜、樊稠、張濟、李蒙、王方、胡軫、楊定、段煨、徐榮等,能夠忠心為董卓效力。“以上所列董卓11個主要將領中可以肯定籍貫是涼州者共有9人,也就是說董卓軍隊的將領絕大多數(shù)都是涼州人,而且大多數(shù)又是董卓的舊部曲。”(16)

中平五年(188),涼州反叛勢力王國圍攻陳倉(治今陜西寶雞市東),朝廷“復拜(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17)。結果大獲全勝,“斬首萬余級,(王)國走而死。”(18)皇甫嵩的部隊因為勝利而得到擴充,后來有“精兵三萬”(19),若是加上非精銳部隊,全部武裝至少得有四五萬。董卓的軍隊收容了大量投降的“羌胡”,數(shù)量可能會增加得更多,其具體數(shù)目不詳。后來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看出董卓有謀反的跡象,建議出兵剿滅他,卻遭到皇甫嵩的拒絕。今人方詩銘認為:“老謀深算的皇甫嵩卻終于不敢動手,說明其時董卓的武裝力量不但已經(jīng)和皇甫嵩相等,而且很可能超過了皇甫嵩。”(20)如果按照方氏的估計,董卓的兵力會有五六萬人,而且經(jīng)驗豐富,具有較強的戰(zhàn)斗力。皇甫酈曾對皇甫嵩講:“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21)說明皇甫嵩與董卓各自擁有一支對東漢政局影響舉足輕重的隊伍。《資治通鑒》則記載皇甫酈的話說:“天下兵柄,在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勢不俱存。”(22)對此講述得更為明確。今人夏曾佑也指出:“因東漢經(jīng)羌胡之亂,天下精兵猛士,恒聚于涼州。其后羌胡之禍,雖賴以熄滅,而重兵所在,遂成亂階。”(23)

董卓兵力的擴充以及他的專橫跋扈,已經(jīng)引起了朝廷的警惕,因此企圖把他調(diào)入京師架空起來,以解除他的兵權。“中平五年,征卓為少府,敕以營吏士屬左將軍皇甫嵩,詣行在所。”(24)但是董卓深知亂世之秋軍隊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礎,所以拒不從命,推托理由是朝廷欠發(fā)部隊的軍餉,所以屬下兵丁不讓自己離任。《后漢書·董卓傳》載其上書曰:“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饑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tài),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復上。”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廷對他也沒有什么辦法,只是“頗以為慮”。等到中平六年(189)四月,靈帝病重不起,再次下詔,“璽書拜(董)卓為并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董卓重施故技,答應赴并州上任,卻不肯交出兵權。上書曰:“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yǎng)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25)請求將屬下兵馬帶到并州,靈帝又下詔斥責他,董卓卻不作理會,仍然帶領本部兵馬去上任。“帝以讓(董)卓。卓亦不奉詔,駐兵河東以觀時變。”(26)這樣他的軍隊距離京城洛陽又靠近了一些,企圖等待時機以攫取政治利益。

漢靈帝駕崩之后,朝內(nèi)的宮廷斗爭愈發(fā)激烈。外戚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商議,準備誅殺以張讓為首的宦官集團,但是臨朝聽政的何太后卻不同意。何進暗地調(diào)集董卓等地方軍隊進京,想借此來逼迫何太后就范。董卓終于等到了領兵進駐京城的絕好機會,他刻不容緩,馬上起身。“卓得召,即時就道。”(27)何進同時征調(diào)了多支地方武裝到京師附近,以壯大聲勢。“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fā)其郡強弩,并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28)

何進的這些舉措,尤其是調(diào)董卓領兵進京,遭到了一些臣屬的反對。如主簿陳琳入諫曰:“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發(fā)耳。夫違經(jīng)合道,天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為亂階。”(29)侍御史鄭太(或作鄭泰)對何進說:“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厭。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將恣兇欲,必危朝廷。明公以親德之重,據(jù)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鑒不遠。”(30)何進雖然沒有聽從他們的意見,但是聽說董卓領兵到達洛陽西邊的澠池(今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后,卻有些猶豫了。何進派遣諫議大夫種劭帶上詔書前去阻止,沒想到董卓根本不聽,反而讓部隊繼續(xù)前進。“大將軍何進將誅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至澠池,而進意更狐疑,遣(種)劭宣詔止之。卓不受,遂前至河南。”(31)胡三省注釋道:“河南,周之王城,去雒陽不遠。”(32)種劭以慰勞為名,堅持讓董卓退兵。“卓疑有變,使其軍士以兵脅(種)劭。劭怒,稱詔大呼叱之,軍士皆披,遂前質(zhì)責卓。卓辭屈,乃還軍夕陽亭。”李賢注:“夕陽亭在河南城西。”(33)董卓仍然逗留在洛陽附近。

隨后京城形勢驟變,八月戊辰,宦官張讓、段珪等誘殺了大將軍何進,何進的部將袁術、吳匡等率兵攻燒洛陽南宮青瑣門,打進南宮和北宮。八月辛未,張讓等宦官挾持少帝與陳留王逃出京城,被尚書盧植領兵追擊,將宦官全部消滅,奉迎少帝與陳留王回到洛陽。董卓乘動亂之際帶兵進京,他的先頭部隊人數(shù)較少,“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不為遠近所服。”(34)于是過四五日后在夜間暗地將部隊調(diào)出迎敵,次日清晨再大張旗鼓地開進來,致使洛陽人眾都以為是又來了援兵。“尋而何進及弟苗先所領部曲皆歸于卓,卓又使呂布殺執(zhí)金吾丁原而并其眾,卓兵士大盛。”(35)后來他在河東的主力軍隊也開到了洛陽,憑借強大的武裝,董卓逼迫朝廷任命他接替劉弘做了三公中的司空,從此把持朝政,廢掉少帝劉辯,另立獻帝劉協(xié),并將何太后遷入冷宮,又暗地毒死了她,成為在朝內(nèi)專權暴虐、頤指氣使的頭號權臣。

圖一 東漢末年洛陽周邊形勢圖

董卓此時手下共有多少兵馬,這里可以做一番統(tǒng)計。他原先在河東的涼州軍隊估計為五六萬人,應有少量兵馬留駐當?shù)兀瑤У铰尻柕能婈牽赡苡兴奈迦f人。董卓吞并了執(zhí)金吾(原為武猛都尉)丁原的數(shù)千人(36),還有大將軍何進與車騎將軍何苗的部曲大約八千人(37),京師洛陽的南北軍共約七千人(38),靈帝中平五年設立的“西園八校尉”共約六千余人(39);光祿勛及屬下率領的郎官總數(shù)不詳,僅有虎賁中郎將所率一千五百人、羽林中郎將所率百二十八人,羽林左監(jiān)率羽林左騎九百人的記載(40),推測總數(shù)也不過數(shù)千人。此外,漢靈帝在去世的前一年、即中平五年(188)曾經(jīng)調(diào)集天下各郡國的部隊到洛陽檢閱,“于是乃詔(何)進大發(fā)四方兵,講武于平樂觀下……列步兵、騎士數(shù)萬人,結營為陳。”(41)檢閱結束后,“詔使(何)進悉領兵屯于(平樂)觀下。”(42)這數(shù)萬人具體情況不詳,如果都能安置在平樂觀下,人數(shù)也不會很多,可能只有兩三萬人,他們原來也是歸屬何進指揮的,現(xiàn)在則成了董卓的部下。這樣估算起來,原來洛陽當?shù)氐鸟v軍大約有五六萬人,加上董卓的四五萬人,總數(shù)約為九萬至十一萬人左右,這只是個很粗略的數(shù)字,其中董卓自己的部隊戰(zhàn)斗力最強,約占二分之一。

有學者認為董卓執(zhí)掌朝政后,他在洛陽附近的涼州兵馬仍然僅有起初帶進京師的三千人(43)。筆者認為這恐怕不是事實,從史籍記載來看,董卓在京師附近擁有很強的涼州兵及羌胡軍隊,他的親信諸將如李傕、胡軫、徐榮、董越、牛輔等也都在他的身邊聽從調(diào)遣。大臣鄭太勸阻他從天下州郡調(diào)兵進京時列舉了許多理由,其中有兩條:一是“且天下強勇,百姓所畏者,有并、涼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義從、西羌八種,而明公擁之,以為爪牙,譬驅虎兕以赴犬羊”(44)。二是“又明公將帥,皆中表腹心,周旋日久,恩信淳著,忠誠可任,智謀可恃。以膠固之眾,當解合之勢,猶以烈風掃彼枯葉”(45)。說明董卓的主力涼州軍隊和心腹部將都在身邊,即洛陽附近,絕對不止三千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源县| 陇南市| 乐都县| 同德县| 永年县| 永新县| 日喀则市| 临海市| 南乐县| 汕尾市| 镇安县| 讷河市| 泰来县| 长泰县| 招远市| 安化县| 广东省| 新丰县| 宜宾县| 新田县| 乾安县| 桂林市| 酒泉市| 独山县| 开江县| 红安县| 嘉兴市| 怀柔区| 安塞县| 平乐县| 七台河市| 乌恰县| 淄博市| 垣曲县| 密云县| 卢龙县| 沙洋县| 康平县| 当雄县| 苏州市| 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