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復仇故事?
陸洋低頭看向手中的紙稿,只見上面寫著四個大字。
《目中無人》
咦?
陸洋的心中輕咦了一聲。
以“盲人武俠”這個主題來說。
這個作品標題倒是起得很有意思。
薄薄幾張紙,陸洋看得極快。
《目中無人》的故事主線相當簡單。
身懷絕技的盲俠客,遇上慘遭滅門和凌辱的酒家女。
為一壺水酒,求一場公道,從而踏上了紛爭復仇之路。
“這故事……”
陸洋抬起頭來,略顯委婉地說道。
“有點簡單了吧?”
“哪里是簡單?完全是簡陋!”
李尋擺擺手,自行吐槽道。
“這個《目中無人》的故事劇本,本來就只是我隨便弄的。”
此乃謊言。
《目中無人》,實際上就是李尋精心挑選出來的“備胎項目”。
沒轍。
隨著時代發展。
武俠電影確實已經沒落了。
尤其是在特效技術大行其道的當下。
武俠電影仍舊停留在拳打腳踢的階段。
而特效電影卻已經可以飛天遁地、穿梭時空,幾乎無所不能!
武俠電影對于普通觀眾們的吸引力,早就已經不知道跌成什么樣子了。
2010年的《劍雨》。
2015年的《繡春刀》。
這兩部電影一度被認為是華語武俠片的絕唱。
武俠電影之沒落,可見一斑。
原本的《目中無人》,是一部上映于2022年的網絡大電影。
上映之后,全網熱議。
作為一部網絡武俠大電影,直接拿下了兩千萬的市場票房!
這成績可不低了。
如果將這票房成績換算成觀影人次的話。
《目中無人》的觀影人次大約是在160萬。
這也是李尋特意挑選出這部電影的原因。
市場是愿意接受“盲人武俠”這個電影主題概念的。
這部網大,李尋看了。
亮點不少。
槽點更多。
其中尤其讓李尋想要吐槽的一點是:
女主蒙冤,男主為其復仇,然后……女二死了。
就很難評。
這個問題必須得歸咎于劇本。
不過。
李尋同時也認為。
《目中無人》在“武俠”和“動作”這兩方面內容的塑造還是相當到位的。
目中無人,心有公道。
風雪夜殺人,白刃雪紛紛。
堪稱俠氣滿溢。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俠氣風骨。
《目中無人》這樣一部網絡大電影。
才可以在一個相當簡陋的劇本的支撐下。
在豆瓣兒上拿下破七的評分。
這觀影口碑可算是相當不低了!
另外。
《目中無人》的制作成本也不高。
2022年拍攝的武俠電影。
制作成本卻只有800萬。
稱得上是一句“物美價廉”。
李尋現在拿給陸洋看的劇本,只能算是個故事梗概。
他抽掉了不少的原著枝節內容,僅僅只保留了復仇的主線。
在李尋的這版《目中無人》劇本當中。
被保留得最完整的幾項內容。
正是那幾場抓人眼球的打斗戲。
開端的雨夜群戰。
中期的暗室酒殺。
高潮的雪中燃刀。
落幕的白地獨行。
李尋在劇本當中著重描寫了這幾段武戲的內容。
武俠電影的最核心的吸引點。
不正是“武俠”和“動作”嗎?
總不會有人在武俠電影中尋求“真實”吧?
那李尋只能說。
在虛構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
“師兄,你覺得《目中無人》這個故事梗概怎么樣?”
怎么樣?
真不愧是演員出身的人能寫得出來的“好”劇本!
陸洋拿著《目中無人》的紙稿,心中默默回應了一句。
當然在表面上他不能這么說。
“嗯,我覺得尋哥兒你挺有想法的。”
陸洋仔細斟酌著語言,給足了金主面子。
“尤其是武打戲方面,確實很抓人眼球……”
其他的電影類型不好說。
但是在武俠電影上,陸洋確實是屬于那種很有想法的導演。
這點在《繡春刀1》沒什么體現。
但等到了《繡春刀2》當中。
多位角色的武器、功夫設定都相當有意思。
就好比東廠鄭掌班使用的流星錘。
一端實心,一端火星。
不僅能砸人,還能噴火!
說回到《目中無人》這個本子上。
陸洋覺得它的文戲內容就是一坨答辯。
但是它的武戲內容的確精彩。
而且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的武功設定也出彩。
在2012年的當下。
盲劍客的“雪中燃刀斬”。
甚至給了陸洋一種驚艷的感覺。
“武俠電影的時代確實已經過去了。”
李尋聳了聳肩膀,解釋道。
“現在想要拍攝武俠片,想要吸引足夠多的觀眾,最好還是依靠創新。
“故事內核、俠義精神這方面找不到突破點。
“那么就只能夠在動作、細節方面下功夫了。”
其實李尋在這里還藏了一句話沒說。
武俠電影的突破創新方向還有一條,那就是——特效!
2010年之后的武俠電影,票房最高的那兩部分別: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與《龍門飛甲》。
前者六億票房。
后者五億票房。
它們都是把武俠與特效結合在一起的大賣電影案例。
不管徐柯在故事情節方面的塑造本領有多爛。
他確實是一個能把特效玩出花的商業片大導演!
但是“特效武俠片”這條賽道并不適合李尋。
因為他現在沒有那么多的資金去弄什么特效大片。
不管是《繡春刀》,還是《丁修》。
李尋對這兩部電影的看法始終是一致的——中低成本武俠片!
頂了天也不過三、四千萬的拍攝制作費用。
這點錢,完全不需要考慮什么特效問題。
“尋哥兒說的是。”
陸洋輕捻著《目中無人》的紙稿。
“這個《目中無人》的故事,你是想把它也拍成電影?”
“有點想法,但是不多。”
李尋點點頭,又搖搖頭。
“這個故事太單薄了……”
實話實說。
如果可以拍攝《丁修》的單人電影。
李尋才不會在乎什么《目中無人》。
《目中無人》。
只是李尋為了這次合作所準備的備選方案之一。
他向來不打無準備的仗!
陸洋低下頭,反復觀看了幾遍《目中無人》的武戲內容。
半分鐘后。
陸洋抬起頭,鄭重其事道。
“尋哥兒,一周——不!三天之內,我一定給你準確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