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幽靈
- 重生,該搶發論文了
- 江留kira
- 2034字
- 2024-05-23 01:31:48
余楓都已經不記得自己是怎么走出榮奕集團的大樓的了。
在梅心淺的辦公室,他心頭大震仍然沒有平息,手機卻鈴聲不合時宜地響起,屏幕上閃爍著“吳院士”三個字,那是他無法拒絕的來電。
他滿懷歉意地看梅心淺,對方也只是點了點頭,于是他離開了辦公室,找了個僻靜的角落接聽了電話。
“喂,吳院士您好。”
“哎,余楓同學,你放寒假了嗎,還沒有回老家吧。”
電話對面的聲音很親切,沒有一點架子。
“放寒假了,還在學校里,有什么事情嗎?”
“那就好,你有空能來計算所一趟嗎,我們這邊有點新發現,希望能和你討論一下。”
“好的好的。”
回到辦公室的時候,梅心淺臉上微微笑著,“沒事,我們的事情可以慢慢來。”
他走在路上,隨手打了一輛車,前去計算所。
雖然對方說的是有空就來,但余楓在吳院士面前沒有什么擺架子的必要,盡快解決才是好事,不敢有絲毫怠慢。
江洲市計算所藏身鬧市,大隱隱于市。
它沒有宏偉的大門,也沒有高聳的圍墻,只有樸素的門面和道旁樹木的掩映,低調得仿佛與世隔絕。
余楓在曲徑通幽的院內幾經周折,才找到研究所主樓的大門。
門口有位格子衫的中年男子早就在那里等待了。
男子熱情地迎上來,“是江洲大學的余楓同學嗎?”
余楓禮貌地回復,“是的。王研究員,您好。”
早在電話聯系中,余楓就知道負責這件事的,是吳院士手下的王研究員。
王研究員一邊帶路,一邊跟余楓講解他們有關“幽靈”的新發現。
“幽靈”漏洞的觸發條件是預測執行,而信息泄露的載體是高速緩存。
王研究員一邊引路,一邊向余楓介紹他們關于“幽靈”漏洞的新發現。
“幽靈”漏洞的觸發條件是預測執行,而信息泄露的載體是高速緩存。
計算所的研究人員在閱讀余楓的論文后,結合他的思路進行了頭腦風暴,產生了諸多新的想法。
今天邀請余楓前來,正是為了深入挖掘“幽靈”漏洞的各種變種。
一進門就是吳院士夸張的笑臉,“外面的風可真大,把余同學的臉都凍紅了。”
王研究員在一旁瑟瑟發抖,他被吳院士趕出來等候多時,在寒風中幾乎凍僵,心中不禁暗暗叫苦,冷的是他好吧。
吳院士瞥了一眼余楓身后的王研究員,后者心頭一暖,果然吳老還是會惦記他的。
“小王你還愣著干啥啊,快點泡茶啊。”
小王欲哭無淚,誰才是嫡系啊。
不過,以這個姓余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水平,確實值得吳院士另眼相看。
“怎么過來的?打車嗎,等下找小王報銷。”
吳院士的熱情讓余楓有些招架不住,但越是熱情,某人就越是受傷。
不過三個人都是搞學術的,寒暄不花多少時間,很快進入了正題。
王研究員打開平板,給余楓展示。
“余楓同學,你覺得這個邊界檢查繞過,是不是也可以做。我們稍微寫了一個demo,可以用推測執行,讀取邊界以外的數據。”
余楓心中暗笑,對方未免太過客氣。
demo都寫出來了,還來征求他的意見,顯然是對他的思路十分尊重。
既然如此,他今天決定傾囊相授。
他拿過王研究員手中的電子筆,繼續在平板上寫著。
“你還可以嘗試注入分支目標。你看平常的jump指令會跳轉到正常的代碼上,但是推測執行可以讓跳轉的位置被惡意修改。”
王研究員聽得一愣一愣的,沒想到還有這種操作。
余楓繼續說道:“高速緩存不安全,是因為我們早就知道了Flush+Reload指令在高速緩存上的應用。但我們其實也有關于惡意讀取系統寄存器的攻擊手段,你可以讀一下這篇三年前的論文。”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還有一種逆向思維,如果是機密數據,在執行時被預測執行了,也就是說我們甚至有可能會在正常程序之前,獲得它內部的情報。”
“等等等等,讓我緩緩。
王研究員趕緊打斷余楓,自己的大腦完全跟不上這位天才學生的節奏。
原本以為今天的討論只是和余楓探討一下他構想的可能性,沒想到對方的想法卻如噴泉般噴涌而出,讓他應接不暇。
王研究員扶了扶眼鏡,深吸一口氣,努力消化著余楓剛才提出的種種設想。
這些想法在他看來,簡直是石破天驚,顛覆了他對“幽靈”漏洞的認知。
照他這么說,豈不是計算機芯片中全是漏洞,漏成篩子了?
余楓見狀,微微一笑,放緩了語速:“不好意思,我可能說得有點快了。其實這些都只是初步的想法,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和完善。”
當然,他只是謙虛,這些漏洞的變種可是讓科研界頭疼了十數年之久。
在一旁旁聽的吳院士倒是饒有興致地觀察著余楓。
之前王研究員還對他的贊賞有點不服氣,看到論文后就求著自己要余楓的聯系方式。
這次剛剛做出一點成果就迫不及待來分享,還大氣地說要分余楓一個二作,結果今天,又被余楓好好上了一課。
吳院士心中暗暗覺得好笑,這個年輕人可不簡單啊。
無論是學術水平還是為人處世,都比小王略高一籌。
小王想了這么幾周,才想出這么一種簡單的變種,可余楓呢?
人家隨口道出來的幾個變種,就聽起來比小王想的高大又復雜不少。
別看他說是要進一步驗證和完善,看他那氣定神閑的模樣,就知道他早就胸有成竹了。
這是給他一個臺階下呢。
而且看起來,他似乎完全不關心發表本身的事情,而是專注于科研成果本身。
在這個年代,能這么不浮躁地做科研的人,可是越來越少了。
吳院士心中暗自盤算,倘若能將余楓這樣的人才拉進計算所,無論是學術成果還是學術風氣,都將得到極大提升。
小董啊,就讓你見識一下,院士的手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