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小引

為勞乃宣作傳,是我三十年來的愿望。遲遲未能動筆,一是因為手頭的資料尚不完備,二是因為自己水平有限。去年應桐鄉(xiāng)市文聯(lián)之邀,欲出版“桐鄉(xiāng)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盛情難卻,只能答應,也許是一種緣分,只能隨緣。

三十年前,由于工作原因,我對“禮法之爭”的代表人物勞乃宣產(chǎn)生興趣,而且因為是桐鄉(xiāng)人,萌發(fā)出整理其年譜的想法,這項工作持續(xù)了三十年,至今仍未完成,甚為遺憾。有時我想,世人對他的評價也已夠多,如教育家、古籌算學家、音韻學家、文字學家、法學家、遺老、保皇派、頑固分子等。他的生平確實跌宕起伏,特別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為了自己忠于的清廷,幾經(jīng)努力,雖無結(jié)果,但他對清廷的執(zhí)著和影響卻是客觀存在的。以往對他的研究,不是論文,就是評傳,難有全面反映他一生的傳記。正是有感于此,我才決心為他立傳,即使自感水平有限,也要努力完成。

在寫作過程中,我遇到許多難題。首先,他青少年時期的資料闕如,而辛亥革命前后的資料又特別多,前輕后重,如何取舍,才能求得整部書內(nèi)容的平衡,是我首先考慮的難題。其次,有的史料也未必準確,如他究竟是否曾向宣統(tǒng)帝介紹德國公主為后、張勛復辟時是否在京城等,因為缺乏具體的證據(jù),都值得商榷。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有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的原則,對事件只作客觀描述,不對其行為進行評價,因為歷史已經(jīng)作出評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只是資料的搬運者。

勞乃宣的故鄉(xiāng)——桐鄉(xiāng),位于浙江北部,地處滬杭蘇三地中央,自古風雅,有7000年的文明史,孕育了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運河文化,造就了“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勞乃宣是桐鄉(xiāng)的驕傲,不論其出知臨榆、南皮、完縣、吳橋等地,還是在京城任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兼署學部副大臣,直至辛亥革命后隱居青島,故鄉(xiāng)的學稼堂、蒔花藝菜、課子侄輩讀書,始終是他最懷念的生活,是他心中長長的情愫,也是他晚年留戀的最為溫柔的地方。他把包括《歸舟預詠》《歸程試詠》《歸舟初詠》等在內(nèi)的《歸棹塤篪》和包括《歸田贅詠》《東歸剩詠》《日歸剩詠》等在內(nèi)的《歸林余響》合并為《歸來吟》,以示懷念家鄉(xiāng)。

本書以勞乃宣的一生為主軸線,以其豐富的經(jīng)歷貫穿其中,最后幾個部分是對其教育理念、著作的概括。

清末的遺民,往往被戴上“封建余孽”“遺老遺少”的帽子。雖然勞乃宣等人的選擇有政治因素,但其背后也有其他原因,特別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研究其學術(shù)成果、詩文創(chuàng)作、編修方志、從事教育等活動,或許會有更多的認識。對于歷史人物,作道德評判最省事,也很痛快,但對于澄清事實真相卻毫無用處。如勞乃宣詩中所言:“畢生心跡泯將迎,歷遍崎嶇視若平。自問非夷亦非惠,孤懷留待后人評。”此詩既流露出孤懷遺恨、蒼茫荒涼的心跡,又表現(xiàn)出對客觀公允的“后人評”的渴望。對于勞乃宣這種不但以學問見尊,而且以名節(jié)見重的知識精英來說,譽兮,毀兮,折射出的皆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復雜變幻時代所造就的近代知識精英的復雜意義。

此書能寫就,首先得感謝桐鄉(xiāng)市文聯(lián)的褚萬根先生,沒有他的誠邀,就沒有此書的面世;其次要感謝我的愛人,她一直支持我在業(yè)余時間研究勞乃宣并幫助修訂本書;感謝我的女兒夢佳,她雖然遠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博,仍擠出時間為我提供了許多資料,這些正是我多年想得到又未能得到的資料;還要感謝我女兒清華大學的本碩同學王大千、桐鄉(xiāng)市圖書館的夏春錦先生、浙大城市學院的傅乾老師,他們無私提供了相關(guān)資料和寫作思路;特別感謝勞乃宣的曾孫志斌先生、曾孫女志清女士,無私提供其先祖的照片及其他資料。在此一并感謝!

書成,但我卻誠惶誠恐,總覺得有許多遺憾,希望今后有機會整理勞乃宣的年譜,并予以修正!

陳勇

2022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洱源县| 赤城县| 新乡县| 山东省| 左云县| 泸西县| 芒康县| 北票市| 台前县| 贞丰县| 滦南县| 沧州市| 旌德县| 庄浪县| 和田市| 即墨市| 乌兰浩特市| 安仁县| 阳山县| 雷山县| 吴旗县| 象州县| 桦南县| 琼中| 兴和县| 右玉县| 乐业县| 新兴县| 泌阳县| 桦甸市| 东乡| 平潭县| 赤水市| 灯塔市| 岳阳县| 隆化县| 荥阳市| 岱山县| 和政县| 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