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開國史全2冊(修訂本)
- 閻崇年
- 8字
- 2024-04-19 18:12:10
第一章 滿洲之源流
一 滿族久遠歷史
滿洲名稱的欽定出現,是在后金天聰九年即明崇禎八年(1635)。《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
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
這一天是后金天聰九年即明崇禎八年十月庚寅,農歷十月十三日,公歷1635年11月22日。從此,“滿洲”一名經過欽定,正式出現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典冊。
在清朝,有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他們及其眷屬都在旗,統稱其為“旗人”;其他民眾,包括漢人、藏人、回族人、蒙古人、維吾爾人、苗人、瑤人、彝人等,他們都不在旗,統稱之為“民人”。所以,清朝有“只分旗民,不分滿漢”之說。清朝亡,民國興,八旗蒙古多稱自己為蒙古人,八旗漢軍也多稱自己為漢人,而八旗滿洲怎樣稱謂呢?時稱紛繁,不一而足:有稱旗人者,有稱旗民者,有稱滿洲者,有稱滿旗者,也有稱滿民者等。時孫中山倡漢、滿、蒙古、回、藏“五族共和”,以民族稱謂,怎樣稱法呢?如在漢、滿、蒙古、回、藏中,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都已有統稱,而滿洲呢?八旗滿洲亦隨之稱為滿洲族,簡稱“滿族”,于是,“滿族”的稱謂也就逐漸通行開來,成為后來,也是當今的通稱。
八旗滿洲,在清朝統稱為滿洲。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皇帝“命輯《滿洲源流考》”。組成以時任或后任大學士阿桂、于敏中、和珅、董誥、王杰為總裁,以麟喜等四十余人為纂修、纂校的一批官員、學者,經年合撰而成。乾隆帝敕編的《滿洲源流考》,是第一部自肅慎至滿洲三千多年,全面梳理、系統匯集、廣泛考據、深入闡述滿洲歷史源流的重要文獻。有學者統計,《滿洲源流考》全書的“資料共有一千四百五十余條,標明來自八十余種文獻圖書”。其按注“少則一字,多則九百余字,全書總計約有一千八百六十余條”。
《滿洲源流考》是對滿族的歷史與地理,文化與風俗,做了全面系統、資料詳細、廣稽博采、縝密考據的滿洲歷史文化的經典之作。自然,也有其時代、視角與文化的局限性。
滿族是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以語系來說,其區域往往錯綜復雜,大體上以長城作為約略的界線——長城以南主要屬漢藏語系,以北主要屬阿爾泰語系。在語言學上,阿爾泰語系,在中國主要分為三個語族,就是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滿-通古斯語族。蒙古語族和滿-通古斯語族的東西地理界線大致為大興安嶺,當然也有交錯和變遷之處。
大興安嶺以西,巴爾喀什湖以東,南至長城、天山一線,北為貝加爾湖及其東西一線,主要為草原文化。“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正是草原文化的詩證。在元、明、清強盛時期,統稱為蒙古,草原文化面積大約有三百萬平方公里。草原文化主要經濟類型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經濟。其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我國西北草原文化蒙古語族的民族,現在主要有蒙古族、達斡爾族、裕固族(東部)、土族、東鄉族和保安族等(突厥語族的也有部分屬草原文化)。
大興安嶺以東,長城以北,東到大海,西北鄰貝加爾湖,北達外興安嶺,東北到庫頁島(今薩哈林島),東南起長白山,主要是滿-通古斯語族活動、生息、繁衍的區域,森林覆蓋,蔽天遮日,一望無際,屬于森林文化,其面積大約有三百萬平方公里。森林文化主要經濟類型為漁獵經濟,后來在狩獵和捕魚之外,也兼采集、農耕、放牧等多種經濟元素。草原文化與森林文化,東西相應,彼此聯系,土地面積,約略相近。我國東北森林文化滿-通古斯語族的民族,現在主要有滿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錫伯族、赫哲族等。在古代森林文化各族中,諸族之間,分合來往,既有沖突,也有融合。參酌《滿洲源流考》的載述,博采其他文獻,其族系大致的演變脈絡是:商周的肅慎,秦漢的挹婁,魏晉的勿吉,隋唐的靺鞨,遼金的女直,明朝的女真,清朝的滿洲,民國的滿族等,一脈相承,流派清晰,文獻可稽。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資料,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但是,滿族的歷史與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直、女真的歷史,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顯著區別。《滿族簡史》撰者認為:“肅慎的歷代后裔和滿族是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的,不應該把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的發展過程作為滿族自身的發展過程;但是,在滿族史中如果把肅慎以下迄明代女真的世代相承的聯系割裂開來,也是不能正確地反映滿族悠久的歷史淵源的。”滿洲歷史的根源,要從遠古說起。
先說遠古。在新石器時代,黑龍江下游兩岸地帶,多有古人類史跡發現。如2010年,考古學家在西伯利亞丹尼索瓦一個洞穴里,發現了一塊古人手指骨化石。在今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饒河鎮小南山遺址出土了石器。這說明在很早以前,在這一地區已經有人類“依山傍水毗連森林”居住和生活。考古資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滿-通古斯人,就已經是東北亞這個廣袤森林地域的原住民。據中國、俄羅斯國等考古資料表明:在新石器時期,約一萬年前后,黑龍江流域中游和烏蘇里江岸地帶,已經有人類居住的考古遺跡。如在今黑龍江省饒河縣瀕臨烏蘇里江的小南山遺址,山高海拔106米,距江水高約60米,發現多處古文化遺址。從1958年發現,到2020年,前后經過多次發掘,出土石制長槍矛頭、弓箭石鏃和玉器等文物。約在五千年前后,在這一廣闊森林地域,已有滿-通古斯的文明出現。如考古發掘出土石器矛、鏃,陶器罐、缽,玉器瑗、環等。肅慎使用的石砮,在今吉林、黑龍江地域,多有考古發現。而依據文獻記載,最早的是為肅慎。
次說肅慎。從文獻資料看,滿族先民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是肅慎,或記載作息慎、稷慎、肅眘。息慎、稷慎、肅眘與肅慎為同音異譯。《滿族通史》撰者引述:“《滿洲源流考》記載:‘金國本名珠理真。謹案:本朝舊稱滿珠,所屬曰珠申,與珠理真相近,但微有緩急之異,實皆肅慎之轉音也。’又《滿洲源流考》云:‘北音讀肅為須,須、朱同韻;里、真二字合乎之音近慎,蓋即肅慎轉音。國初舊稱所屬曰諸申,亦即肅慎音轉也。’按珠申又稱諸申,為女真之音轉,也就是肅慎之音轉。”滿洲先人為女真,音轉為珠理真、諸申、肅慎。肅慎即息慎、稷慎、肅眘。所以,滿洲族名上溯,即為商周之肅慎。
肅慎與諸申,語音很相近。乾隆帝既通滿語,又通漢語,他說:“史又稱:金之先出靺鞨部,古肅慎地。我朝肇興時,舊稱滿珠,所屬曰‘珠申’,后改稱滿珠,而漢字相沿,訛為滿洲。其實即古肅慎,為珠申之轉音,更足征疆域之相同矣。”珠申,又作諸申、珠理真,音相同,譯不同,其實所指,為同一族群。
肅慎,文獻記載,屢見于冊,例如:
(1)《史記·五帝本紀》載,“……北山戎、發、息慎”,《集解》鄭玄曰:“息慎,或謂之肅慎,東北夷。”
(2)《尚書·周書·周官》載:“成王既伐東夷,肅慎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慎之命》。”
(3)《春秋經傳集解》(晉杜預集解)載:“肅慎、燕、亳,吾北土也。肅慎,北夷,在玄菟北三千余里。”
(4)《大戴禮記·少間》載:“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
(5)《國語·魯語》載:“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6)《逸周書·王會解》載:“稷慎大塵。”晉孔晁解:“稷慎,肅慎也;貢麈,似鹿。”
(7)《竹書紀年·周紀一》載:“成王九年……肅慎氏來朝。王使榮伯錫肅慎氏命。”
(8)《史記·周本紀》載:“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9)《史記·孔子世家》載:“有隼集于陳廷而死,楛矢貫之,石砮,矢長尺有咫。陳湣公使使問仲尼。仲尼曰:‘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
(10)《史記·司馬相如傳》載:“邪與肅慎為鄰。”《正義》曰:“邪,謂東北接之。”《括地志》云:“靺鞨國,古肅慎也,亦曰挹婁,在京東北八千四百里,南去扶余千五百里,東及北各抵大海也。”
(11)《漢書·武帝紀》載:“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徠服。”晉灼注引《東夷傳》曰:“肅慎,今挹婁地是也,在夫余之東北千余里大海之濱。”
(12)《后漢書·東夷列傳》載:“及武王滅紂,肅慎來獻石砮、楛矢。……康王之時,肅慎復至。”
以上記載,吉光片羽。到唐朝房玄齡撰《晉書》,才第一次為肅慎作傳,就是《晉書》第九十七卷《四夷列傳》內的《肅慎氏傳》。
肅慎,居住在“白山黑水”地域,白山即長白山,黑水即黑龍江。早在舊石器時期,這一地域留下大量的歷史遺跡。在黑龍江右岸呼瑪縣十八站境內,首次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約一萬年,出土石器有一千零七十件。
新石器時期遺址,這一地域有多處發現。
文獻記載,滿族的先民肅慎人,約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肅慎來貢“楛矢石砮”。“楛矢”是以楛木做箭桿,“石砮”是用青石做箭鏃。這種楛木和青石,是由當地所產,為當時制造弓箭與矢鏃的上好質材,受到中原王朝的喜愛,因此肅慎人以“楛矢石砮”向周朝進貢。周人重視肅慎貢獻的“楛矢石砮”,而“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上文的“砮”,《說文解字》云:“砮,石可以為矢鏃,從石,奴聲。”這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里,記載了一個故事:
孔子遂至陳,主于司城貞子家。……有隼集于陳廷而死,楛矢貫之,石砮,矢長尺有咫。陳湣公使使問仲尼。仲尼曰:“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于是肅慎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肅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分同姓以珍玉,展親;分異姓以遠方職,使無忘服。故分陳以肅慎矢。”試求之故府,果得之。
上文的“咫”,韋昭說“八寸為咫”;“方”,為方物,就是地方特產;賄,指貢獻;大姬,韋昭說是“武王元女”;展,是重的意思;“無忘服”,王肅說是“使無忘服從于王也”;“故府”,就是舊府。
其時人們對楛矢石砮已然不熟悉。孔子博學多識而熟悉掌故,講了楛矢石砮的歷史故事。這說明:早在周朝,肅慎與中原王朝,就有了交往,并成了貴族的美好記憶。
再說挹婁。秦漢時期,肅慎人后裔為挹婁。挹婁主要居住區域:“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寇漫汗國即烏桓,不咸山即長白山,弱水即黑龍江。就是說,挹婁居住的地域,南起圖們江和長白山,東臨大海,西抵烏桓,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廣大地域。兩漢時,挹婁臣服漢朝屬國夫余(今吉林省農安縣境),隸漢玄菟郡管轄,經常遣使,貢獻方物。1950年,在黑龍江省依蘭縣挹婁人的遺址中,發現各式玉佩和精美玉石,這些正是黃河流域漢族常用的玉器。
考古之外,史籍記載,內容豐富,略加引述。范曄《后漢書》記載:
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余東北千余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土地多山險。人形似夫余,而言語各異。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處于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穢不潔,作廁于中,圜之而居。自漢興已后,臣屬夫余。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東夷夫余飲食類(此)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
這一地域的挹婁、夫余、高句驪等,秋冬的祭祀活動,對后來女真、滿洲影響深遠。同書又記載:
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驪為縣,使屬玄菟,賜鼓吹伎人。其俗淫,皆潔凈自熹,暮夜輒男女群聚為倡樂。好祠鬼神、社稷、零星,以十月祭天大會,名曰“東盟”。其國東有大穴,號禭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其公會衣服皆錦繡,金銀以自飾。大加、主簿皆著幘,如冠幘而無后;其小加著折風,形如弁。無牢獄,有罪,諸加評議便殺之,沒入妻子為奴婢。其昏姻皆就婦家,生子長大,然后將還,便稍營送終之具。
夫余的祭祀活動,濃重而熱烈,史書記載,征引如下:
以臘月祭天,大會連日,飲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時,斷刑獄,解囚徒。有軍事亦祭天,殺牛,以蹄占其吉兇。行人無晝夜,好歌吟,音聲不絕。其俗用刑嚴急,被誅者皆沒其家人為奴婢。盜一責十二。男女淫皆殺之,尤治惡妒婦,既殺,復尸于山上。兄死妻嫂。死則有槨無棺。殺人殉葬,多者以百數。
東漢末暨三國,二世紀初,挹婁不能忍受夫余“租賦重”的盤剝,脫離夫余自立,直接同中原王朝建立聯系。三國時青龍四年(236),“肅慎氏向魏明帝“貢楛矢”。曹魏景元三年(262),挹婁又向魏元帝入貢:
(景元三年)夏四月,遼東郡言肅慎國遣使重譯入貢,獻其國弓三十張,長三尺五寸,楛矢長一尺八寸,石弩三百枚,皮骨鐵雜鎧二十領,貂皮四百枚。
挹婁貢使受到魏元帝的隆重接待。由于挹婁同中原往來頻繁,不斷交流文化,于是既傳布中原文化到挹婁,也將挹婁文化傳到中原。
三國時期,中原與挹婁的關系,沒有因中原地區戰火頻仍、社會動蕩而中斷、減弱,相反,史書對挹婁的記載,既更詳細,也更具體:
挹婁在夫余東北千余里,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余,言語不與夫余、句麗同。有五谷、牛、馬、麻布。人多勇力,無大君長,邑落各有大人。處山林之間,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為好。土氣寒,劇于夫余。其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豬膏涂身,厚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隱其前后,以蔽形體。其人不潔,作溷在中央,人圍其表居。其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古之肅慎氏國也。善射,射人皆入目。矢施毒,人中皆死。出赤玉、好貂,今所謂挹婁貂是也。自漢已來,臣屬夫余,夫余責其租賦重,以黃初中叛之。夫余數伐之,其人眾雖少,所在山險,鄰國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
上文,《后漢書》與《三國志》有關載述比較,略有雷同,亦有差異。如上引述,便于比對。擇其要者,如下六則,影響后世,極為深遠:
其一,地在極北,氣候寒冷。冬天為避風寒,取半地穴屋居。以洞的深淺大小,顯示財富之多寡與地位之高下。
其二,多好養豬,食肉衣皮。這個歷史傳統,直到清朝滿洲,豬肉是其主要家畜食品,也是其主要祭祀宰牲。清入關后,定都北京,宮廷薩滿祭祀,仍然宰殺肥豬,日日祭祀,經年不斷。
其三,兄死之后,弟妻其嫂。至今人們仍在以此民俗為據,比附寡嫂孝莊太后下嫁了夫弟睿親王多爾袞。
其四,樹立木桿,祭神祭天。滿洲神桿,既是對樹林的敬仰,也是對天神的崇拜。在古代日本,曾有“御柱祭”,這“柱子是神與人通過它往來于天地之間的神圣的通路”。滿洲堂子的祭祀神桿,也含有神廟里祭祀森林之意。所以,滿洲堂子神桿祭祀是滿洲先人來自森林文化的一個重要佐證。
其五,勇力騎射,尚武好戰。挹婁人驍勇堅強,體魄壯實,馳騁山林,長于弓箭,能耐饑寒,不畏艱苦,是一個騎射尚武的族群。
其六,秋冬祭天,載歌載舞。這就是后來滿洲薩滿祭祀的風俗之源。清先在赫圖阿拉,繼在東京遼陽,又在盛京沈陽,后在皇都北京,都建八角形堂子,沿襲舊俗,祭神祭天。
東漢后期,三國兩晉,中原地區,戰亂不已。兩晉時,挹婁曾多次遣使到內地來貢獻“楛矢石砮”。
關于漢魏時期的挹婁,不僅有諸多的文獻記載,而且有豐富的考古遺跡。在今黑龍江的佳木斯市、雙鴨山市等地區,近年以來,多有發現。如佳木斯市郊區發現一批古代城堡遺址,呈圓形或橢圓形,半地穴居址。又如雙鴨山市地區發現的漢魏城址和遺址,分為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進行文物保護。國家級如雙鴨山市三江平原漢魏仁和遺址群二十四處,集賢縣滾兔嶺城址和東輝城遺址各一處,寶清縣三江平原青龍山城遺址一處、民富遺址群三十處,友誼縣長勝遺址群四十二處、興隆山遺址群十五處。省級如雙鴨山市七一城遺址一處,集賢縣古城山遺址群二十九處、索倫崗遺址群二十八處,寶清縣四新遺址一處、大腦袋山遺址群六處,友誼縣青峰東南山城遺址一處,饒河縣寶頂山遺址群四處等。還發現有土城墻遺址,半地穴式房遺址,以及陶罐、陶碗、陶盤、陶缽、陶杯、陶豆、陶馬、陶豬、石砮、玉器等。
這個地區發現的古城遺址,分布較廣,尤為豐富。主要有集賢縣滾兔嶺城遺址、友誼縣鳳林城遺址、雙鴨山寶山區七星鎮保安二號城遺址、寶清縣炮臺山城遺址等。其中如炮臺山古城遺址“系三城環套,外城作橢圓形,周長近3000米,也系土筑,殘高1至2米,有四個城門”
。又如滾兔嶺遺址,位于雙鴨山市尖山區與集賢縣交界處的滾兔嶺上,發現近百座半地穴房屋遺址。其遺物陶器有陶罐、陶碗、陶壺、陶缽、陶杯等,石器有石刀、石鏃、石磨、石臼等,鐵器有刀、鏃等。
滾兔嶺遺址的族屬,考古學家張忠培教授說:“滾兔嶺文化的族屬問題,黑龍江學者認為是挹婁,似乎也成為黑龍江史學界的共識。”
文獻與考古所揭示的挹婁,經過演進之后,被勿吉所取代。
復說勿吉。西晉短暫統一不久,中原地區又現戰亂。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推翻夫余政權,一部分勿吉人遷徙到松花江中游地帶的夫余故地。爾后,勿吉人逐漸發展擴大。在東北地域,秦漢挹婁人的后裔,被稱作勿吉。
勿吉之名稱,始之于北魏。挹婁后裔,史書記載:“元魏時,曰勿吉。”北朝常以勿吉稱呼挹婁的后裔。雖然當時中國南北爭戰,烽火不熄,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王朝更迭,非常頻繁,但勿吉和中原地區,仍保持著朝貢關系。如南朝宋大明三年(459),勿吉遣使向宋孝武帝劉駿“獻楛矢石砮”。
此期,勿吉與北朝北魏、東魏的關系,因距離較近,往來更密切,貢使不絕,絡繹于路。北魏孝文帝要他們各部之間,相諧共處:“宜共和順,勿相侵擾。”
勿吉與中原的關系,《北史》記載:
太和初,又貢馬五百匹。
太和十二年,勿吉復遣使貢楛矢、方物于京師。
十七年,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余人朝貢。
景明四年,復遣使侯力歸朝貢。
由上可見,在魏晉、北朝時期,勿吉與中原皇朝,使臣往來,朝貢不絕,其關系也是密切的。
在隋唐時期,勿吉后裔,稱為靺鞨。
再說靺鞨。隋代,勿吉又稱靺鞨。隋文帝開皇年間,靺鞨多次“相率遣使貢獻”。隋文帝楊堅得知靺鞨“與契丹相接,每相劫掠”后,向靺鞨來使誡諭道:“宜各守土境,豈不安樂?何為輒相攻擊,甚乖我意!”靺鞨使者聽命,“高祖因厚勞之”
。隋煬帝時,靺鞨頭領瞞咄“率其部內屬于營州”。營州,今為遼寧省朝陽市境
。瞞咄死后,弟突地稽“代總其眾,拜遼西太守,封夫余侯”
。到唐武德初,突地稽因戰功,封耆國公;貞觀初,進右衛將軍,賜姓李。突地稽后徙部到幽州的昌平城定居。
突地稽死后,子李謹行繼,又以戰功,封燕國公,死后贈幽州都督,陪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
在唐朝,靺鞨與中原皇朝的關系,進入新的時期。先是,靺鞨內部,彼此獨立,“各自有長,不相統一”。其時,靺鞨分為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白山、黑水七部。黑水靺鞨的地理位置與民族特點是:“最處北方,尤稱勁健。”
黑水靺鞨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流域。自唐初以來,黑水靺鞨,通使唐廷,往來密切,連續不斷。唐貞觀十四年(640),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建立行政機構“黑水州”
。唐玄宗開元十年(722),黑水靺鞨酋首倪屬利稽來朝,唐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合處地區設置勃利州,任命當地靺鞨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
。勃利州治所伯力(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其地名一直延續至今。從此,唐朝中央政府逐步加強對黑龍江流域及其所居部民的管轄。開元十四年(726),唐增設黑水都督府,任命當地靺鞨首領為都督、刺史等官職。開元十六年(728),唐玄宗授黑水都督姓李名獻誠,為云麾將軍兼領黑水經略使,都督、刺史皆歸幽州都督統轄,后改由平盧節度使轄制
。同時,唐朝政府通過設置機構,委派官員,征收貢賦,進行貿易,開辟交通,相互往來,行使主權,加以管轄,這一地域為大唐版圖的一部分。
靺鞨粟末部,位于靺鞨七部的最南端,分布在松花江及其支流一帶。粟末部首領乞乞仲象,被武則天封為震國公,他死后由其子大祚榮接替。粟末首領大祚榮,統其部眾,兼并各部,日益壯大,建立震國,自號震國王。神龍元年(705),唐中宗李顯派遣御史張行岌,宣諭皇威,前往招撫。大祚榮為表對唐帝的誠意,“遺子入侍”。先是,開元元年(713),唐玄宗李隆基在粟末地區設置忽汗州,特派鴻臚卿崔忻前往,并授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新唐書》記載:“睿宗先天中
,遣使拜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所統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
由此可見,史載“渤海國”是因唐朝冊封而得名。關于這次冊封活動,當崔忻完成使命回京時,路經旅順,在金州旅順口黃金山之麓的井欄上刻石留念,其文曰:“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這個崔忻奉使返程留下的文物,是唐朝政府此次冊封的歷史見證。
渤海全盛時期,管轄地區東抵日本海,西至遼東開原,北鄰黑水靺鞨,南接高麗。境內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渤海政權存在了二百多年。
于政治,渤海政權與唐朝保持臣屬關系,渤海經常派王子或特使入貢述職,唐朝政府也不斷派人前往渤海,冊封其王或官吏,交往頻繁。據統計,此間渤海“朝于唐者,凡一百三十二次;朝于梁者,凡五次;朝于后唐者,凡六次”。朝貢使多達一百四十三次,而唐朝派往渤海的正式敕使前后共有十九次。如唐太(大)和七年(833)秋,唐文宗遣幽州盧龍節度押奚、契丹兩番副使張建章等人赴忽汗州,時陸路為契丹所阻,他們“方舟而東”,第二年秋到達挹婁故地忽汗州,渤海王彝震得知張建章“赍書來聘”,以“重禮留之”。張建章“歲換而返”,臨行前“王大會,以豐貨、寶器、名馬、文革以餞之”,太(大)和九年(835)八月,回到內地。張建章返回后,將沿途見聞,尤其是在渤海耳聞目睹情狀,奏報朝廷,并著《渤海國記》三卷
。記中“備盡島夷風俗,宮殿官品,當代傳之”
。渤海向唐朝,“遣使朝貢”“遣使來朝”“又遣使來”“亦修職貢”等,往來頻繁,“朝貢不絕”
。
于文化,渤海“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士子赴京并參加科舉考試。還派專員和留學生到唐朝,抄寫漢文書籍,如《漢書》《三國志》《晉書》《十六國春秋》《唐禮》等。唐朝著名詩人溫庭筠有贈渤海王子的詩。當時渤海習用漢字,在通行的文字中,“大抵漢字居十之八九”
。
于工美,渤海也模仿唐朝。其時唐朝盛行的佛教,也被傳入渤海地區,寺廟建筑,如同內地。近年吉林敦化六頂山出土的《渤海貞惠公主墓碑》,提供了文物例證。貞惠公主是渤海王大欽茂的二女,碑文用漢文寫成,文體也為唐代風格,如把王女稱公主,王墓稱陵,國王稱圣等,這些都是學習唐朝的。1971年,吉林省和龍地區渤海古墓出土的金器,金飾品的形制,顯示唐代特色。由上可見,渤海和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工藝等方面,聯系密切,影響深遠。這正如唐朝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本國》詩云:
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唐末以后,中原地區,四分五裂,史稱五代十國。此期,靺鞨人后裔,被稱為女直。
末說女直。契丹建立遼朝,遼天顯元年(926),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領大軍,“拔夫余城”。大遼興,渤海亡。后黑水靺鞨轉屬于遼。契丹人稱靺鞨人為女真。
遼金時期,肅慎后裔稱女直。女直,本應作女真,為肅慎、諸申的音轉,但是,遼興宗名耶律宗真,為避其名“真”字之諱,而改“真”作“直”,所以,稱女真作女直。《元史》記載:“初號女真,后避遼興宗諱,改曰女直。”
在明朝一段時期,文獻也稱作女直。滿洲興起后,稱作諸申,即女真。后來,如本章開頭所述,自皇太極諭令,其族名一律稱為滿洲。
遼朝按女真人居住地域與經濟習俗的不同,分女真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主要生活在松花江以南地帶,氣候較為溫暖,經濟較為發展;“生女真”主要生活在松花江以北,東達大海,北到外興安嶺,這一廣闊地帶,以漁獵為主,有少量采集、畜養和農作。
金政權由女真人建立,取代遼朝之后,仍稱為女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說:“女直、渤海,本同一家。”女真的先人,《金史·世紀》記述:
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五代時,契丹盡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屬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號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號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到北宋初,十世紀末,生女真中的完顏部,逐漸遷徙到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流域定居。后農耕、冶鐵、畜養、采集等經濟都有新的發展。北宋政和四年(1114),完顏阿骨打建立猛安謀克組織。“猛安”“謀克”為女真語音譯,猛安意為千、千夫長;謀克意為百、百夫長。定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猛安謀克為女真人的社會組織,具有軍事、政治、經濟、行政等多元功能。建立猛安謀克組織的翌年,金太祖收國元年即北宋政和五年(1115),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天輔九年即北宋重和二年(1119),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參考漢字和契丹字,創制女真字。后到金熙宗時,又創制女真新字。完顏希尹創制的女真字,稱為女真大字;金熙宗所創制的女真新字,稱為女真小字。女真跨進有文字記載歷史的新時期。
金太宗天會五年即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與北宋聯合滅遼。金海陵王完顏亮于金貞元元年(1153),由金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遷鼎中都(今北京)。此項重大決策,《金史》記載:
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遷都詔中外。改元貞元,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汴京為南京,中京為北京。
這是女真第一次在中原建都,并第一次與中原政權南宋對峙,而擁有半壁山河。女真建立金朝是女真演進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女真史上的劃時代事件。金的地域,南達淮河,北到黑龍江以北,東臨大海,西接蒙古。
元滅金和南宋后,建立大元帝國。元朝在東北地區,設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以遼陽為治所,管轄“路七,府一,屬州十二,屬縣十”。其所領七路為:遼陽路(遼陽地方),廣寧府路(廣寧地方),大寧路(遼西、熱河等地方),東寧路(朝鮮平安道等地方),沈陽路(沈陽等地方),開元路(開原、會寧等地方),合蘭府水達達等路(沿海州、松花江、黑龍江地帶),各路設萬戶府、軍民萬戶府、總管府等機構和官員進行管轄。
原金屬東北地區的女真人,轉而成為附屬于元朝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所轄各路下的臣民。其中,散居于水達達等路的女真人,元朝政府設官轄治。
綜上,考古文物和文獻記載,資料豐富,有力證明:滿洲先世肅慎族系之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直(女真),兩千多年間,不論王朝更迭,或是部族分合,他們和中原地區一脈相承,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其影響所及,直至滿洲。
到了明代,女真南徙,政治地圖,重新繪制。此為滿洲興起,提供歷史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