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仗?000年:大國文明與力量簡史
- 吳獻東
- 2340字
- 2024-04-19 18:24:21
第三節 古希臘文明的守護者——三槳座戰船
無論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如何憎恨腓尼基人,古希臘建造的三槳座戰船、古羅馬人建造的五槳座戰船都明顯帶有腓尼基船的印記,有時難以辨別,區別在于槳座和劃槳手的數量。為了增加劃槳手的數量,提高戰船速度和沖撞破壞力,古希臘人通過槳座高低設計、槳座合理錯位布置,造出了三層槳的雙桅桿戰船。
如果想使船裝載更多貨物和士兵,就要適當加寬船體。但船體太寬,船的行進阻力便會加大。因此,在船體寬度上做文章的自由度有限。于是,造船師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船加長,配置更多的槳,同時增加桅桿和風帆數,由單桅桿變為雙桅桿。但這就遇到一個船體強度的問題:如果船體太長、過重,船體就會被過大的縱向彎曲力矩折斷。就像今天巨大的集裝箱船如果不斷加長擔心彎折一樣,所以在當時木制船的情況下加長船體也有限。造船師自然就想到從增加船的高度入手,增加一層座位或甲板。甲板一開始不是完整的,是一個個加高的供槳手坐的座位,經過不斷改進,就出現了雙層雙排槳帆船,腓尼基人常用這種船。
如果想繼續增加船槳,簡單的辦法就是再增加一層劃槳手座位,但這會導致船體高度增加,又會遇到穩定性問題。于是,造船師首先將“天橋”改造成標準的甲板,甲板與底層中間再建造一個夾層。底層布置一排劃槳手,夾層通過座位交錯布置、高矮不同可以安置兩排船槳,這樣在甲板下兩層空間里一列有三個槳座,三槳座三層槳船就設計出來了,三槳座船名稱由此而來。該船中間夾層有兩名劃槳手交叉而坐各劃一支槳,這兩個座位位置如何交叉安排,座位高低多少,是該船技術的關鍵。
古希臘三槳座戰船實際上是在腓尼基雙層槳帆船基礎上的加長、加高和稍稍加寬,再配上包有青銅的撞角,戰船重量大大增加,增強船體強度和解決滲漏問題成為造船的關鍵。雅典人在船主梁下布置了兩根直徑47毫米,長度為船長兩倍的纜繩,把它們沿龍骨中線從船頭貫穿至船尾,據說能提供13.5噸的張緊力,起到加強船體縱向抗彎強度和抗沖擊力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防止船板移位產生滲漏。雅典將這項技術列為機密,泄露就是死罪??脊叛芯糠Q,如果沒有這項技術,三槳座戰船將無法在海浪中航行??梢哉f,從古希臘開始,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將一些科技用于造船中。

三槳座布置示意圖
由于劃槳手增加,船速加快,三槳座戰船頭部水下線一般都裝有用青銅制成的撞角,其功能是依靠劃槳手加速直接撞擊敵船側面,這樣不但可以毀壞敵船船槳,使其失去動力,甚至可以直接撞沉敵船。這是古代戰船自身配備的最早的武器裝備。
考古研究出土的三槳座戰船顯示,該類船長約40米,寬6米,3層槳有170—180位劃槳手,劃槳手之間縱向距離約1米,水線以上船體高約2.15米,吃水約1米。雙桅桿,主桅和前桅各掛一張方形帆,最高速度可達8節以上,一般以6節巡航。天氣好時,劃槳手劃船6小時—8小時,可航行80千米—100千米,極限情況一天能航行300千米。
2017年11月,希臘赫拉克萊冬博物館曾在中國科技館舉辦“古希臘科技與藝術展”,其中三槳座戰船是重要內容。

古希臘三槳座戰船模型

20世紀80年代復原的古希臘“奧林匹斯”號三槳座戰船
20世紀80年代,為了研究古希臘三槳座戰船的航速、戰術和居住條件,希臘與英國合作,用時兩年多,復原了一艘名為“奧林匹斯”號的三槳座戰船。該船用推測的古代工藝制造,造好后不長時間,船艙進水、船板腐爛等問題不斷出現。最后,人們不得不用現代工藝進行維護保養,花費巨大。2004年8月,該船參加了雅典奧運會火炬傳遞活動,2005年被送往希臘法里奧海軍傳統博物館珍藏。時至今日,對于古代的許多造船技藝,現代人還是難以參透。
古希臘三槳座船對于西方文明的發展具有以下特別意義。
第一,在三槳座船的研制和后續的不斷改進中,船體強度、穩定性、重心、阻力、操縱性等技術問題都被提了出來,古希臘的許多學者參與了造船和航海研究,大大促進了古希臘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的萌芽和發展。
第二,在古希臘與波斯帝國的命運之戰中,三槳座戰船幫助古希臘贏得了希波戰爭關鍵之戰——薩拉米斯海戰,保住了西方文明搖籃。古代有許多文明都毀滅于戰爭,那時的勝利者極其野蠻,習慣焚毀敵方建筑物和書籍,殺掉貴族,將百姓掠為奴隸。例如,羅馬共和國攻占敘拉古時已經發令,要保護著名學者阿基米德,但古羅馬士兵還是將75歲的阿基米德殺害。
第三,該船在古代船舶發展進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成為后續戰船發展的主要平臺。古希臘各城邦相繼建造出了各類戰船:“一槳半”輕型偵察船(底層每排15槳,第二層每排5槳,兩舷側共40名劃槳手);比三槳座戰船矮一些的無風帆純二槳座戰船(120名劃槳手);羅德島海軍發明的“二槳半”戰船(40噸,144名船員,其中劃槳手120名);以及四槳座、五槳座等大型戰船相繼出現,甚至有七槳座巨船。
第四,羅馬共和國在該船基礎上發展出了五槳座戰船,幫助新生的古羅馬海軍戰勝了強大的迦太基海軍,一統地中海,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得以融合延續發展。
公元前260年至前241年,羅馬共和國和迦太基之間發生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共進行了五次海戰。在古希臘人的幫助下,古羅馬海軍從無到有,最終在公元前241年戰勝了迦太基海軍,取得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戰爭期間,古羅馬人在古希臘和腓尼基三槳座戰船的基礎上繼續增加動力,加長槳的長度和寬度。但這會導致單個劃槳手很難滑動加長加寬的大槳,于是在船的底層和頂層甲板中間的夾層布置了四個槳座坐四位劃槳手,每兩人劃動一支大槳,底層還是一人劃一支槳,這樣總共是五名劃槳手劃動三層槳,劃槳手還都位于甲板之下。當然,有些大的船,也有五名劃槳手劃五層槳的船,這樣的船將更大,統稱為古羅馬五槳座戰船(Quinquereme)。也就是說,五槳座戰船,有三層槳的,也有五層槳的。這種船的甲板空間比較大,可以根據需要裝備兩根以上桅桿,裝備更大的武器,配備更多的士兵,適合古羅馬陸軍發揮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