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 奮進的新農人
- 作家tY8lvv
- 5714字
- 2024-10-24 22:32:03
地球不僅孕育了美麗的生命,還贈予了人類可以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比如說傳統的能源,人類的三次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步調。而貫穿大變革的前中后基調的就是重要的傳統能源。除了傳統能源以外,神奇的大自然還奉獻了千百年孕育的礦場資源,以及地下的水資源等等。
當然,大自然給我們的饋贈還遠遠不止這些。如果不是大自然的無私饋贈,人類社會文明也很難在如今發展到這樣的輝煌程度,并且世界的很多地區都有因為豐富的礦產以及能源資源而聞名世界的例子。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對于各項自然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隨之而來也引發了很多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世界上有著很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有些地方的河流湖泊水質清潔并且鮮少遭到人為的破壞,水質甚至可以達到直接飲用的程度,但是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地方的水質卻并不能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
我們知道地球一直都在緩慢的變化著,很多地方從前是山川卻隨著地殼的變化變為了深谷,也有些地方曾經是海洋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荒漠。
白駒過隙,有的地方曾經熱鬧繁華卻一眨眼人去樓空,比如說科學家們發現的亞特蘭蒂斯,還有四大文明古國,其實在我們中國也有著這樣的例子,其中較為出名的便是樓蘭古國。
在古代由于交通并不暢通,所以資源豐富的地方會被人們率先開辟出來,古絲綢之路就是為了開辟沿岸豐富的資源而開始設立的,而樓蘭古國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小國。
根據科學家們推測,樓蘭位處于西域的樞紐地帶,從古絲綢之路開始得到領導者的重視之后,樓蘭古國就因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成為了古絲綢之路的咽喉,所以歷朝歷代的的皇權對樓蘭的管控政策都非常的嚴格。
樓蘭王國的范圍從古陽關開始,一直被劃分到尼亞古城,并且古樓蘭在古絲綢之路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今沙漠當中卻只矗立著一片廢墟了。
那么為什么曾經繁華一時,被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文明古城,卻無聲無息地湮滅了呢?里面的住民又去了哪里呢?一切都要從古樓蘭的地理位置說起。
在古代人們定居最看重的便是水資源的便利性,因為在古代人們要想用水,遠沒有我們現代這么便捷,所以人們通常會選擇依山傍水而居住。
而古樓蘭的發展也是有跡可循的,居民會選擇定居于古樓蘭,是因為古樓蘭的東邊邊有著一個巨大的湖泊,這個湖泊被人們起名為羅布泊。
羅布泊這個名字是我們音譯過來的,又叫做羅布淖爾,在蒙古語當中羅布淖爾代表著多水匯集的湖泊,這也足以看出當時人們對羅布泊的重視原因。
羅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面積約兩千四百平方公里左右,是中國的第二大咸水湖,因為形狀非常像人的耳朵,所以被稱為“地球之耳”。
但是可以說古樓蘭的發展很大一部分起源于羅布泊,但是古樓蘭的消亡有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羅布泊。
在公元前330年以前,由于羅布泊的湖水較多,在當時吸引了大批當地的居民紛紛過來定居。但是由于氣候的變遷,再加上人類生活痕跡的影響。原本源源不斷匯入羅布泊的河流,上游水流量越來越小,但是湖中的水蒸氣依然在不斷地蒸發,原本滋養了這一片荒涼土地的“地球之耳”面積開始急劇萎縮,逐漸變成了一片死海。
甚至到最后地表干涸成為了一片片鹽殼。由于羅布泊的變化,當地的居民沒有了賴以生存的水資源,于是紛紛棄城而走,直至最后古樓蘭變成了一座空城,徹底變成了歷史上黯淡的一頁。
水質清澈并有具有生活在里面的生命的水源,都是因為有著源源不斷的水源注入進來。而之所以原本的“地球之耳”會逐漸變成“死海”,是因為在沒有水源持續不斷的注入之下,湖泊的水分不斷蒸發留下的都是鹽分等等,高鹽分的湖水里面是完全沒辦法有生物可以存活下去的。
XJ的“死?!毙纬梢彩且驗樯狭鞯乃鞑蛔愣鴮е碌模@是導致羅布泊干涸的自然因素,在XJ降水量一直遠遠低于水汽蒸發速度。所以說由于降雨稀少,無法及時為水汽持續蒸發的羅布泊提供充足的水源補給是導致羅布泊干涸的主要因素之一。
XJ高溫的氣候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為什么羅布泊存在了這么久卻又突然“消失”了呢?
這也是由于某些人為因素影響下導致的。當時由于人口劇增,再加上西部資源的開發正處于鼎盛的時期,不斷開發的水利工程也導致原本應該注入羅布泊的水量大幅度較少,不管是耕地,還是修建水壩,開采礦石等等都離不開水資源。
人們大量的抽取塔里木河的水,致使羅布泊失去了補給的水源。人為的因素極大程度地加速了羅布泊的徹底干涸。
維持生命基本機能之一資源就是水資源,小到細胞的新陳代謝,大到器官的運轉以及機體物質的循環傳遞,都與水資源的存在息息相關。
水在大自然當中有著三種不同的形態,分別是液態、氣態和固態,水隨著溫度在大自然當中不斷的循環著,但是能被我們人類利用的水資源是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的。一般來說深層的地下水不需要經過其他的處理只需要煮沸便可以飲用,但是地表水都要經過專業的消毒和過濾才會被輸送到居民的家中成為生活用水。
這是因為深層的地下水已經經過大自然的層層過濾,所以較為清潔,但是地表水由于人類工業對河流湖泊的影響以及氣候問題可能會有藻類等微生物的繁殖,極大地影響了水的質量,所以必須要再過濾之后才可以正常飲用。
可以說鼎盛一時的古樓蘭之所以可以發展起來,全部是依靠著一個豐富的天然水庫,所以隨著羅布泊的逐漸消失,當地的居民也紛紛遷走。
但是近幾年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發現羅布泊竟然又重新開始蓄水,恍若死海已經“復活”了。那么,水是從哪兒來的呢?
我國的科學家深入羅布泊的內部探求內部是否有礦產資源的聚集,他們認為由于地勢原因,可能內部會有鉀鹽的存儲情況。所以專家深入險境,經過堅持不懈的觀察,以及對荒漠的考察,最終確定了羅布泊的內部確實是有大量的鉀鹽存儲。
羅布泊的鉀鹽礦產的確立,無疑解除了從前我國鉀鹽需求完全需要進口的困境,而這個偉大工程的完成,經歷了整整幾代人的努力。
在從前我國沒有鉀鹽礦產,所以處處受人掣肘,鉀鹽的需求只能依靠進口來實現。在之前我國進口鉀肥的時候,我們在價格方面根本沒有話語權。
根據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的氯化鉀消費量高達一千萬噸,而全球的氯化鉀的消費量也僅僅只有六千萬噸左右。如此高的需求,使我們在之前沒有自己的鉀鹽資源的時候,顯得非常被動。
同時還讓我們在國際談判當中也處于長期劣勢的狀態,但是在鉀鹽礦產開采出來之后,我國購置鉀肥的采購價比印度每噸的價格都要低十幾美元。這讓我國的農作物真正用上了便宜的鉀肥,也減輕了耕種者的壓力。
而羅布泊之所以會重現水源,也和之前因為雨水或者是其他因素而導致的小規模蓄水不同。它是因為在開采鉀鹽資源的時候需要從地底抽出來鹵水,原本盛滿了清澈湖水又干涸的羅布泊現在又恢復了勃勃的生機。
鉀鹽礦的開采的第一步就是將埋在湖床下面的鉀鹽鹵水開采出來,先用機器抽上來鹵水,然后利用XJ地區的強烈日照來分離鹵水當中的水分。到最后鹵水蒸發干水分之后,剩下的就是鉀鹽的結晶了,技術人員還需要再通過專業設備來進行提純等等一系列操作。
隨著資源的開采,慢慢地也有很多居民選擇了重新回到了羅布泊附近生活,而羅布泊中被抽上來的鹵水,在羅布泊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鹽水湖。
雖然鹽水并不利于周邊生物的成長,但是隨著人類活動在周邊的改善,羅布泊附近也漸漸出現的生命的跡象。鉀鹽礦的開區也讓鹽水重新充盈了這座原本的淡水湖,并且當地的工作人員還嘗試在周圍種植綠植,希望羅布泊能夠重回原本的生機。
雖然由于水資源的匱乏,羅布泊曾經成為了荒涼之地,但是隨著前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羅布泊的荒涼景象也在慢慢地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滿目的綠意以及獨特的“湖水”形成的特殊的景觀。
沙塔里木河的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化的水,在流經過程中也會消耗掉一部分,一些通過水蒸氣進行蒸發,一些會在沿途中滲透入地下,形成了地下水。而由于近些年全球變暖的影響,高山的雪量有所減少,流入河流中的水量就不多,隨著沿途水資源的損耗,再到羅布泊的多方面加劇消耗,水資源自然就慢慢枯竭了。其他幾條河流也有著類似的情況,因此羅布泊的源頭活水越來越少,最終導致了湖泊的干枯。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物都是逐水而居,四大文明古國也是依靠著母親河的滋養才很快地發展了起來。沒有了水源,湖泊附近的生態系統也逐漸改變,植物大面積地枯死,而依靠植物為生的動物也紛紛餓死,食物鏈崩塌,生態圈崩潰。而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們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能背井離鄉,搬離這個地方,慢慢地羅布泊就形成了這般荒無人煙的模樣。
現在已經有很多的探險隊成功穿越過羅布泊無人區,他們的經驗之談就是要多帶水,因為在現在的死亡之海中一滴水都無法找到,失聯者很容易因為身體脫水而亡。因此,探險需謹慎,在沒有專業知識和專業裝備的情況下切記不要毫無準備,獨自上路。
在羅布泊興盛的時候,湖泊面積曾經高達2400~3000平方公里。現在經過考證,羅布泊又重現了碧波蕩漾,恢復了近萬平方公里的湖泊水域。面積達到了巔峰時期的三四倍,這確實是羅布泊復活的鐵證。在羅布泊的腹地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聚寶盆,為了更好地開發這個聚寶盆,人群和各種現代化的設施又往這個無人區聚集了起來。
稱為無人區的羅布泊缺乏水源,但這里指的是供人以及其他生物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在兩千年的時候,一些考察人員發現羅布泊的地下蘊含著豐富的“天然鹵水”。
這些鹵水雖然不能供人們直接飲用,不過蘊含著豐富的鉀鹽。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由此可見鉀鹽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物質。
考察人員將羅布泊的鹵水從地下抽出,并儲存在湖泊中,因為湖泊的鹵水中鹽分含量較高,因此不易蒸發,隨著鹵水越抽越多,羅布泊的湖泊面積也逐步擴大。經過進一步分析預測,羅布泊中的鉀鹽含量位于全國已知鉀鹽礦之首,現已探明儲存量達到2.5億噸以上,經濟價值預估超過5000億。按照我國年的鉀鹽消耗量1000噸左右計算,單是羅布泊的鉀鹽儲量就可供我國使用25年左右,大大地緩解了我國的鉀鹽短缺問題。
現在的羅布泊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單體硫酸鉀肥基地,在鉀鹽被提取之后,湖泊中的鹵水就會越來越多,自然形成了一片碧波蕩漾的景象。曾經的死亡之海也在重新恢復生機,雖然鹵水也無法再造一個樓蘭古國,但是鹵水中的鉀鹽也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另一種支持,這也是大自然從另一個不同的維度給我們提供的孕育之力。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從淡水到鉀鹽,都在無私地為人類提供自己的資源,我們也要更好地保護環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讓人類能夠世世代代地延續食物鏈頂端的輝煌。
為了扼制沙漠蔓延的態勢,長期以來人們都在與之斗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號召和組織人民與沙漠作斗爭,與之爭地、要糧,并在長期治理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沙漠治理成效顯著。
經過長期的沙漠治理,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荒漠化防治技術,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機構、教學和科研體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在防治荒漠化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發人深省的是,雖然投入越來越多,治理力度逐年加大,荒漠化擴展的速度卻越來越快,而且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然而自然災害是不易戰勝的,短期內的沙漠治理最終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技術落后、經濟費用跟不上等因素。
羅布泊導致樓蘭國消亡,林青青深明白個中原因,故而加大綠洲濕地的保護工作,同時拓展綠洲面積,以‘綠色’壓“黃色”。
林青青說:“當前我荒漠化治理沿襲了傳統的‘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理念。在實際中,由于配套措施不健全、防治荒漠化的干部任期目標責任制沒有落實等原因,荒漠化預防很難達到預期目標,而由于面上的破壞一直在擴大,因此造成了‘治理跟不上破壞’、‘綠化跟不上沙化’,荒漠化局部逆轉,整體惡化的被動局面。因此,重防偏治是不可取的,必須加大對沙漠治理的重視力度,變被動預防為主動治理。
艾麥力說:“原因之一是治理規模小、速度慢、發展不平衡。
當前沙漠治理基本局限在一些基礎條件好、見效快的地區,而在很多荒漠化擴展速度快、危害嚴重、自然條件惡劣、治理難度大的地區卻很少開展實施。造成的結果是荒漠化繼續擴大的實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長期以來,由于沙漠治理的政府投入與實際需要差距極大,投入的錢連挖坑都不夠,嚴重影響了我們造林的積極性,沙漠治理進程緩慢。即使在勉強完成了前期沙漠治理工作的地區,由于后期資金不足,前期沙漠治理的成效難以得到鞏固和維持。
我們在防治荒漠化方面雖然取得成績,但得到治理的只是局部,并且治理進度仍然趕不上荒漠化的進度,荒漠化面積仍然在增加。因此,傳統的沙漠治理的方法不能夠滿足現今沙漠治理的要求,必須尋找沙漠治理的新途徑新方法?!?
瑪麗說:“探討‘荒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干旱缺水、植被稀少、風力助推作用。如果能從緩解水資源短缺、增加荒漠區地表植被、降低風力助推作用等方面尋找突破口,沙漠治理就能迎刃而解。
以水治沙法是指通過對當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采取調水措施引水,來解決荒漠地區水資源的不足,達到治理沙漠的目的。因為即使是在沙漠,有水的地方就會有綠洲出現。因此,水對于沙漠治理的效果來說,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必須充分利用或調配好荒漠地區的水資源。
我們這里冬季雨雪資源豐富,可通過修筑沙漠水庫,修建地下暗渠等方式,將冬天的雪水保留在沙庫內,以提高地下水位,需要時又可抽取出來利用。
由于地勢、海拔不同等因素,有些地方有較豐富的地下水,我們應當充分合理地使用當地的有限資源,以解決人畜,植物的應急用水。”
任滿意說:“林總,‘以沙治沙法’是指在治理沙漠過程中,通過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將沙漠砂石加以利用,從量上減少沙漠化的危害,從而達到治沙的目的。
以沙治沙法在沙漠治理中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方面通過用砂石制磚、生產混凝土等方法,可以減少沙漠沙石的量和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對制成的磚塊和混凝土加以利用,在沙漠地區堆造一道道沙障,以減緩荒漠化過程中風力助推的作用?!?
高健說:“我們還可以嘗試‘抽沙治沙法’,將沙漠砂石壓制成的沙磚運往中國南方,運用在建設工程上,從而減少部分沙源,實現沙漠治理的目的?!?
林青青笑著說:“以沙治沙、抽沙制沙不適用在依協帕克提,‘以水治沙’才是最優最穩妥的辦法。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持續實施三北防護林、石漠化綜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等重點工程和項目,才能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