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 奮進的新農人
- 作家tY8lvv
- 5079字
- 2024-10-11 02:35:51
平橋村作為嘉禾集團駐村扶貧的新試點,陳浩不再派人助村工作,完全由當地人員自己運作,他們自負盈虧,村辦企業與嘉禾集團不再是上下級關系,而是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平橋村地勢平坦,沒有丘陵和山坡搞養殖野,他們就大力發展種植也,在翠微河南岸建造了數個陽光溫室大棚,種植蔬菜與花卉。
詹廣川跑大車,婓珊娜與李玉美妯娌搭理大棚,詹冬月有時會到大棚指導生產,詹臺明夫婦看孩子看大門,一家人苦盡甘來。
詹廣忠在平橋村成立了飼料廠,年利潤突破數百萬元,在新農村建設中闊步前進,他帶領平橋村民們一步一個腳印帶領村民致富。
天空飄起了朵朵雪花,氣溫已經降至冰點。村民孫文蘭,打開自家灶屋里的水龍頭,對著嘩嘩的自來水沖洗青菜。
她邊洗菜,邊高興地說:“我們村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大部分人家做飯都用上了沼氣。
開關一撥,有水有氣,又方便又干凈。而幾年前,即使天寒地凍,我和村里的女人,都必須在屋外的水井、水塘里,洗衣洗菜,挑水燒茶,現在我們跟城里差不多了呢。”
的確,在村里走一圈,感覺是置身于一個小鎮,眼前是一棟棟白墻鑲嵌瓷磚的樓房,有鋁合金玻璃窗,有寬敞的陽臺;平整的水泥村道,直接鋪到了各家各戶門前。飛雪中,那些門楣上紅紅的對聯和燈籠,透露出幸福的意味。
村長馬桂元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村這幾年環境變好了,新房建多了,就業增加了,經營搞活了。所有這些變化,多虧了村支部書記詹廣忠。在擔任村支書的這些年,她一門心思帶領全村致富,想方設法為村民排憂解難,為新農村建設,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也贏得了村民們的喜愛和信任。”
詹廣忠說:“我要讓大家過上城里人的生活。”
青云鄉黨委收到了一封聯名信,上面密密麻麻簽滿了平橋村全體黨員的名字。信的內容是推薦本村的詹廣忠繼續擔任村支部書記。
列舉的理由很充分:第一,他是一名有覺悟、有素質的黨員;第二,他是地道的農村人,能吃苦耐勞;第三,他為人熱情,心地善良,尤其對農民有深厚的感情;第四,他是一個白手起家、歷經艱辛的創業者,有豐富的創業經驗,完全有能力帶領村民致富。
平橋村人口多、底子薄,歷史遺留問題成堆。這個村有2200多人,可耕地少,經濟基礎差。
為了早點改變村里的環境,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詹廣忠從自己家里拿出百多萬元,將天然礦泉水從石牛山用自來水管引到全村的每家每戶,解決了村里的飲水問題。從此,平橋村的人都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他又捐資20萬元,將水泥路修到了每個村民的家門口,改變了村民出門“晴天一腳灰,雨天一腳泥”的狀況。
過去的歲月,平橋村村民都在柴禾、秸稈和煤炭的煙熏火燎中燒水煮飯,既勞神費力,又影響環境衛生。詹廣忠想,平橋村要建設“兩型社會”,必須從生活中的點滴細節抓起。他和村干部們,極力動員村民們興建沼氣池,以充分利用天然能源,改善生活條件。現在,平橋村里有兩百多戶人家用上了干凈、方便的沼氣灶。
同時,針對村里人多地少的情況,詹廣忠和村干部,帶領村民們花大力氣進行池塘、渠道的整修和農田整治,把零散的土地整理為可機械化耕作的良田;還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現在,全村已有近90%的塘壩、85%的渠道實現了混凝土加固,初步建成了四通八達的“旱可澆,澇可排”的水利設施網,300畝土地實現了方田化、機械化。為此,他慷慨地捐資150多萬元。
村主任劉全明說:“光忠是個不計回報為村民做好事、做實事的人!
當村支書幾年來,應得的工資、補貼,他分文不取,全部用于村里特困戶、五保老人的補貼。相反,他還拿出這么多錢幫村里搞建設,對此,村民們十分感動。大家都夸她是最無私、最替村民著想的村支書,都稱他‘最貼心的人’呢。”
現任平橋村村支部副書記楊大貴,曾擔任多年的村支書,為了村里的發展,他主動舉薦并上門動員沈綠葉回村擔任書記,自己甘愿當副手。
提起詹廣忠,63歲的他就贊不絕口:“他有膽識,有思路。作為村支部書記,他注重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原來村里2200多人,只有50余名黨員。他上任后,努力培養新生力量,每年要發展三四名新黨員,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個村民加入了黨組織,還有不少年輕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為了改變村里黨員、干部的觀念,他每年都組織我們到老區等地學習,重溫入黨誓言,以激發大家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決心。”
在平橋村村口,路邊有一幢正在修建的兩層樓房。從立在旁邊的巨幅規劃圖可以看出,這是平橋村的黨員活動室和村民活動中心。占地6畝,建筑面積共2000多平方米。里面將設有農家書屋,文化館,娛樂室,幼兒園,醫療點,村委會,村公所等。樓房前面,是一個公園似的綠化廣場。
今年二十出頭的孫亞輝,是某高校的畢業生。為改善村支兩委結構,詹廣忠找到縣委組織部,安排這位年輕的大學生來石洪村擔任大學生“村官”。
秀氣文靜的孫亞輝說:“詹書記很重視村里的文化建設,建這棟樓的目的,就是要引導村民進行健康的文化、娛樂生活。
為此,他真是操盡了心。剛開始,有幾個村民不大愿意征用自己的地,他就提著煙酒,一家家上門做工作,講明為兩千多村民建一個活動中心的重要性;村里資金有困難,他又從自己的企業,拿出了130多萬元。你看,活動中心樓已經封了頂。不久,我們村里的人,就有地方跳廣場舞,有地方看書,有地方散步了,真的跟城里人生活沒有兩樣咯。”
在詹廣忠的心里,最要緊的事,莫過于帶領村民致富。
詹廣忠說:“新農村建設,就是要讓村民富起來。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這席話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民、對基層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對我們基層干部的殷切期望。作為村支書,我有責任和義務,把黨的政策落實好;應該帶著村里的黨員,為村里的發展齊心協力,成為村民致富的領路人。”
詹廣忠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按詹廣忠的話來理解,新農村建設,就是要讓村民富起來。
擔任村支部書記后,他領著村支兩委的干部,認真籌劃平橋村的發展思路,緊緊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大好機遇,千方百計爭取項目,先后興辦了“物流公司”、“鮮姜加工廠”和“休閑農莊”等村辦企業,解決了村里300多人的就業問題。同時,還扶持、鼓勵村民們種大棚蔬菜、鮮姜,發展養殖業,走多元化的致富之路。
說起詹廣忠帶領村民致富的事,村長劉全明有一肚子的話:“我們村6組的村民李明璋,以前在江蘇打工,回鄉后利用村里的水庫養魚,同時還養了鵝、鴨、羊、牛。
為了方便他運輸,詹書記出錢,將水泥路修到了他的基地,還幫他修建牲口棚等基礎設施。村里每年幫他租了10畝地,每年補貼一半的租金,給他擴大規模。現在,他每年養萬只鴨,350多只鵝,已經是專業化養殖了,年收入有十萬元。小伙子對村里的支持,感激不盡,逢人就夸詹書記好;還有村里的黨員楊順成,每年種植鮮姜3~5畝,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現在,在他的帶動下,村里種姜的有幾十戶,收入都不錯。
詹書記的思路是,要靠多元化發展致富。像物流公司,就帶動了村里的運輸戶,為他們拓寬了致富門路;鮮姜加工廠將村里特產的優質生姜,進行深加工,可提升產品的品質與價值,擴大市場銷售與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有一句老話:遠走不如近爬。可留在本鄉本土的許多人,卻成為了富余的勞動力。怎樣讓每個人有工作,有事做,有經濟來源,這是詹書記和村干部們最關心的事。除了吸納部分村民到村辦企業和自己的企業工作,他和村干部們還請來省里的專家,對村里一處風景秀麗的水庫進行了規劃,打算開發成休閑山莊,在安排就業的同時,又可以發展經濟。
詹書記還利用自己的忠川公司這個平臺,為村民們創造就業機會。如今村里以及附近,有900多人被安排在忠川公司工作。這些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有了拿工資的地方,掙錢的同時,也能兼顧家庭,享受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
現在平橋村的村民頗有幾分自豪感,因為村里人收入有了明顯提高,村里人年平純收入達到了萬多元,比全市農民的年平純收入高了兩千多元。在自豪的同時,他們都異口同聲地夸獎情為民系、利為民謀的詹廣忠是興村富民的好當家,也是村里的好人。
去年的最后兩天,寒氣襲人。有一撥人卻冒著嚴寒出現在詹廣忠公司的辦公室。他們來自百里遠的貧困的山村,且都是他不太熟悉的‘老熟人’。
原來,早在前年,山村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告別了搖搖晃晃的舊桌椅,喜氣洋洋地換上了嶄新的課桌、椅子。這些,都是用詹書記資助的十萬元添置的。這一次,學校想將校門前坑坑洼洼的爛泥路用水泥硬化,卻苦于沒有資金,只好再次求助詹書記。大家知道找他一定會有希望。果然,熱心公益、疼愛孩子的沈綠葉又資助給學校100噸水泥。
滄源二中的學生張小明,家境極度貧困。眼看就要輟學時,直升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承擔他高中階段的一切費用。去年他考取四川科技大學,每年萬元學費,也由詹書記資助。這個中學還有三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孩子,在詹書記家里一住數月,他管吃管住,還包管學費。孩子們從詹叔叔身上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也體會到了人間大愛。
而楊恢善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年過半百了,居然變成了拿工資的上班族。這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內心深處對詹廣忠這個村支部書記充滿了感激。前幾年,得知家境貧寒的楊恢善的妻子身患重病,無錢手術,沈綠葉不僅資助他兩萬元,還將他安排在公司上班,解決了這個貧困家庭的后顧之憂。楊恢善表示,要用努力工作,來報答這份關愛。”
楊大貴說起詹廣忠的善行,如數家珍:“前年村民楊冬京在青島做手術,他資助了5000元;村民楊恢雄,患心肌梗塞,他資助了5000元;他還資助我們青云鄉貧困學子4萬元,反正這樣的事,多得我都記不清了。”
在詹廣忠被評為“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事跡簡介材料上,記錄如下:
幾年來,他的企業,安置了300多名下崗工人,為近千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受詹廣忠資助的貧困學生和弱勢群體有錢多人,受助資金達320多萬元;他向其他公益、福利事業,向冰災受害地區、地震災區捐款258.16萬元;向新農村建設捐款106.17萬元;向市、縣、鄉、村道路建設捐款382.15萬元;總計達到了1131.08萬元······
其實,這些統計數據,又哪里可以丈量詹廣忠的感恩情懷和心中大愛呢?
“以人助我之心助人,才是真正的感恩。”當年,正是這片土地上的多個親朋戚友、鄉里鄉親,東拼西湊,湊了10萬元,才讓從田畦土坎上走出來的他,大膽創辦了自己的“忠川公司”,并由此一步一個腳印,在市場經濟的大潮里,艱難行進,頑強打拼。苦心經營了幾年,終于換來了公司業績的蒸蒸日上。積累了一定的實力后,他以超常的膽識和氣魄,接下了滄源一家停產倒閉的水泥企業。
之前,這家企業一年虧損1000萬元,幾百名員工常常拿不到工資,有人說:“大家把水泥全吃了也飽不了肚皮”。這是一個百孔千瘡的企業!
但詹廣忠并沒有被困難嚇倒,反倒是以不同尋常的毅力與進取精神,傾盡全力將其發展成為擁有職工1200多人,年產銷水泥105萬噸,總產值6.57億元,向國家上交稅金3518.9萬元,位列全省百強企業的余熱發電、節能環保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企業“忠川水泥有限公司”。
目前,他公司的年產200萬噸的忠川水生產線即將竣工投產,二期年產200萬噸的擴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
然而,樹高千尺,終忘不了根。在詹廣忠心里,對農村的父老鄉親,始終懷著一份樸素的報恩之情。正是這種感情,讓她回到平橋村,挑起了村支部書記這副擔子,并以自己的企業為依托,不計回報地為村民服務。作為村里勤勞致富的樣本,詹廣忠更希望讓勤勞致富的種子,在農村生根、開花、結果。
淳樸善良的詹廣忠說過一句發自內心、非常質樸的話:一個人吃肉,全村人吃糠,你說,這有什么味道?我恨不得一夜之間,所有村民都富得流油才好。
為了這個樸實的想法,他身體力行,努力做一個稱職的支部書記,帶著全村發展經濟。
在家人看來,管理一個云峰公司,就夠她累的了,完全沒有必要再去承受新的壓力。詹臺明見他辛辛苦苦,既要為忠川公司的發展勞心費力,又要跑上跑下為村里爭項目、辦企業,心疼對侄子詹廣忠說:“操咯多心,累病了怎么搞嘛?”
有朋友也不理解地問他:“你當這個村支書,到底為了什么呢,經濟上要作出犧牲,精神上還要操心費力,你這不是倒貼錢去討苦吃?何必呢?”
“羊尚且知道跪乳,鳥也懂得反哺,何況人?”詹廣忠說,“我的一切,是鄉親們和社會各界支持的結果。今天我有能力承擔起一份社會責任,是很幸福、很快樂的事!”
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讓這個漢子將一腔深情,投入到新農村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中。他以企業為依托,扶貧濟困,反哺農業,反哺社會,成為十里八鄉的美談,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和高度認可。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農村人,到創業明星,再到村支部書記,詹廣忠的生命軌跡上,印滿了奮斗、拼搏、成功、付出、擔當、奉獻的履痕,為廣大村民自強自立作出了表率,樹立了新時期農村青年的新形象!
陳浩默默地看著詹廣忠成長,為這個“司機”高興,他沒有豪言壯語,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帶著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