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和瑤族作為中國的兩個少數民族,擁有獨特的文化和服裝。苗族服裝主要以青、白、黑三色為主,以花紋織物和手工刺繡為特色,常見的服裝包括絲質、棉質和毛織物等。瑤族服裝則以紅色為基調,以手工刺繡和蕉葉編制為特色,常穿花衣、藍衣等。
在服裝款式上,苗族和瑤族也有一定的差異。苗族服裝以長衫、馬褂、裙子等為主,男女穿著基本一致;而瑤族女性則穿著較為復雜的裙子和衫子相搭配的裝束,男子則穿著中山裝、褶裙等。此外瑤族還有“月腰”這一獨特的服飾。
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建議了解相應的民族文化以及服裝搭配技巧。不同服裝款式和顏色搭配可能有些許不同,穿著他人的民族服裝須尊重其文化和傳統,避免貶低或傷害其他民族的感情。穿著合適的場合和場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避免穿著污損或破損的服裝出現。
苗族和瑤族服裝雖然都是中國的民族服飾,但由于其基調顏色、面料、款式、刺繡花樣等方面的不同,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內涵和使用場景。因此,苗族的人穿著瑤族服裝未免有些不合適。同時,穿著瑤族服裝的人也應該尊重和理解瑤族的文化和傳統。
苗族和瑤族的服裝雖然各自有其獨特,但互相欣賞和尊重也是跨民族交流的關鍵。在設計工作服的時候,韋薇和李守靜以及安雅絞盡腦汁。
孫永陽說:“在穿著時應注意相關的文化傳承和使用場景,以達到最佳的交流效果。
辦公室制服可以按照嘉禾的統一款式,但是職業服要適應南方的環境需求,職業裝是為工作需要而特制的服裝。設計時需根據行業的要求,結合職業特征、團隊文化、年齡結構、體型特征、穿著習慣等,從服裝的色彩、面料、款式、造型、搭配等多方面考慮,提供最佳設計方案,為顧客打造富于內涵及品位的全新職業形象。
一般勞動防護類:主要適用各類工礦企業及其它行業的維修、管護崗位,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強度、寬松適于活動,常用面料有各種規格府綢、紗卡、帆布、線絹、線平、工裝呢及少量純化纖如卡丹皇等。”
“是,孫總。”李守靜答道。
安雅說:“穿著職業服裝不僅是對服務對象的尊重,同時也使著裝者有一種職業的自豪感、責任感,是敬業、樂業在服飾上的具體表現。規范穿著職業服裝的要求是整齊、清潔、挺括、大方。
服裝必須合身,袖長至手腕,褲長至腳面,裙長過膝蓋,尤其是內衣不能外露;襯衫的領圍以插入一指大小為宜,褲裙的腰圍以插入五指為宜。不挽袖,不卷褲,不漏扣,不掉扣;領帶、領結、飄帶與襯衫領口的吻合要緊湊且不系歪;如有
工號牌或標志牌,要佩戴在左胸正上方,有的崗位還要戴好帽子與手套。衣褲無污垢、無油漬、無異味,領口與袖口處尤其要保持干凈。衣褲不起皺,穿前要燙平,穿后要掛好,做到上衣平整、褲線筆挺。款式簡練、高雅,線條自然流暢,便于崗位接待服務。”
李守靜說:“幾個常用測量部位及方法如下:
胸圍:皮尺在胸部再豐滿位置水平環繞一周。
腰圍:腰部最細位置水平環繞一周。
腰節:一般體型可按總體高度算出。遇到特殊體型時,就需要量取前后腰節尺寸,即在腰部最細處圍一條皮尺成水平,自頸圍前后中心點量到前后腰圍皮尺的中間尺寸,即為前后腰節的尺寸。
臀圍:在臀部再豐滿位置水平環繞一周。
職業裝總長:代表服裝‘號’,由頭部定點垂直量至腳跟。
衣長:由前身左側脖根處,通過胸部最高點測量所需長度,一般視款式特點而定。
袖長:由左肩骨外端頂點量至手的虎口,按款式需要增減長度。
肩寬:由后背左肩骨外端頂點量至右肩骨外端頂點,軟尺在后背中央貼緊后脖根略成弧形。
臂圍、臂長:大臂、小臂的圍度,這樣做出的合適上衣,讓您的胳臂活動自由,避免緊繃,外觀美觀
放松量指職業裝量體后在基礎尺寸上再另外加放的尺寸。在量體時,所得的尺寸都是緊身尺寸,如果按這個尺寸制成的職業裝就會緊貼人體,不僅穿脫不方便,還不美觀,行動也受影響。所以在制紙樣前必須根據量得的尺寸再加放適量的放松度。
這個放松度要根據服裝的品種、穿著季節、衣料的厚薄以及穿衣習慣等適量調整。
所謂‘眾口難調’,在職業裝制作的加放度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同一批服裝,南方北方,城市農村和戶內戶外,都存在著不同的放松度要求。比如說一款春秋西服,南方人普遍習慣穿著合體貼身,加放度在5~9厘米不等。所以在量碼準確的基礎上,還要詳細詢問了解當地的穿衣習慣,否則加放度不準確,前面的工作就白費了。
人的體型在環境、年齡和職業的影響下各有不同。因此在量體的同時,要詳細觀察,及時將標準體與特體區分開來做好紀錄,在制圖時加以注意,這是制作合體職業裝的一個要領。一般人的體型可以從整體和局部來觀察。
自整體觀察時:分為標準體、肥胖體、瘦形體。
自局部觀察時:上身分為挺身、屈身、厚身、扁平、背溝體。
腹部:扁腹、凸腹。
肩:聳肩、垂肩、不對稱肩、前傾肩。
腿:X型腿、O型腿。
將量體所得尺寸根據服裝造型特點加上放松量以后,根據國家統一標準的系列歸納為成品尺寸。還可根據胸腰差等尺寸分為A、B、C等不同板形。”
“西瑤寨人少,先去給量體,這個事情安雅負責;東苗寨李守靜負責,我負責土司寨。”韋薇說。
“Ok!”二女答道。
東陽村外蒼山疊翠,門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腳樓錯落有致,鼓樓、風雨橋歷歷在目。該村是一個“無鎖村落”,晝不鎖門,夜不閉戶,從無偷盜現象。
村子最神秘的一點,就是幾乎所有的的家庭的孩子都是一男一女,很少有雙男雙女的現象。據說村里人會用一種叫做“換花草”的草藥來平衡胎兒性別,以達到幾乎為零的人口自然增長率。
東陽苗寨是一個非常原生態的苗族村寨,現有一百多戶,村寨沿著山坡高高低低,層層疊疊地坐落在大山之上,生活著苗族中的錦雞苗族。入夜,幾十位苗族女子著盛裝開跳,一直到深夜,動作越發整齊,情緒越發高漲,男子的蘆笙吹奏得昂揚,古老的盛裝銀飾便會在舞群中華麗盛放。
山里開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競相爭艷,美不勝收。銀杏、老井、田園風光,村子里擔著擔子的淳樸的村民,坐在古樹下話家常的老人,無不構成如畫美景。最重要的是這里有好吃的燉土雞、老南瓜、臘肉,還有新鮮虹鱒無論怎么吃,都讓人齒頰留香。
村中的土特產也十分豐富,更有精彩的文藝演出,可以說是遵義又一個集吃、住、玩一體的旅游勝地。古樹成林、河水清澈、水車悠轉、銅鼓聲聲,極具苗家特色。
東陽村子以傳統布依美食“三盤四碟八大碗”的“庖湯”宴遠近聞名。“庖湯”是取豬身上肉質最好的部分,采用傳統獨特的烹飪方式,做出的口味獨特的湯飯。
擁有古銀杏900余株,一般樹齡在300年以上,最長的13棵為500余年,樹干高達幾十米。是世界上古銀杏生長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景致是神奇的,走在農舍和銀杏樹之間,一步一個韻味,一步一個情調。
東陽村住有1000多人,人均壽命在67歲以上,其中65歲以上老人110人,80~100歲的高齡老人25人。因此,村子素來就有“長壽村”的美譽。這里青山綠水,山環水繞,空氣新鮮,民風純樸。據專家稱,山清,水秀,鳥翔,人和,就是村民長壽的秘訣。
這里民風淳樸,當悠閑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時,總會有人會和你打招呼、向你問好,使所有人在不知不覺間,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這個和諧的大家庭。
東陽村具有獨特的茶文化,由于地勢、氣候的獨特性,這里孕育著醇香長久的團龍貢茶,自明到清,一直作為貢品送達京城。村中有一棵茶樹,被茶學界鑒定為中國現存人工栽培最早的茶樹,被命名為“茶王樹”。除了一派蔥籠生機、莽莽蒼蒼的原始生態外,還有眾多清泉,縱橫交錯的溪流相互交織,形成山重水復,百鳥爭鳴的優美畫景,堪稱“世外桃源”。
東苗寨四面環山、層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連云天,青龍河穿寨而過,將苗寨一分為二。寨內吊腳樓層層疊疊,順山而建,連綿成片,氣勢恢宏。
夜幕降臨,登上苗寨觀景臺俯瞰夜景。青瓦楓木的苗家吊腳樓上,一盞盞燈火相繼點亮。或暖黃或清亮的燈光從苗寨里透出來,沿著青龍山坡鋪灑開,遠處眺望,燈火闌珊、流光溢彩,山、樓、橋與水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穿越時空畫卷展現在眼前。在夜景燈光的映襯下,顯現出苗族牛角或蝴蝶的文化形象,宛如星空之城。
寨依山而建,臨水而居,分為“仁”“義”“禮”“智”“信”5個“團”,寨內五座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樓與吊腳樓民居交相輝映,與四面的青山和田園融為一體,形成亮麗的風景線。村寨中的建筑幾乎都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因此成為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苗家族村寨之一。
近幾年以來,東陽村圍繞“吊腳樓”建設發展,將生態旅游與農業、文化、商業深度融合,培育和優化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等旅游項目,打造出以紅色游、田園游、體驗游為主導的特色旅游景區。如今的東陽村,是一個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鄉村旅游特色苗家村,是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村落前面的風林溪自西向東流入舞陽河,水源屬于雨源性河流,水質較好,四季流水不斷,水聲潺潺。村內有一座于1983年修建的“青龍井”,井水清澈、冬暖夏涼、流水潺潺。
李守靜來到東苗寨,黃炳南讓妻子苗翠花協助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