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把折子通過少府遞上去后,朝廷那邊不到一個月就下了新任上黨郡守和上黨郡丞的任命書。
不僅張郃的任命下來了,就連上黨郡守也換成了雁門曲氏的曲暹曲盛光。
曲暹是劉和親信,這關系劉宏不可能查不到。而這樣干脆的任命只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現在的朝廷已經是由他人做主了。
大漢中平六年四月丙辰。
漢帝劉宏崩,謚靈。
皇子辯繼位,改元光熹。以皇后何氏為太后,皇子妃唐氏為皇后。大將軍何進、太尉丁原、司空袁隗輔政,詔天下州牧各安本分,勿生事端。
中平六點五月初三,大將軍何進囚太皇太后董氏,殺車騎將軍董奉。衛尉何苗遷車騎將軍,掌南軍事。
中平六年五月二十八,大漢征西將軍、涼州牧董卓以董太皇太后密詔,揮師兩萬入關中、據三輔。臨長安而望洛陽,河洛聞之震動。
司空袁逢、太尉丁原以皇帝詔,密令冀州牧韓馥、豫州牧黃琬提兵入京。
中平六年六月初三,兗州牧劉岱、益州牧劉焉、平南將軍領荊州牧劉表、揚州牧劉繇,聯名上書彈劾太仆袁逢、司空袁隗擅權。
外戚、宗親、門閥、豪強,各方勢力在劉宏謝幕后紛紛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就在各方表演的盡興時,一條消息傳遍天下。各州聞之皆駭然,驚懼猶疑不敢再接洛陽圣旨。
中平六年八月十八,十常侍殺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太尉丁原、司空袁隗領軍入宮誅殺十常侍,控南軍以攜陛下、太后何氏自保。
八月二十,征西將軍領涼州牧董卓入京,以奉車都尉董旻為車騎將軍,控西園軍、北軍,迎董太皇太后、陳留王入宮。
亂了,徹底亂了。
劉和是在中平六年九月十三得知的消息,當并州在京城的屬官將消息傳來時,劉和還在田里和農戶學習干果樹的種植方式。
與此而來的,還有另一道命令。
大漢太傅、幽州牧、容丘侯、使持節都督幽州軍政劉虞傳令河北,幽州、冀州、并州三州兵馬不許入京,往延津集結。
袁逢和袁隗原本想要韓馥領冀州兵入京,結果半路被劉虞派田豫給扣下了。
董卓和袁隗在洛陽大戰,袁隗不敵,袁紹、袁術出逃。丁原為其義子呂布所殺,呂布率丁原舊部及南軍投降董卓。董卓斬袁逢、袁隗,徹底控制了洛陽。
“大將軍還真是信任太后,聽京城的屬官說太后夜詔大將軍入宮,大將軍府屬官皆勸之。奈何大將軍不從,執意入宮卻為十常侍所殺。”
劉和看著眼前的書信,對荀諶和賈詡問道“也不知太后為何要害大將軍,明明是切身利益相關怎可行此莽撞之舉?”
根據并州屬官發來的信件,何太后不僅遣心腹詔何進入宮,甚至在某些證據上足夠證實何太后默許了十常侍的行動。
“太后怕是不信任大將軍,想要依靠車騎將軍控制朝政。一來車騎將軍根基淺,若不想被朝堂的暗箭所傷就要依靠太后。二來大將軍和太后早有嫌隙,大將軍對于當今陛下可謂是不甚滿意。”
賈詡深知人性,三言兩語就到來了二人的沖突。
“只可惜為他人做嫁衣,董征西得了太皇太后懿旨,入京平叛卻摘了桃子。
聽聞董征西已進相國、封平涼侯,總攬中外軍事及尚書臺朝政。”
“友若先生說的是,不過本君倒不認他這個相國,難不成要本君叫他董仲穎一聲董相還是董令君?”
劉和嗤笑一聲,眼下并州的生產已經回復,將近兩萬多并州軍養精蓄銳隨時可以出征。劉和征募輔兵后,足以湊出五萬大軍從蒲板渡河水直撲京城。
“君侯那邊是什么意思?”
荀諶話里的君侯是劉虞,劉虞被冊大漢襄賁侯,理應被尊稱一聲君侯。
“父親前日傳信河北,按住了冀州兵馬,不許冀州郡國兵入洛陽。但韓文節他表面聽從,實際上卻引軍由白馬渡過黃河,目前到了酸棗屯兵。”
劉和說起酸棗時不由得皺了皺眉,心中對此地頗有些敏感。
“前日里聽聞司隸校尉曹孟德意圖行刺董征西,現在似乎也太逃去了酸棗。”
“什么?”
劉和聽著賈詡的匯報不由得驚詫,連忙追問道“曹孟德何時行刺的董仲穎?”
“就是十日前,董征西囚禁陛下似乎有廢立之舉,曹孟德借司徒王允的寶刀以獻刀之名試圖行刺之,結果事情敗露曹孟德連夜出京跑去了酸棗。
他帶了太后懿旨,領了東郡郡守的職位,現在帶著東郡郡兵和韓冀州會師于酸棗。
這幾日朝廷大事太多,曹孟德行刺董征西之事不算個大事,卑職便也沒和使君言明。”
“文和你不覺得奇怪嗎?曹孟德連夜出京能跑出去已經是奇跡了,更遑論他還有太后懿旨能領東郡郡守,此事若沒太后和司徒王允的參與誰能相信?”
“看董征西后來的命令就可窺一二,先囚了太后又迫王司徒領朝政諫言廢立。王司徒為保命,一連上奏疏直言天子之過失,而列舉陳留王之賢能。”
劉和這才算明白,那董卓怎可能發現不了曹操行刺之事有何太后和王允的參與?
不過董卓出身涼州,麾下雍涼門閥在朝廷根基太淺,目前還沒廢立不宜對何太后出手。而太原王氏和王允本人也是士林翹楚,只要王允能按照董卓意愿獻上一份投名狀,那董卓可以勉強容忍王允的叛逆。
“韓冀州和曹東郡在酸棗,只怕不會善罷甘休。”
一直在聽賈詡說情報的荀諶忽然開口,拿出地圖來指著酸棗道“此地中原腹心,連接延津渡口,地處陳留郡境內距離洛陽也是不遠。
中原河北的州牧郡守,任誰想對董征西發難都可以此地作為踏板。曹東郡和韓冀州屯兵于此,只怕不久就要借天子名義詔各地州牧郡守伐董征西!”
不得不說荀諶的判斷十分敏銳,就連劉和都不得不佩服荀諶在國家大事上的遠見。
果然,七日后曹操矯詔傳來。
大漢東郡郡守曹操請天下英雄會盟酸棗,以復大漢之基業。
冀州牧韓馥、祁鄉侯領渤海郡守袁紹、豫州牧黃琬、后將軍領南陽郡守袁術、兗州牧劉岱、陳留郡守張邈、濮陽郡守喬瑁、青州牧孔融、濟北國相鮑信、揚州牧劉繇、河間校尉公孫瓚、長沙郡守孫堅、潁川郡守孔伷、河內郡守王匡、山陽郡守袁遺、廣陵郡守張超、汝南郡守張楊、東郡郡守曹操,共計十八路諸侯云集酸棗舉行會盟。
而一反常態的,是三位宗室州牧表示要聯軍克制,莫要和朝廷交戰。
新冊封的安南將軍領益州牧劉焉、鎮南將軍領荊州牧劉表、太傅領幽州牧劉虞紛紛表示要各路諸侯返回守地,莫要和朝廷直接對抗。
劉焉出身的江夏境陵劉氏和劉表出身的山陽高平劉氏也上書宗正,直言朝廷廢立當與各州牧商議,莫要擅自廢立以掀江山之亂。
很明顯劉安南、劉鎮南、劉太傅三位宗室州牧要兩邊勸和,不愿各路諸侯和朝廷直接開戰。
又過三日,劉虞命令再次傳來。
幽州、并州、冀州沒響應韓馥、公孫瓚、袁紹的平原國、常山郡、清河國郡兵立刻趕往延津,劉虞持天子節杖要在延津誓師。
劉和在收到命令后立刻明白了劉虞的想法,劉虞是要出兵去保洛陽。這洛陽被董卓占據還是被聯軍占據都不是什么好事,劉虞要的是維持中央朝廷的威嚴,只有搶占洛陽才能保住大漢朝廷的臉面。
劉和令張繡代并州軍務,賈詡領并州政務,趙云、黃忠、朱靈、張遼、張郃、荀諶跟著他前往延津。除各地駐防兵馬和張繡的第二屯軍曲外,并州兩萬大軍整裝出發,星夜疾馳就來到了延津渡口。
此時劉虞帶著三萬幽州軍已經在延津等候,還有冀州來的將近一萬將士也在延津和劉虞會師。
冀州兵馬的領頭人是劉和看三國最喜愛的英雄人物,時任清河國相、漢室宗親劉備劉玄德。
延津。
劉表、劉焉的使節也到了,各方在蒲板會師商議接下來的戰略。
其實現在各方劃分已經很明確了,董卓代表的豪強勢力占據了京城,這些豪強原本觸及不到高層的位子,驟然得勢自然開始大規模的報復門閥。
而酸棗聯軍實際上更多的就是門閥們為保護既得利益而組建了軍事共同體,以期奪回朝政。劉岱和劉繇兩位宗親不來蒲板而前往酸棗,是因為二人在出身、利害關系上更傾向于門閥而不是宗親。
以宗親身份出仕的官吏,這基本上都來了延津。
“劉府君,前日聽聞你任平原縣令,董卓入京前朝廷忽任你清河國相。當時老夫便猜度一二,怕是冀州門閥和汝南袁氏在朝廷攪風攪雨,朝廷生怕冀州門閥難以控制才調你前往冀州監視韓馥。”
“太傅所言甚是,某自入冀州后卻也聽聞很多韓冀州勾結袁渤海的事情,但奈何實力微薄,沒法直接和韓冀州對抗。”
劉虞、劉備二人寒暄一番后,又對劉和說道“和兒你麾下并州兵馬強盛,此番就由你為先鋒,渡延津后直撲洛陽外的關隘。
記住,我軍只需搶占洛陽外的隘口、糧倉、武庫,作勢威逼董卓和聯軍停戰,不要真的直接和任何一方開戰。”
“是啊,劉并州少年英雄,能驅烏桓平匈奴,并州兵馬又十分精銳,為先鋒自然無不可。”
“父親和叔父見笑了,孩兒不才怎敢在二位長輩面前托大?”
劉備是長輩又是宗親,加之這位還是劉和一直崇拜的英雄人物,喚一聲劉清河或者劉府君,劉和總覺有些別扭,倒不如直接以宗親之禮喚一聲叔父也顯得足夠尊重。
果然,劉虞和劉備聞言相視一笑,誰也沒反駁劉和的稱呼。
劉備身后兩員大將聽聞,更是對劉和投以好感的目光。
“太傅、賢侄,此二人乃備之手足,結義之兄弟。
此二弟關羽字云長,擅用馬槊環刀,破陣斬將絕不在話下。
此三弟張飛字翼德,擅用長矛,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亦不在話下。”
劉和看著劉備身后身穿郡丞官服的關二爺和都尉官服的張三爺,心中暗嘆果然萬人敵。
關張二人熊虎之資,眼神中都是睥睨天下的霸氣。
劉和身后的并州將領都是久經戰陣的猛將,哪能看不出二人身上的武藝和氣勢?
十八路諸侯大多出身門閥,對于戰爭更精妙于戰陣之道,而對于虎將的平叛則顯得陽光不足。而劉和還有麾下大將可都是實打實從戰場上殺出來的老兵,面對如此大將一眼就能看出。
“云長兄!”
劉和身后徐晃忽然出列,對劉虞劉和還有劉備高一聲魯莽后說道“太傅、府君請恕罪,云長是晃之同鄉,今日一見喜不自勝還望太傅、府君寬恕卑職魯莽。”
“既然同鄉自然是許久未見而生親切之情,老夫怎會怪罪公明?
快取酒來,給公明云長慶重聚之誼!”
劉虞哈哈一笑,并沒在意徐晃的魯莽,反倒是讓人斟酒給徐晃關羽二人慶賀同鄉重聚之誼。
“晃謝太傅賜酒!”
“羽謝太傅賜酒!”
劉虞本就威望甚高,此番以禮待人又讓冀州將官深感佩服。
“父親,孩兒觀叔父麾下關張二位將軍皆當世之虎將,可讓叔父與孩兒一起同領先鋒!”
“哦?”劉虞聞言用訝異的目光看了眼劉和,想到劉和很少如此夸獎別人,劉虞便好奇的詢問道“和兒覺二位將軍是何樣虎將?”
“絕代猛將,千軍破,萬人敵!”
劉和一語而出卻驚的四方大將都浮躁了起來,幽州將領倒還淡定,但并州各將卻是開始鼓噪了起來。
趙云、黃忠、張遼也都是當世之猛將,聽聞自家使君如此夸獎別人家的大將,心中自然想一較高下。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武將們總是要證明誰才是軍中武藝第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