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
卑職愿和關將軍比試一番,我并州大將不輸劉府君麾下!”
“此何人也?”
關羽聞言瞇了瞇眼,二爺當然看得出黃忠一身武藝絕不輸當世虎狼之將,但睥睨天下的傲氣讓關羽并沒太在意黃忠的態度。
“荊州南陽人黃忠黃漢升,任并州第三屯軍曲曲軍候!”
“黃曲候既然如此,那便和羽比試一番如何?”
“忠求之不得,還望關郡丞賜教!”
黃忠和關羽擺開陣勢,一人持環首刀一人持劍,二人分別騎在馬上準備進攻對方。
兩位大將即將開戰的前一刻,這風云似乎都變了色。微微的北風忽然變成漫卷的狂風,直吹的人脊背發涼。
黃忠大喝一聲,搶先拍馬拔刀沖向關羽。而關羽則是依舊瞇著眼,并未有所動作。
直到黃忠的刀距離關羽頭上的雀翎帶半寸遠的時候,關羽才驟然睜眼借用腰腹之力避開黃忠的進攻。而后關羽打馬和黃忠拉開距離,趁著黃忠沖刺還未來得及停下時迅速調轉馬匹對著黃忠的后心就刺了過去。
黃忠回頭一看,只見裝了木制護刃的長劍距離他只有一寸的距離,驚訝于關羽反應如此敏捷的黃忠立刻勒馬俯身避開了這一擊。
而后黃忠再度轉身,反轉大刀橫劈過來,那速度之快就連關羽都有些震驚。
關羽立刻持劍護在身前,擋住黃忠一刀后立刻追殺上來,三劍挑飛黃忠的護甲帶,而后一劍對準黃忠的咽喉部就刺了過來。
黃忠自然也不是好對付的,見關羽招招往要害處攻擊,黃忠立刻起身借著戰馬的沖擊力跳起來躲過關羽的進攻。而后黃忠在落下來是雙手持刀直接對準了關羽的面門就劈了下來,關羽揮劍抵擋,這一下差點讓關羽也被震下戰馬。
“什么?”
黃忠這一刀可用了十足的力氣,接住下落的重力更是讓此刀威勢頗重,關羽不僅能擋住他這一刀甚至身形都沒有太大的晃動,這屬實讓黃忠感受到了他二人之間的差距。
而關羽心中也頗為驚訝,眼前的黃忠居然讓他使出九分實力來抵擋,而如此也才堪堪讓黃忠落於下風而不是立刻結束戰斗。
“黃曲候,你已落于馬下,此番比試是否結束?”
“關郡丞好實力,忠佩服萬分!
此番比試忠認輸,于關郡丞服亦!”
“黃曲候莫要客套,喚羽一聲字便可。”
“云長兄好氣量,忠佩服!
云長兄亦喚忠之字便可,莫要對忠客套!”
“二位將軍都是大漢猛將,何必再爭論于此,既然都是忠志之士,互相喚一聲兄弟又有何妨?”
劉虞笑著起身將關羽黃忠二人拉入營帳,而后差人斟酒給眾人慶賀此番比武真是棋逢對手而將遇良才。
張飛本是直爽性子,見黃忠武藝頗高又為人正直,對于輸贏看的沒有義氣重要。這當下便生了結交的心思,張飛便持酒對黃忠說道“漢升將軍海量,可否與飛共飲一杯?”
“翼德將軍過譽,翼德將軍相邀忠豈能不從?”
在眾人歡聚一堂喝酒的時候,帳外傳來了斥候的聲音。
“報太傅、府君,聯軍已到汜水關下和董征西麾下大將華雄對峙。”
原本的時間線上是孫堅大破華雄于汜水關,而這個時間線內由于董卓將精銳屯兵北中城防備劉和,于是乎兵力吃緊的華雄選擇了烏龜戰術。
簡而言之就是堅壁清野,任憑聯軍怎么羞辱都不出來應戰。
劉虞聽聞此事后立刻喚眾人開會,在站前做思想統一之事。
“此戰我軍之策是防止諸侯聯軍進入洛陽,洛陽有宗廟、武庫、糧庫、官道樞紐、天子,這些加在一起便是社稷。社稷之中天子或可落于人手,但其余事務絕不可為他人所制。
我軍要逼退董仲穎讓其退回關西,不管天子是否為其所制,宗廟、武庫、糧庫必須讓他給我軍留下。相應的,諸侯聯軍也絕不許讓其進入洛陽劫掠!”
劉虞這話說的十分露骨,卻也十分令人深思。
劉虞不在乎天子本人為誰所制,他在乎的是洛陽的其他東西。宗廟代表了大漢的法統,有宗廟在,則劉虞只需要請皇太后、太皇太后任何一人就可以重新另立天子。換句話說,劉辯、何太后、董太皇太后河北軍能搶到一人就足夠了。
武庫和糧庫是大漢中央朝廷多年來的積累,哪路諸侯得到都可以實現在短時間內實力的暴漲。
而洛陽百姓更加重要,百姓是國之根本,洛陽的百姓除有拱衛京城之任務外,還能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這個市場足夠洛陽成為全國的官道樞紐和貿易中心,有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地門閥都會對洛陽產生敬畏。
門閥的態度又影響著諸侯,換句話說只要洛陽根基仍在那天下諸侯就都會受制于掌控洛陽的朝廷。
劉虞之所以如此露骨的說這些,那是因為他知道大戰之前必須要統一思想。
劉虞的態度就是不管皇帝不管董卓和諸侯的爭霸,他只要一個完整的洛陽。一個有宗廟、官道、集市、武庫、糧庫、百姓的洛陽,這是河北軍上洛的唯一目標。
“父親,既然如此那咱們不必要打北中城。從延津渡河會直面洛陽,董仲穎深知此地重要,已遣牛輔、李傕、郭汜守北中城,可謂是集結了涼州軍的大半精銳。若我軍從延津渡河,那不是要直接和董仲穎嫡系開戰了?
要想把洛陽完整的拿到手,就要讓聯軍給他足夠的壓力。只有讓他覺得洛陽守不住了,他退居關中才能維持基業之時才是我軍兵進洛陽之日。
我軍只要等著董仲穎有遷都之意時和他做個交換,以放其西歸并且為其攔住聯軍作為條件從他手上換洛陽即可。”
“那以和兒的意思是先繞過延津渡從白馬渡過河,往汜水關而去幫助聯軍打破關隘?”
“是。”
“和賢侄此策可行,為弟與和賢侄一起做先鋒,為賢兄開路!”
劉備也支持劉和的想法,而素來自認不懂軍務的劉虞在聽聞劉備劉和的計策后便當場答應了下來。
“老夫于軍務之事尚且粗淺,和兒與賢弟都是大將之才,聽你們的便可。”
“諾!”
劉和應諾后便前去整隊,劉備見狀也立刻告辭前去收攏冀州兵馬。冀州三個郡國的兵馬都歸劉備統領,此時劉備也是掌握一萬大軍的重要諸侯了。
劉備選出三千精銳與劉和選拔的六千并州軍精銳組成先鋒,以趙云、關羽為先鋒大將,張飛、朱靈為左右翼統領,劉備劉和坐鎮先鋒中路。
黃忠統右翼軍,田豫統左翼軍,張郃鮮于輔統后軍,辛毗荀諶負責糧道,劉虞帶著牽招、張遼、徐榮統中軍。
河北兵六萬余人從白馬渡過河水,直撲汜水關而去。
此時八萬多聯軍和華雄的一萬兵馬正在汜水關對峙,名將孫堅還未來得及發揮就被隊友給送了一波,王匡等人冒敵輕進被華雄埋伏。
這真正打仗可不是斗將,但大軍崩潰后造成的損失可比斗將失敗還要嚴重。王匡劉岱袁遺三人被華雄埋伏后折損三員將領,王匡本人也負傷逃回了聯軍大營。
孫堅孫文臺氣的帶著兵馬和華雄大戰于汜水關外,初戰擊敗華雄后本想繼續追擊,卻不料袁術斷了他的糧草導致孫堅沒法繼續擴大戰果。好不容易搶來了幾個寨子也被華雄奪回,孫堅這剛回到聯軍營地就對著袁術開噴了。
“袁后軍!袁公路!你何敢斷我長沙兵糧草,以致華雄回軍一擊錯失戰果?”
“孫文臺!誰給你的膽子敢這樣和本將說話的?”
“好了好了,大家都是聯軍弟兄何至于此?”
袁紹皮笑肉不笑的出來打圓場,笑吟吟的讓孫堅入座后才繼續說道“我等應孟德和文節傳天子詔來此,為的是匡扶社稷,因此等事沖突傷了和氣真不必。”
“是啊,孫長沙孫府君消消氣,咱們還是想想如何破敵才是要事。此番王河內為華雄所破,恐傷聯軍士氣,務必大勝一場才好繼續為重整社稷而戰。”
曹操也忙著來勸說孫堅,他知道袁術此舉無異于挑唆聯軍內斗,但看在袁術的面子上他也只能來勸孫堅。
就在孫堅須發皆立的時候,帳外卻傳來了通報聲。
“秉盟主、各位使君、府君,營外有人叫盟主等人迎接!”
“誰人如此?敢喚我等迎接?”袁術拍案而起,刻薄嘴臉倒是一覽無余。
而袁紹面上不變,但起伏的胸膛也能看得出他此刻憤怒的心情。
“不知何人來此,好大的架子要我袁本初去迎接?”
“太傅、幽州牧、襄賁侯、使持節劉虞劉伯安公!”
“什么?”
眾人聞言都是一驚,連忙起身整理著裝準備去營門口迎接劉虞。
“太傅領并州牧劉和劉千敘使君、清河國相劉備劉玄德府君,幽、并、冀三州大軍六萬屯軍汜水關外,等后盟主和各位使君、府君。
太傅言,要劉兗州、劉揚州二位使君先行出營說話!”
這是來興師問罪了。
劉岱和劉繇聞言不由得相視苦笑,之前劉虞三令五申要各路宗親莫要摻和門閥和豪強的斗爭,可劉岱和劉繇自認士人,那可算門閥的一份子,于是乎二人無視劉虞的要求轉身就和門閥勾搭在了一起。
“太傅!”
眾人趕緊到大營外迎接劉虞,而劉虞也騎在幽州戰馬上對各位諸侯回禮。
“卑職參見劉太傅,見過劉使君、劉府君。”
“諸位免禮,請劉兗州、劉揚州、韓冀州出來答話!”
“太傅!”
“劉公山!劉正禮!你二人有沒有聽老夫的話?
誰讓你們來參加聯軍了?又是誰給你的權力擅自和朝廷開戰?你有不服盡可告訴老夫,老夫會替你們向董仲穎討一個公道!
擅自響應矯詔,你等還當自己是宗親嗎?”
劉虞把二人罵的如同羊一樣不敢回答,而在聽聞劉虞說“矯詔”二字時,在場諸侯也都變了臉色。
曹操和韓馥作為發起人自然第一個站了出來,二人連忙對劉虞說道“太傅明察,這可是太后懿旨,怎是矯詔?”
“韓文節!老夫還沒找你你自己倒先出來了?
目無尊長胡作非為,老夫傳令于你讓你來延津渡口和老夫會師!
你呢?
你在做什么?”
韓馥壓根不敢反駁,劉虞威望實在太高他根本沒開口的膽子。
人的威望來自于什么,來自于自身地位的法統性和實力。
諸侯聯軍里,很多人的官職都是新冊封了。有的來自于何進,有的來自于何太后,還有的來自于董卓。這些冊封法統性都極其存疑,根本經不起質疑。
而劉虞的太傅可是漢靈帝冊封的,漢靈帝雖然招人詬病,但他冊封的官爵任誰也不能質疑其法統性。
再加之劉虞以三公之位、宗親之份,率六萬大軍來此,這諸侯聯軍總共才八萬人,誰敢反駁劉虞的話?
就在劉虞訓斥眾人之時,一旁的袁術忽然開口道“太傅莫要惱怒,諸位以社稷為己任是值得稱道的。縱使有些過錯,但也瑕不掩瑜,太傅何必計較這些問題呢?”
“袁公路!這有你說話的份?”
見袁術被訓斥,袁紹和孫堅倒是樂見其成,二人立刻幫腔道“太傅說話有你什么事?”
而這個小事卻也把諸侯聯軍內的矛盾暴露的一覽無余,袁遺、王匡、黃琬等人幫著袁術求情,而袁紹、孫堅、韓馥等人則幫著劉虞說袁術的不是。曹操、鮑信、孔融等人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冷眼看著袁家兄弟的斗爭。
“我等還是不要在此糾葛這些小事,眼下怎么打破汜水關才是大事,不如由太傅做主,領我等攻汜水關!”
說話的是公孫瓚,他作為幽州出身的將領和劉虞較為親近。對于公孫瓚來說,他不愿為劉虞差遣調度,但在其他人面前也想著為劉虞所用以顯自身之地位與才能。
“公孫校尉說的是,我等還是盡快前往汜水關吧。”
劉和出來打圓場,笑瞇瞇的讓劉岱幾人先回去,而他來勸說劉虞莫要追究幾人的過錯。
在劉虞父子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后,諸侯聯軍很快就聽從劉虞命令前往汜水關列陣。
而打了一天各路兵馬卻被華雄布下的防御體系拖住,幾路諸侯損兵折將根本沒有收獲。只有公孫瓚部和曹操部打下了兩個寨子,成功撕開了汜水關北面的防線。
當防線被撕開口子后,華雄敏銳的意識到再繼續防御那就是自尋死路,劉虞領十四萬人打他一萬人遲早耗死他。而十四萬人每天糧草消耗巨大,就算里面一半是輔兵也很難保障軍糧的供應,華雄思慮至此便選擇主動出擊聯軍薄弱處,希望挑動聯軍內斗而無暇攻城。
只要聯軍耗下去,那軍糧吃完自然各自回去了。
華雄三日內連破王匡、袁遺、張超三部,面對強勢的公孫瓚、袁紹、曹操部則避而遠之。對于更強勢的河北軍,華雄甚至都不去招惹。
就在華雄以為聯軍即將反目之時,公孫瓚部忽然出擊攻打汜水關口,華雄聽聞后立刻率軍在關外應戰。關口兩側有山脈阻攔,山坡上還有寨子呼應,聯軍一次性最多能投入五千人,華雄有把握擊敗聯軍或者在局勢不利時順利逃回關內。
有人能帶著百十來人在戰陣中取大將之首級?
不會吧,應該沒有這種猛將。
所以背靠關隘、身傍山脈的出城應戰是安全的。
華雄這樣想。
但華雄想錯了。
就在華雄和公孫瓚部糾纏時,劉和與趙云率軍突襲,打了華雄一個措手不及。
華雄見狀就要逃回汜水關內躲避,而他剛勒馬準備轉身時就聽到一聲帶著滾滾威勢的怒吼。
“賊子!本將河東關云長,還不獻首?”
武圣出,千軍破,萬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