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率一千精騎趕往沃野縣地界,在沃野縣邊上遇到幾個小部族,徐晃二話沒說就對其發起了攻擊。
漢軍騎兵不著痕跡的將這幾個小部族往三封縣攆,還到處散播漢軍準備立刻集合去攻打朔方縣的謠言。
這些雜胡部族自然去三封縣投奔左賢王,左賢王在得知消息后當即就坐不住了。
三封縣和朔方縣各自扼守套西套東要地,朔方縣有失他三封縣也絕不會幸免。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雖然這個成語還沒問世,但這樣淺顯的道理他左賢王還是懂得。
“于夫羅這個小子根本頂不住漢軍的壓力,絕不可讓朔方縣被漢人拿下!
傳本王軍令,全軍集結立刻出發占領臨戍縣!”
臨戍縣地處套東進入套西的扼口,前接套東平原后接套西平原,而南北方還是劃分前后套的山口。
臨戍縣的歸屬,決定了朔方之戰漢匈兩方的天平如何傾斜。
左賢王調集了全部戰兵和奴隸兵,又征募了幾乎全部的強壯共計三千余人奔赴臨戍縣。
而漢軍就在臨戍縣外的山口等著他,以期來一次圍點打援。
不管這個點被沒被圍,但只要左賢王相信他被圍了就行。
時間來到了第三天傍晚。
左賢王一路上收服了十幾個休屠各雜胡部落,兵馬數量也來到了五千余人。整個休屠各部聯盟也才三千多兵馬,左賢王一下子就帶來了將近兩千。
可以想象到,休屠各王此時的心情是十分暴躁的。
“左賢王還給咱們送個禮,把休屠各部的主力打包給送來了。
正好,此戰把他們一齊擊潰,這樣再去收復沃野縣就容易很多了。”
劉和將手中長弓挽起,借著夕陽的余暉瞄準了左賢王的后心。
左賢王身著魚鱗甲,這一箭入甲二寸,差點將左賢王從馬上震了下來。而這匈奴左賢王也不愧匈奴勇士之稱,在遭到偷襲后一點都沒慌張,而是指揮麾下兵馬開始反擊。
漢軍的先鋒在趙云的帶領下從山坡上借著下坡的沖擊力對左賢王的前軍進行突襲,一千漢軍騎兵和一千多匈奴人在狹小的山谷當中廝殺。漢軍占了先手的優勢很快就沖散了匈奴人的陣型,而匈奴人本來要四散而逃,在左賢王帶著親衛的指揮下居然挺住了片刻。
也就是這片刻,漢軍騎兵的沖擊力優勢不再,在狹小的山谷里兩軍糾纏在一起根本沒有騰挪的余地。
劉和見狀倒是佩服左賢王的臨機應變能力,只可惜這山谷過于狹窄,匈奴后軍無法及時增援,而且左賢王帶著的休屠各雜胡兵馬已經呈現出了潰逃的趨勢。
劉和當機立斷,指揮漢軍主力對休屠各雜胡兵馬和左賢王匈奴兵隊伍的結合處展開進攻。漢軍利用弓弩的優勢先行沖散敵軍陣型,而后由身著魚鱗甲的精銳步兵作為先鋒,直撲匈奴人軍陣而去。
至于想逃出山谷的休屠各雜胡,漢軍步兵則根本沒管。
因為張郃的冀州兵馬已經等在山谷后方了,這些逃出去的雜胡根本躲不開漢軍的攻擊。
“公明不要理會那些休屠各人,我軍集中兵馬攻打匈奴后軍!
將士們,隨本君沖鋒!
本君大纛旗不倒,不許怯懦!”
“漢軍威武!”
“漢軍威武!”
“漢軍威武!”
三千多漢軍在劉和的帶領下如狼似虎一般沖入了匈奴人的陣中,而久經戰陣且裝備精良訓練有度的漢軍一進場就殺的匈奴人是人仰馬翻。
伴隨著一聲聲的吶喊,劉和的大纛旗直插匈奴人后軍的中心而去。漢軍士卒見狀紛紛紅了眼,跟隨者劉和的腳步破陣。
“使君沖進去了!
兄弟們!跟著使君破陣!滅敵!”
“漢軍威武!”
并州軍對于劉和的忠誠在這一年當中完全都建立了起來,很小的原因是劉和的軍功更多的是劉和愿意想辦法讓大家吃飽飯。
每個并州士卒的親眷幾乎都被劉和的政策安置了謀生的手段,這些士卒用心中最樸素的意愿在報答劉和。
“使君讓我等親人活命,讓我等吃上口飯、穿上套衣,衣食之恩當撒血以報!
兄弟們,誰敢不跟著使君的大纛旗就是叛逆!”
匈奴后軍的步卒都是左賢王用漢軍的方法訓練的精銳,原本能頂住漢軍的攻勢,卻在漢軍殺紅了眼的進攻下直接崩潰。
隨著匈奴后軍的潰散,匈奴前軍也逐漸不敵漢軍騎兵。
漢軍兩面夾擊左賢王部,讓左賢王不得不往后方突圍。
左賢王指揮親衛從漢軍后方的步卒當中殺出一條路來,揮舞狼旗指引匈奴兵往沃野縣方向撤退。只要和休屠各王匯合,那頂住漢軍的一波攻勢不在話下。
左賢王也能猜出漢軍缺糧,只要他頂住一波攻擊,而后趁亂逃回三封縣依托城池固守,那至少可以拖到漢軍主動提出議和。
仗打到現在這個樣子,左賢王已經知道于夫羅是挺不住了,所以他必須撐到漢軍也挺不住的時候,再給自己賣個好價錢。
是的,左賢王壓根沒打算繼續頑抗了。他要拖漢軍的步伐無外乎是要在日后投降時賣個好價錢,最好能和蹋頓一樣封侯裂土一方。
得個朔方侯的爵位,割據三封縣一隅,日后誰主持并州他就聽誰的。
但劉和沒打算給左賢王這個機會,劉和眼見左賢王要跑立刻就招呼趙云追了過去。
徐晃從右翼包抄,趙云率騎兵從左翼進攻,劉和則率親衛直奔左賢王本人而去。
劉和身上的魚鱗甲有些笨重,便索性卸了重甲,輕騎快馬彎弓搭箭殺向了左賢王。漢軍赤紅色的大纛旗迎風作響,左賢王在前面聽的真切根本不敢停留。就好像是多猶豫一刻,他小命就要不保了一樣。
“左賢王!
侵占我大漢江山,還不立刻投降!”
劉和拍馬加速,一箭射出直接射中了左賢王王旗的旗桿,這木質旗桿瞬間折斷,像是落葉一般在半空中飄落。
沒了軍旗的指引,匈奴人的步伐頓時混亂。
漢軍趁機分割匈奴兵馬,對匈奴人展開了進攻。
左賢王見狀那還敢逗留,立刻帶著親衛奪路而逃。
劉和攆著左賢王直接出了山谷,而山谷外在攻打休屠各雜胡的張郃部見狀直接驚掉了下巴。
劉和一馬當先跑在了前面,他身前的左賢王部逃的匆忙根本沒人回身,這時若有膽大的回頭絕對可以直接攻向劉和。作為主帥的劉和一旦被攻擊,那漢軍的陣腳就亂套了。
而劉和身后的并州軍則是紅了眼,高喊報使君衣食之恩追著匈奴人不放。
冀州兵上下都看麻了,這誰也沒見過這樣追隨自家州牧的士卒。
“雋義!帶著冀州的兄弟們堵住左賢王,莫要讓他和休屠各王匯合!”
張郃雖然沒聽清劉和的喊話,但他看清了劉和的旗語。張郃隨即帶著麾下兵馬攔截左賢王,遲滯了左賢王部的逃命腳步。
左賢王揮舞彎刀,在亂軍叢中試圖殺出重圍。
而劉和離他越來越近,劉和已經持著馬槊對準了左賢王的后心就捅了下去。左賢王似乎有所察覺,一側身就躲過了這致命的一擊。但劉和的馬槊氣勢兇猛,雖然沒刺中左賢王的心口但也在左賢王的胳膊上留下了血口子。
“左賢王!大漢待你不薄,何故趁大漢為難占據大漢土地、殘害大漢子民?”
劉和直接扔掉馬槊,拔出環首刀對著左賢王就砍了下去。
左賢王揮刀抵擋,劉和使用的全力讓左賢王持刀的手虎口都被震得發麻。
攔截左賢王的冀州兵那見過這樣生猛的州牧,就連張郃都看呆了。
而劉和麾下的并州士卒則如同受到了鼓舞一般,紛紛發了狠開始劈砍身邊的匈奴人。
“跟隨使君破敵!
報使君衣食之恩!”
“漢軍威武!”
并州將士用命,這匈奴人自然一觸即潰。
左賢王忍著痛,趁著冀州將士合圍不及時從北面逃離了戰場。
這北面是漠南的方向,左賢王又被打散了部眾,只怕難以和休屠各王匯合成型戰斗力了。
劉和不再去追殺左賢王,他只要左賢王不能返回沃野縣找休屠各王匯合就行,于是乎劉和打馬反身,帶著并州將士開始清剿匈奴人。
此時正在愣神的張郃沒看到一旁的匈奴裨小王要偷襲他,他的目光全都在劉和方才追殺左賢王的場景當中。
“雋義小心!”
劉和一箭將那裨小王射下馬,而后打馬上前問道“雋義何故愣神?這戰場之上變化無常,若不能集中精力可有性命之危。
今日本君見此,還可救雋義一次,若日后雋義獨擋一面,還有誰能救雋義?
快些整理隊伍,隨本君消滅這支匈奴人。我軍還要破沃野縣、收復三封縣,這時間不等人,大漢百姓還等著此戰的結果呢。只有收復朔方,才能給百姓們一個交代。
我輩將士,以此用命,雋義萬不可再遲疑!
如若違反,休怪本君將以軍法處置!”
張郃聞言連忙拜道“劉并州之恩,雋義不敢忘矣!”
張郃見劉和打馬前去清剿匈奴人,而不甘于人后的他也立刻拍馬上前,和還在抵抗的匈奴人纏斗在了一起。
冀州將士見主帥當先,也不管其他都和并州士卒一樣沖了上去。
半刻后,匈奴人就被清剿的七七八八。
而隨著月色爬上天際,在夜幕的掩護下殘存的匈奴人在漢軍包圍圈的缺口出開始突圍,而此時的漢軍也不在意這些散兵游勇,只是清點繳獲準備在此扎營。
待歇息一晚上后,漢軍還要趕往沃野縣擊破休屠各王部。
而當趙云清點完繳獲后,卻發現了一絲一樣。
“使君,這左賢王部的糧食鮮有牛羊,反倒是都是麥、黍等物。而且這些麥、黍不是直接蒸熟晾干就裝在干糧袋里吃的,很多都經過研磨、烤制或混合。
這些技藝都是中原加工糧食的手段,按道理來說匈奴人是不會的。
而且我軍抓了幾個匈奴官吏之中,雖然這幾人都在說匈奴話,但書寫信件卻用的是漢文。”
劉和倒是不驚訝,這匈奴左賢王部漢化的程度極深,有這些改變不足為奇。
漢化嘛,本質上就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定居化、農耕化,政治模式的封建化。
一個盲目學漢話習漢俗的游牧民族敵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本國文化卻學習漢人技藝和封建制度的游牧民族敵人。
比如后世的高句麗、契丹,這兩個原本的漁獵、游牧民族在漢化后爆發的戰斗力可謂是給隋朝和宋朝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而劉和倒是不害怕左賢王部如此漢化,因為在亂世,一個游牧民族的漢化將是中原最大的敵人。而只要中原重新強大,這些漢化的牧民都是中原潛在的人口紅利。
“傳令下去,屆時我軍進入三封縣地界后不許劫掠匈奴人,一定要清查匈奴戶籍,給其中會種地的、會寫漢文的全都賜漢姓,歸入漢籍。”
劉和已經做好漢化三封縣匈奴人的準備了,此地漢人流離上郡、西河郡,無人戍邊正好以這些漢化的匈奴人戍邊。
“再傳太原郡,讓治中在太原幾個門閥里選拔些縣令之才,本君要在朔方郡、九原郡二郡宣孔孟之教化!”
劉和沒打算短時間內再移民此地,而深度漢化本地匈奴人則變成了最節約成本的辦法。
以前劉和在看史書時也對于教化邊民或羈縻游牧民族的策略不屑一顧,而當他穿越來時卻也選擇了這個辦法。
移民漢人,不說那些背井離鄉的移民會不會造反,就說這移民的路上的花費就足夠官府喝一壺的了。
教化原本就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其效率性遠大于移民。
就以并州現在的情況來看,移民五萬就要對十五萬人進行征稅,并州百姓原本就不富裕的口袋可能瞬間空掉。而這五萬移民最終能在朔方郡、九原郡定居下來的,只怕不會超過五成。
之前劉和在遼東的移民就受過這些教訓,要不是劉虞以自身威望壓住了不少反對的聲音,只怕幽州當時就要全境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