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蒙奇中原求真解 太傅途中授機宜
書名: 桃花源三部曲第二部艱難探索作者名: 月孤峰本章字數: 8198字更新時間: 2024-04-08 17:13:22
再說這些日子里,太子蒙奇和女兒梅萼的狀態,梅嶺都看在了眼里。在這件事上,一邊是太子,一邊是女兒,兩邊一樣重,他也非常著急。但是他也覺得,兩個孩子的事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如果感情問題都處理不了,將來如何能夠治理好一個國家。
梅嶺還認為,太子和梅萼他們兩個人的經歷都太順了,不經歷點風雨,將來難以承受更大的挫折。況且,他想著那個卦象,知道這也是天命難違。可是,如果說梅嶺真的不擔心、不著急的話,也不是實情,畢竟這兩個孩子都是他最為親近的人。看著兩個孩子的消沉,他也非常著急。
正當梅嶺準備要采取行動的時候,他又發現兩個孩子都把精力放在了政事上。太子每天忙著博覽群書、旁征博引去深入研究王莽新政的問題,而且頗有些收獲和獨到的見解。而自己的女兒則每天都在研究桃花源在中原以及東海國的生意和情報網絡。看到兩個孩子都有所寄托,他的心才略略放下了一點。
因此當梅嶺聽說太子準備到中原一行的想法后,便表示贊成。同時表示作為太子太傅,他覺得有義務陪太子走一趟。
蒙奇雖然覺得梅嶺年紀大了,路途辛苦,但是想著能有梅嶺這么個名師和情報總管跟著,對自己是個極大的幫助。另外蒙奇也存了很大的私心,畢竟梅嶺是梅萼的父親,他需要得到梅嶺的全力支持,他想在這次行程中展現自己的能力。只要能贏得梅嶺的全力支持,他在重新追回梅萼的路上就多了一重保障,于是,他也就不再客氣了。
蒙奇在梅嶺的陪同下,踏上了去往中原之路,梅嶺特意安排了一隊干練隊伍保護蒙奇。他們扮成一隊商旅,帶著一批上等毛皮和海上珍品,低調地向著中原進發。
晚上,在自己人開辦的客棧里,蒙奇與梅嶺還在討論著王莽新政。王莽新政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土地的歸屬。那時候的人們還沒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套理論,但是他們知道土地是最大的資源,或者說是唯一的資源,如何利用好土地,發揮好土地的作用就是最大的問題。
蒙奇首先把王莽新政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向梅嶺說了一遍。梅嶺聽后,點頭說道:“殿下分析得非常清楚,也很有道理。其實歸根結底,治國理政就是解決資源和利益的分配問題,而土地就是最大的資源。而要解決資源和利益的分配問題,則必須要明確治國理政的措施、策略和手段,核心是要回答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我想先請教殿下一個問題,治國理政的目標是什么?”
蒙奇道:“這個太傅不是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嗎?就是要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君明臣賢、父慈子孝、家庭幸福、鄰里和諧。”
梅嶺道:“殿下說得不錯,但是這些都是治國理政的結果,或者說是治國理政追求的目標。但是治國理政需要的是過程,也就是具體的治理措施。要想實現這些目標,必須要有具體的治理措施,即如何治理才能實現這些目標,這才是國君需要考慮的。國君可以選擇治國理政的措施,卻無法控制治國理政的結果,因此只有目標而沒有措施,那就是空中樓閣。
“其實,治國理政本身并不能增加社會財富,但是通過治國理政卻可以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影響到每個人的行為,從而影響到社會財富的創造和積累。實際上治國理政就是處理各種關系,一個社會里存在著很多復雜的關系,用最簡單的劃分來說,國家由國和家組成,國民由國君、官員和百姓組成,社會由集體、家庭和個人組成。所謂治國理政就是要處理這些復雜的關系,為這些復雜的關系制訂出合適的規矩。
“這些關系中最復雜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不論是國家還是社會都是由人組成的,而人與人之間又分為各種不同的關系,比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鄰里、還有眾多的陌生人,國家治理的核心就是如何處理好人和人的利益關系。
“三代之時,這些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治理靠的是禮,而法家興起后,這些關系便主要靠法來規范。但是法總有不及的地方,這些法所不及的地方就成了空白,有人便又提出用道德作為法的補充。要制訂一個好的規矩,必須首先要確定這些關系之中,每一個因素的重要程度,也就是要優先保證哪種關系的利益。殿下覺得這些關系中,哪一個更重要呢?”
蒙奇道:“我覺得都重要啊。沒有家哪來的國,可是國破家亡,所以國和家是相互依存的;國君、官員、百姓的利益都要兼顧,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和諧;當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是可以分出遠近親疏的,但是治國理政又不能按照遠近親疏來制定政策呀。”
梅嶺道:“殿下說得太對了,治國理政一定不能按照遠近親疏來制定政策,這也正是法家人物所強調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但是國與家不同,國君、官員和百姓也不同,這就需要殿下按照重要程度給他們排列出順序。”
蒙奇道:“為什么一定要排列順序?難道就不能兼顧嗎?”
梅嶺道:“一定要排。因為不同的排列方法對應著不同的治國理念。比如國事與家事之間,君、臣、百姓之間,集體與個人之間,如果發生沖突的話,以哪個為重?不同的選擇,就對應著不同的治國理念,也對應著不同的治國手段。這些關系,如果能夠兼顧,當然是最好,但是如果發生沖突的時候,就一定要做出取舍,而且沖突是必然的,只不過有時被表面現象掩蓋了,比如所謂的政通人和時期;有時表現得激烈些,比如激起民變時期,所以一定要分出先后順序來。我們先說具體的,比如國君、官員和百姓,哪一個更重要?”
蒙奇道:“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梅嶺道:“這只是孟子的觀點,其他人的觀點呢?”
蒙奇道:“孔子說:‘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孔子認為天子是最尊貴的,當然也是最重要的。荀子認為,國君是天下之根本。董仲舒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法家推崇的是君御臣之術,一切都是為了君王服務。李斯講:皇帝別黑白而定一尊。”
梅嶺道:“也就是說,除了孟子以外,其他人都認為國君是最重要的,那么殿下以為呢?”
蒙奇腦子覺得有點變大:“為什么一定要分那么清楚呢?”
梅嶺道:“那是必須的。因為國君、官員、百姓,他們都有各自的利益,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須要把這些關系搞清楚了,然后在制訂政策時,才能決定優先考慮誰的利益。”
蒙奇道:“為什么他們之間的矛盾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梅嶺道:“因為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利益是一定的,一個人分多了,其他的人必然就會少,所以他們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最終只能是互相妥協、互相讓步,如果達不到妥協,便會引起動蕩。”
梅嶺見蒙奇不答,便繼續問到:“請殿下再考慮一下,國君的目標是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嗎?”
蒙奇道:“當然了。難道不是這樣嗎?”
梅嶺道:“當然不是。國君首先考慮的是怎樣維護自己的利益!幫助秦國強大、奠定秦國統一天下基礎的商鞅,就明確提出了‘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的主張,而那些所謂的好皇帝,想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也只是為了讓百姓更好地擁護自己,目的是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地位,所以只能算作是手段而已。”
蒙奇道:“是的,要是這么說我就明白了。官員和百姓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而絕不會把國君的利益擺在前面。他們擁護國君是因為他們覺得國君好,如果他們覺得國君不好了,就會反對、甚至推翻國君。這正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道理。”
梅嶺微笑著點了點頭,說道:“殿下說得太對了,事實就是這樣。所以,在制訂所謂合適的規矩時,必須要清楚,應該把誰放在第一位上。不同的排列結果,定出來的政策肯定是不一樣的,對嗎?”
蒙奇道:“嗯,是這樣的。”
梅嶺道:“那規矩是誰定的?”
蒙奇道:“這還用問嗎?當然是國君了。”
梅嶺道:“那國君定規矩的時候,他會怎么排列順序呢?”
蒙奇道:“如果我做了谷主,我就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梅嶺道:“我非常相信殿下能夠做到這點。那請殿下再想想,治國理政需要依靠誰呢?”
蒙奇道:“子曰:‘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難道不是要依靠百姓嗎?”
梅嶺道:“殿下所言不虛,但那句話的意思是,不要把百姓逼急了,而不是說是為了百姓或是依靠百姓。治國理政歸根結底是如何治理百姓,因此國君與百姓是處于對立面的,是治理和被治理的關系。”
梅嶺還想接著往下說的時候,蒙奇打斷了他,說道:“太傅請等一下,難道國君與百姓一定是治理與被治理的對立關系嗎?他們就不可以是其他的關系,比如說互相依存的、互相支持的關系?再比如說像圣人說的那種,國君的作用就是為了天下滄桑謀幸福?”
梅嶺道:“殿下這個問題非常好。國君與百姓確實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因為沒有百姓,哪里會有國君?而沒有國君,一個國家就不可能正常運轉。可是國君的角色就是給百姓制定規矩,是統治者,這是不可能改變的。所以用什么樣的名稱無所謂,但是實質是不會改變的。”
蒙奇道:“我懂了,請您繼續說吧。”
梅嶺繼續說道:“一個國家這么大,人口這么多,只靠國君一個人是不行的,他必須依靠其他人一起管理這個國家。所以,殿下覺得國君要依靠誰呢?”
蒙奇道:“那就是要依靠各級官員了?”
梅嶺道:“是的。這些官員實質上是國君派到各處的代表,他們要按照國君的意志來治理百姓。但是,國君要治理百姓,還要依靠地方豪強。因為只靠官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除非大量增加官員的數量。可是增加官員的數量,意味著要增加大量的支出,意味著對百姓征收更高的稅,而過高的稅又會激起百姓的反抗。因此要想有效地治理百姓,除了要依靠官府的官員之外,還要依靠地方豪強,起碼要保證這些豪強不會反對他。
“如果官員和豪強都不支持國君,他又怎樣來治理國家呢?所以一個是國君自己的利益,一個是他依靠的力量,一個是他要治理的對象。請殿下再想想。他會如何排列這個順序呢?”
蒙奇的汗都下來了,他真懵了,不知該如何回答。
梅嶺接著說道:“這就是第一個問題,治國的目標,到底是為了誰,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政策的制定,更直接關系著稅收的標準。因為一個國家的財富是由百姓創造的,而國君和官員本身并不創造財富,他們的利益來自于對百姓的稅收,所以百姓的利益與國君和官員的利益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必然就是對立的。而國君與官員之間在稅收的分配上,他們之間的利益同樣也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在這點上,他們的利益也是不一致的。所以為了誰的問題,就是要確定在利益分配中優先保證誰的利益問題,這是不可能回避的。
“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策略問題,也就是說,怎樣考慮君主、官員、百姓三者之間的關系。”
蒙奇說道:“太傅您就接著說吧。”
梅嶺道:“平衡,把握好三者之間的平衡!首先要保證君主的利益,因為人都是自私的,國君也不會例外。國君作為政策制定者,他一定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這個容不得他謙虛。他自己最核心的利益一個是權、一個是錢。權是錢的基礎,錢是權的保障。沒有權,國君就無法保證可靠的稅收,也就無法保障他的錢;而沒有錢,他就無法建立軍隊、無法選用官員,也就無法保證政令暢通。因此沒有權和錢,國君就什么都不是。國君的錢只能來源于百姓,所以他和百姓的利益必然是沖突的。
“如果國君圣明,又選用了賢良的臣子,那么他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百姓擁護了,他就可以用較少的軍隊和較少的官員來維護他的利益,較少的軍隊和較少的官員也意味著百姓可以繳納較少的稅,百姓的日子也就更好一些。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社會。
“如果國君昏聵、官員貪腐,社會治理不當,百姓就會不滿意。百姓不滿意了,國君就要靠更多的軍隊和更多的官員來加強對百姓的治理。而更多的軍隊和更多的官員意味著對百姓征收更多的稅收。百姓的日子就會更苦一些。百姓的日子越苦,反抗就會越激烈,國君需要的軍隊和官員就越多,這樣社會就進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因此社會治理的好壞,關鍵不在百姓,而在于國君和官員。但是官員也是國君選擇的,所以歸根到底,國家的治理還是在于國君。
“其次,國君需要保護官員的利益,畢竟官員是他治理國家的依靠,如果官員的利益受損,官員們就不會真心地支持他。失去了官員的支持,他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而且如果國君無法保證官員的利益,官員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自己去謀取利益,最終倒霉的還是普通百姓。
“最后才是百姓的利益,國君所要做的就是不要過分盤剝百姓就行了。只要不過分盤剝百姓,百姓覺得生活過得去,就不會起來造反,這樣他的江山就穩固了。
“國君、官員和百姓的關系,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關系,他們都想追求自己的利益。一個好的國君就是把握好了國君、官員和百姓之間的平衡點而已,而一個不好的國君則是沒有把握好三者間的平衡關系,從而導致了問題。
“所以國君治國理政的策略就是要在國君、官員、百姓之間取得平衡。首先是要滿足國君自己的需要,然后要讓官員們滿意,最后才是百姓的利益。而對于百姓來說,只要讓他們覺得過得去就行了,不能讓他們太富有了。如果他們只能保持溫飽,他們的所有精力就都會集中到養家糊口上,但是如果他們富有了,他們反而會生出許多事端來,所以商鞅才會強調‘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第三個問題就是治國的手段,這個就比較具體了,而且每個人所使用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樣。但是歸根結底就是用什么樣的辦法來讓官員們忠于職守,讓百姓遵守規矩,讓社會穩定運轉。核心無非就是恩威并施,對鼓勵的行為進行獎賞,用這個方法引導人們知道什么是好的。對禁止的行為進行懲罰,讓人們不敢去做。三代之時用的是禮,禮壞樂崩之后用的是法,即所謂的‘興功懼暴’。這里需要強調的就是,一定要讓百姓依賴國君,不能讓百姓獨立于國君之外,要讓他們離不開國君,只要他們離開了國君就無法生存,只有這樣才能徹底馴服百姓。”
蒙奇道:“這個目標、策略、手段,我大概明白了。那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又是怎么說?”
梅嶺道:“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清楚做這件事想讓誰受益、誰會受損,要依靠誰來做。這個問題可以結合王莽的土地改制來說明,王莽新政想讓誰受益?他需要依靠誰來推行他的新政。
“王莽改制的想法是要平均田地,也就是要把土地從多余的人手中拿出來,補貼給土地不足的人。那土地多余的人是誰呢?”
蒙奇道:“這個問題我分析過,土地多余的人就是劉氏、王氏皇族,功臣集團、軍功集團和地方豪強,還有一部分就是大、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農民,而土地不足的人就是極端貧困的農民以及奴婢。”
梅嶺道:“就是說,王莽的目的是要將這些皇族、功臣集團、軍功集團、地方豪強和大、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的土地分給那些窮人,那就是說他要為了那些窮人而得罪那些富人了?可是做這個事他要依靠誰呢?”
蒙奇道:“土地改制就是治國理政的一部分,當然還要依靠朝廷官員和地方豪強。”
梅嶺道:“可是這些朝廷官員和地方豪強,恰恰是土地的最大擁有者,王莽將土地收歸王田,也恰恰是損害了這些人的利益,把這些人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如果這些人都站到了他的對立面,他的政策還能夠得到有效的執行嗎?再說了,那些官宦之家、大地主、大豪強的土地,有什么辦法確保他們會分給農民?就是他們肯分,農民敢要嗎?
“再看下面一條,那些家庭人口男性不滿八人,而占有田畝超過一井的,把多余的田畝分給親屬、鄰居和同鄉親友。這一條才是王莽改制的核心!那些官僚集團會和地方豪強串通,把這些沒有根基的人多余的土地強行分給缺少土地的人,然后他們就可以報告說,每個農民都有土地了,所以一些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最后再看看農民,他們得到實惠了嗎?首先說,他們得不到皇族、官僚和地方豪強的土地,因為他們怕報復。再說他們被強行從親屬、鄰居和同鄉親友手中分到了土地,破壞了親情、友情和鄰里之情,造成底層民眾的極大對立,使得親情友情和鄰里關系受到極大的破壞,底層的秩序一定會到嚴重沖擊,底層的百姓無一能夠幸免。
“所以王莽改制即使能夠進行,結果也是有勢力的人毫發未損,沒有勢力的人被強行剝奪,而獲得好處的人也得不到安生。殿下覺得王莽這樣的土地改制有可能成功嗎?”
蒙奇滿臉沮喪,說道:“難道說王莽的土地改制真是錯誤的嗎?可是我怎么覺得他的政策挺好呢?”
梅嶺喝了口茶,繼續說道:“殿下的話一點不錯。王莽的想法還是好的,他最終失敗的原因就在于,他把受益者定在了最沒有地位、最沒有發言權的底層農民,而把其它的人都得罪了,特別是把他治國所依靠的力量都得罪了,所以他的改革注定是要失敗的,如果他不一下子得罪這么多人,他還是有可能成功的。
“另外,我覺得王莽最大的問題還在于,他應該把主要精力用在內政上,因為土地改革的事情牽扯到每一家每一戶,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極大混亂。此時應該集中力量全力把此事做好,但是千不該、萬不該,他此時還要去四處樹敵,搞得全國狼煙四起,各地豪強裹挾民眾,趁機作亂。”
蒙奇說道:“我也是這么認為的,可是依太傅的意思,該當如何呢?”
梅嶺道:“為政者,一舉一動莫不關系民生、關系國家安危,必須要仔細謀劃,萬不可疏乎大意、操之過急。切記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而且一定要把握時機。”
聽了這話,蒙奇低頭陷入了深思。那么這件事情應該是為了誰?而又要依靠誰呢?過了好大一會兒,蒙奇方才抬起頭來,說道:“多謝太傅指教,這事我還要仔細考慮。”
接下來的這些天里,蒙奇的腦子里便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
這一天,他們到了洛陽。白天辦完公事之后,晚上蒙奇與梅嶺二人又進入了討論狀態。
蒙奇道:“太傅,經過這些天的思考,對于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我也有了一點認識,想向太傅請教一下。我覺得我是太子,未來的谷主,我的目標就是要維護桃花源的利益。我要維護我自己的利益,我也要照顧好官員的利益,我更要保證百姓的利益,這三者利益是一致的。這樣說可以嗎?”
梅嶺道:“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利益是一定的,有人多了,其他人必然就少了,不可能大家都得利的。舉個例子吧,百姓都希望稅越少越好,因為稅越少,百姓的收入就會越高。可是稅收少了,官員的俸祿怎么辦?軍餉從哪里來?谷主的利益用什么來保證?所以那種各種利益都照顧到的話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種狀態,那就是平衡,你覺得可以接受,大部分人覺得可以接受,那就是相當的不錯了,這樣也還會有一部分人不接受,怎么辦?只能用強制的手段了。所以好政策和壞政策的區別僅僅是:一個好的政策是與少數人為敵,而一個壞的政策是與多數人為敵,而不可能存在一個能夠得到所有人擁護的政策。”
說到這里,梅嶺故意停頓了一下,才接著說道:“所以殿下必須要確定,你想為了誰好,又想與誰為敵。還是那句話,你是為了誰,依靠誰。這個事情沒想好之前,千萬不要行動。”
蒙奇道:“太傅,我想為了天下百姓謀利,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上。”
梅嶺道:“好,這個我贊成。可是如果這件事侵犯了別人的利益呢?比如你自己的利益。”
蒙奇道:“我沒有自己的利益,我以天下利益為己任。”
梅嶺不禁贊道:“好,真是一個崇高的想法。那如果損害了官員的利益呢?”
蒙奇道:“官員就應該與百姓同甘共苦。”
“很好。”梅嶺道:“要是損害到你家庭的利益呢?比如說你父母兄弟姐妹的利益。”
梅嶺不給蒙奇喘息的機會,繼續說:“還有比如你親戚朋友的利益,比如說我的利益,又比如說萼兒的利益呢?”
這番話聽得蒙奇目瞪口呆,以前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是呀,人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活在世上,人有家庭、有父母、有妻子、有親朋、有故舊,難道人真的可以做到六親不認嗎?我能做到嗎?想到這里,蒙奇汗如雨下,怔怔地說不出話來了。他看著梅嶺說道:“太傅,那您說該怎么辦呢?”
梅嶺心中不由得嘆了口氣,道:“殿下也不必自尋煩惱,自古以來便沒有人能解決這個問題。孔子也說人有七情、有十義,這十義也是分遠近親疏的,所以,你不可能對所有人都平等對待,你也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滿意,哪怕是圣人也不行。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是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很不錯了。”
蒙奇道:“那這件事還能做嗎?”
梅嶺道:“當然可以,但是殿下要想好了,你想讓誰得利,你要向誰開刀,你能依靠誰,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遇到問題怎么處理。這些問題想好了,這件事還是可以繼續進行的。”
從此以后,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幾個問題繼續時常出現在蒙奇的腦子里,讓他一直都在思考著。
梅嶺也在想著蒙奇:你現在只是太子,如果你成為谷主,每天對著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那么錯綜的利益,那么復雜的關系,看你還能不能理清這些。再者,你現在還是一個年輕人,等你成熟了一點,你就會知道,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為了蒙奇這一心事,梅嶺開動了情報系統的力量,專門收集人們對王莽新政的看法,蒙奇也在為了這件事繼續冥思苦想。
這一日,正當蒙奇與梅嶺繼續探討的時候,有使者來報,谷主有令,請太子殿下速速回府。
二人聽罷,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二人只得收拾東西,盡快趕回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