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調任
- 皇兄,我也想當太子
- 愛喝水的避寒大王
- 2302字
- 2024-04-11 12:44:51
事實證明,推事院的辦事效率要遠高于御史臺、大理寺、刑部這三司,一個月的時間,他們將整個案子審了個干凈。
除去段然送進去的那些人,將鄂州刺史一職“賣給”屈守業的吏部司郎中廖大華,是第一個被推事院傳喚的人,他進去后就再也沒出來過。另外,都水監的一干頭目也全部未能幸免。不過,這些犯官在兵部的關系則只能追溯到司庫王方,他早在甲胄案中便已人頭落地,倒是不好追索了。而少府吳推之,他在甲胄案后得以重掌軍器監,也在此案中落馬。
只是到底皇帝還是在暗地里出面掐斷了推事院的審查,也未曾在朝會上正式提起過,各部司的人自然都老老實實地三緘其口。段言不希望因為這件案子導致整個夏國天翻地覆,即使此案涉及的贓款高達三百萬兩白銀,這是相當于從前荊國降表中約定的三年歲貢了。
盡管如此,卻不代表皇帝不在乎,只要看到皇帝欽定的懲處方式,便也能感受到他心中的憤怒。
主犯斬首,余者流放交州。
不過,到底水師是逃出了生天,并未被推事院問責,而廖大華究竟賣出去過多少官,也成了不解之謎。
同樣,段然的度支司也幸免于難。
這幾日在公廨,段然總感覺自己身邊圍繞著各種異樣的目光,是了,他終于暴露出了自己的異類本質。一位親王,在尚書省做一個從五品郎中,本就是當今朝堂絕無僅有的了,關鍵還老是查出一些驚天大案,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的同僚。
對此段然不以為意,讓他們想起自己的身份,似乎會使自己對度支司的執掌更加得心應手,既然是狼,便總該露出獠牙的。
朝廷的工作并未被這樣的大案所耽誤,回到度支司,段然依舊需要審核關于在西域建設都護府的預算。據說為此事,各路朝臣爭論不休,即便是在戶部內部,也涇渭分明地分成了兩派。
鑒于皇帝早已明確表示,都護府的建設勢在必行,因此戶部以及整個朝堂,討論的無非兩個方向——是簡單派出一軍常駐西域,足夠保護商道即可,還是坐下來好好研究西域的風土人情,細分出兩三個都護府,做到精耕細作,最終對那片廣袤的土地實現實際控制?
前者似乎不能滿足皇帝“開疆拓土”的目標,而后者,將是一個投入巨大、時間極長的工程,甚至不排除與那些西域使臣口中“強大的安息帝國”兵戎相見的可能性。
段然沒什么鮮明的態度,其實他更關系國內,以及國內的蕓蕓眾生,于是就只是坐在堂中,聽那些下屬們肆意討論,職務繁忙之時,能扯些閑話,便有無窮樂趣。
度支司的四名掌固之一的葛江正在看著手中的檔案,就這個問題,他說道:“從前沒設都護府,甚至都沒駐軍,商路不也很穩定嗎?”
于是有人回答:“今時不同往日了,葛大人!西域來的人不是說了嗎,那邊出了個安息國,實在是不可一世。”
“對,敢把手伸到西域,還敢壟斷商路,我看是皮癢!”另有一人接話。
這是四大掌固中的另一人,姚東明則開口說道:“那就是一定要打咯?我說列位,咱們夏國有多少銀子,別人不知道,你我度支司的人難道還不知道嗎?這場仗你打得起?國內這幾百州的老百姓不過日子了?”
“一個船廠都能貪三百多萬兩,夠打了!”
“噓……”
正聽著有趣的段然忽然感到有人在偷瞄自己,也不以為意,只假裝沒聽見,于是眾人才敢繼續說下去。
“開疆拓土有錯嗎?姚大人你也是飽讀史書的,往上數數哪朝哪代,沒在西域設過都護府?咱們大夏建國也百八十年了,這時候設我都嫌晚。”
葛江輕蔑一笑,頂了回去:“那你往上數數,哪朝哪代有過咱們大夏這種,跟南國對峙上百年的?”
“葛大人說得對!”姚東明適時接話:“別的不說,咱們戶部現在手頭上有多少事沒辦完?有多少錢沒批出去?又有多少衙門在等我們發錢?”
“好大喜功的人有的是,又有幾人像葛大人、姚大人一樣腳踏實地算賬呢?”一個低級吏員恭維道。
“咳!”
段然咳了一嗓子,頓時公廨里鴉雀無聲。
“怎么能是好大喜功呢?難道不是志存高遠嗎?”一直跟在段然身邊的莊選說話了。
那吏員這才知道自己已經失言,于是緊閉嘴巴不再說話。
葛江、姚東明二人瞥了一眼莊選,也隨聲附和:“就是志存高遠。”
這才對嘛,敢說我父皇好大喜功!段然在心中笑罵著。
“算了列位,咱們這幾個能商量出來什么,還是辛苦一下,把兩種方案的預算都做出來吧,至于選哪個,那是是喬尚書、裴相爺和其他那些個大佬們決定的。”公廨中有一人為此番討論做了結語。
……
朝堂上究竟是要出個結果的,在皇帝隱晦地提及到這兩年的貪腐案后,朝臣便極力地配合他對理想版圖的規劃。
要打開玉門關、設置都護府,要精心挑選出北庭、安西兩大都護,并且在立足穩定后,還要向西開拓出大宛、月氏兩大都督的地盤,直面安息國。
段峙第一時間舉薦了還在涼州的陳知禮,皇帝深以為然,說道:“安西將軍,自當為一任安西大都護。”
至于北庭大都護的人選,有人提議由賀方回擔任,不過皇帝顯然不希望這位滅國名將有出鎮地方的可能,只說:“前將軍本是南人,恐怕受不了西域的風沙。”
經過皇帝的否定,朝臣一時間便也想不出什么好的人選,要么是職銜過低,要么是戰績過少。此時,榮登首相后便再少發言的裴晨自隊列中走出,朗聲到:“老臣舉薦一人。”
“裴相你說。”
“幽州都督唐孝林,在任六年,無一過失,可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幽州緊鄰靺鞨、高麗、渤海等國,與小國異族多有來往,調任北庭,正是合適。”
“嗯。”段言沉思了一會兒,又問道:“唐孝林出鎮北庭,又有誰可繼任幽州都督?”
“登州刺史孫賀。”裴晨拱手道。
“刺史?”段言疑惑道。
夏國文武分列已有數十年,文職刺史轉武職都督,似乎有些不妥,不過裴晨依舊語氣肯定:“登州常年有海寇之患,當年選擇孫賀擔任刺史也是因為他粗通兵法,這些年在登州,孫賀時常組織人手反擊海寇,頗有成效。至少在幽州兵事上,他不會拖幽州將士的后腿。”
……
就這樣,在一次小朝會中,夏國地方文武官員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動。
這種變動甚至影響到了在戶部辦差的段然,段然接到任命,看來需要外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