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帝國史:從留里克到尼古拉二世全二冊(方尖碑)
- (法)米歇爾·埃萊爾
- 5247字
- 2024-03-26 16:55:20
2 時間和地點
——阿納托爾·勒魯瓦—博利厄
俄國的大草原是亞洲大草原的延伸,和匈牙利大草原融為一體。從黃海到巴拉頓湖的這一整片草原大陸上游蕩著游牧民,他們從史前開始便跨越了極大的距離,尋找牧場。從亞洲腹地過來的游牧民如波浪一般在大草原上鋪陳開。他們把草原上的居民趕走,而后者又把勢力更弱的游牧民趕走,占據其草場。公元前5世紀,歷史之父希羅多德造訪了希臘在布格河右岸的殖民地奧爾比亞,親眼見到了這片空間的最初居民,后來,這兒就有了南俄大草原之名。
照希羅多德的說法,公元前1000年至前700年生活在黑海沿岸的初民辛梅里亞人并沒在身后留下多少印記。接踵而至的是斯基泰人,他們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們的許多墓葬品被挖掘出來:黃金珠寶,餐具,武器。斯基泰騎士好斗的形象也留存了下來,他們是頓河至多瑙河之間這片疆域的主人,在高加索地區及更遠的地方大肆劫掠。策馬馳騁,自由自在,不受奴役,那就是斯基泰人的形象,后世的俄國人受到這個形象的激發,也想把俄國人比擬于古代大草原上的戰士。
斯基泰人被來自中亞的薩爾馬提亞人趕走,后者同屬印度—伊朗語族。他們之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武器裝備占優,有馬鐙、長矛和長刀。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初,薩爾馬提亞人占據了大草原。關于這方面的記憶仍然留存于世,特別是在波蘭語當中,所謂的“薩爾馬提亞人”就是指長髯飄飄的人。
后來的入侵來自北方,這和之前的情況不同。日耳曼部族中的哥特人穿過波羅的海,向西南進發而來。這些侵略者的東部分支東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與頓河之間的河岸邊創建了國家。波羅的海和黑海第一次有了聯系。4世紀末,哥特人被匈人趕走,匈人屬于突厥系。來自亞洲的匈人很快就占領了伏爾加河與多瑙河之間的大片草原。5世紀中葉,國王阿提拉長驅直入來到了羅馬的城門之下:歐亞帝國的輪廓開始顯現。阿提拉的王國在他死后便分崩離析。繼匈人而來的是離開亞洲、尋找草場的突厥游牧部族阿瓦爾人(又名奧布雷人)。阿瓦爾人四處劫掠,不僅令南俄平原上的定居部落,也令日耳曼人和意大利人臣服。存在了一個世紀之后,他們便突然消失,和來時一樣突然。俄國編年史中有這么一句俗語:“像奧布雷人一樣消失”,意思就是指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么多游牧部族從大陸腹地冒了出來,定居,然后消失,給人留下了一種變動不居的印象,這一過程持續數世紀之久,空間涵蓋喀爾巴阡山和高加索之間的地域。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究竟是誰在這片疆域上永久居住?隨之而來的還有另一個詰問:這么多民族當中,斯拉夫人在哪兒,他們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斯拉夫人源頭在何處,針對這個問題的爭論久已有之,甚而到了后來,竟有愈爭愈烈之勢。資料稀少更是加劇了爭論的尖銳度,更摻雜著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歷史學家針對各個問題給出了不同的回答,這些回答時常自相矛盾,問題有:斯拉夫人真的源于東歐嗎?如果不是,那他們又來自何方,何時出現?羅斯人(Russy)給一個民族和國家賦予了名稱,他們究竟源自何方?俄國究竟是如何開始的?回答這些問題更是艱難,各種各樣的解釋層出不窮,但成文的資料少之又少,有旅人的敘述,也有拜占庭或哥特史學家的簡短提及,語言學和考古學提供的資料也無法完全彌補這個缺憾。歷史本質上就是以文字為基礎的。考古學、語言學、古幣學都只是輔助科目。
歷史學家的爭論持續了數世紀之久,但這樣的爭論后來也成為某種資料來源,可讓人更好地理解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過往。12世紀初出現的《往年紀事》的作者是僧侶涅斯托爾,這是第一部流傳至今的俄國史。對研究羅斯的全體專家而言,《往年紀事》都是信息的主要來源。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認為涅斯托爾是“斯拉夫派”,當代歷史學家列夫·古米廖夫認為他是“西方主義者”。前者寫于1903年,后者寫于1989年,兩位俄國歷史學家對12世紀的同行用了這兩個詞,將俄國歷史的巨大矛盾描述了出來。
不過,大部分研究者對羅斯初期歷史的看法意見一致。《往年紀事》開頭第一句,涅斯托爾對此作了概述:“……俄國的大地是否由此開啟?”
照《往年紀事》的說法,從喀爾巴阡山延伸至第聶伯河的疆域是斯拉夫先祖的故國。6世紀的拜占庭歷史學家,愷撒利亞的普羅科匹厄斯,及其同代人,哥特史學家約達尼斯,是最早提及安特、威內狄和斯克拉文斯拉夫部族的人,說他們在游牧部族的壓迫之下,不得不遷徙他處。逃跑的阿瓦爾人把喀爾巴阡山分水嶺處的居民趕了出去。顯然,正是在那個時候,東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人之間的聯系由此中斷。對語言的影響尤其明顯。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對查理大帝戰勝哈扎爾人的戰事留下了深刻印象,遂給自己的君主賦予了“國王”(kral、krul)的稱號,而東斯拉夫人則從東方諸民族那兒借來了“可汗”(khakan)一詞。
從6世紀末到9世紀初,斯拉夫人持續在伊爾門湖和黑海西北岸之間的盆地里定居下來。《往年紀事》提到有15個部族,他們各自劃定了疆界。邊界經常都是河流。第一個提到的部族是波良人。《往年紀事》作者說他們定居在第聶伯河沿岸,而且好幾次提到他們的首都就是基輔。對在基輔寫作《往年紀事》的涅斯托爾而言,這是一個很基本的事實。《往年紀事》中列舉的河流湖泊讓人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斯拉夫部族的地理分布情況:第聶伯河、普里皮亞季河、德維納河、伏爾加河、索日河、奧卡河、謝依姆河、蘇拉河、杰斯納河、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生活于伊爾門湖湖畔的部族建造了諾夫哥羅德。
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指出,在《往年紀事》里有兩個事實,似乎標志了俄國歷史的開端。第一個就是6世紀在喀爾巴阡山創建了一個龐大的斯拉夫部族軍事聯盟,領頭者是杜列別人的君主。當時他們正和拜占庭發生沖突,這是第一次統合東斯拉夫人的嘗試。第二個因素就是東斯拉夫人所定居的平原并無自然疆界,共分成兩個部分:北部是森林區,南部是草原。新來者基本上就定居在長條形的森林地帶。
第聶伯河成為東斯拉夫人所占領土的巨大的中軸線,這條皇家大道就是至關重要的經濟動脈。對希羅多德來說,除了尼羅河,第聶伯河不僅是斯基泰地區,而且是全世界物產最豐富的河流。這位希臘歷史學家盛贊河流沿岸豐美的草場,清醇甘甜的河水,豐富的漁獲,還有鹽土層。他提到了第聶伯河可以提供的各種可能性,干流和支流將波羅的海和黑海連接了起來。早在公元前好幾個世紀,這條商路就被黑海北岸和亞速海東岸的希臘移民利用了起來,如奧爾比亞、赫爾松、泰奧多西亞、法納戈里亞等。
千年之后,《往年紀事》里最有名的內容至今仍具有現實性。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認為那是后人不懷好意添加上去的。書中寫道,862年,斯拉夫人擺脫了向其索要貢品的瓦良格人之后,爭執了起來;內戰爆發,開始內斗。諾夫哥羅德土地上的定居者于是決定向外國君主派遣使節,發出了這樣的請求:“我們的國家廣袤富饒,但動蕩無序……望來統治我們。”
諾夫哥羅德的使節走海路,前往斯堪的納維亞的瓦良格人那兒。三個兄弟——留里克、西涅烏斯、特魯沃爾——在親兵的護衛下,回應了來訪者的邀請。年紀最長的留里克便成了諾夫哥羅德王公:留里克王朝先后統治了基輔和莫斯科,時間達數百年之久,直至16世紀才滅亡。留里克的兩兄弟也有了自己的公國,親兵的一個成員阿斯克爾德也成了基輔王公。
《往年紀事》記載的“諾曼人來訪”這段歷史是俄國初期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一個片段。看對待這段歷史的態度如何,便能衡量俄國人“愛國主義”的程度有多少。1749年9月6日,出現了“諾曼人”和“反諾曼人”的支持者,那天,官方史家、圣彼得堡帝國科學院院士格哈德·弗里德里希·米勒宣讀了他一年一度的報告。那年,報告論述的是俄羅斯人及俄羅斯之名的由來。米勒院士的報告是以前輩泰奧菲爾·西格弗里德·拜耶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撰寫的,他的理論是,基輔羅斯是由諾曼人創建的。與會者聽聞此言,發出憤怒的呼喊,使他根本無法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另一位院士、天文學家N. 波波夫說,作報告者“玷污了我們的人民”。他們一直吵到了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跟前,于是女皇就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委員會委員中有大名鼎鼎的俄國學者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他的觀點很明確:德國人的觀點“丑惡至極”,米勒的研究損害了帝國的利益和榮耀。引發公憤的這位院士的出版著作全部遭到沒收和銷毀,而且他被禁止再從事俄國古代史的研究。
這場爭吵一直到19世紀和20世紀仍然甚囂塵上。所有人依據的都是同一個來源,“支持諾曼人”的一方和“反對諾曼人”的一方彼此找出最有說服力的論據來支持各自的觀點。“諾曼”理論反對者的愛國激情對這場爭論更是火上澆油。在對德戰爭最白熱化的時候,院士鮑里斯·格列科夫寫了一篇文章,他認為“邀請瓦良格人”的理論是不愛國的行為,斷言高度發達的強大的俄國從6世紀起就已存在。斯大林去世后,官方對俄國古代史的觀點也沒有改變。1963年,安德烈·阿馬爾里克因為寫了一篇名為《諾曼人和基輔羅斯》的論文而被逐出了莫斯科大學。1978年,院士德·利哈喬夫在給《往年紀事》作注的時候強調:“留里克、西涅烏斯和特魯沃爾的傳說來自大海的另一邊……純粹是《往年紀事》的作者在生搬硬造,胡寫一通,這純粹是作者個人的假設,現在不能再這樣認為了。”[12]
必須承認的是,《往年紀事》的作者對這起事件的描述特別混亂。照涅斯托爾的說法,諾夫哥羅德的使節被派到了“大海的另一邊”,可這一說法很不精確。接下來他又做了一些澄清:“他們來到了瓦良格人那里,也就是羅斯人那里。這些瓦良格人號稱羅斯人,就像有的人被叫作瑞典人、諾曼人、盎格魯人一樣……”他這么明確一說,又引出了一系列問題,重要的有:他們是否邀請了外國人來統治?如果是的話,是誰?涅斯托爾為什么把瓦良格人和羅斯人等同起來?換句話說,羅斯這個詞發源自哪里?最初的俄羅斯之名是從哪里來的?次要問題是:斯拉夫人和羅斯人之間是什么關系?可涅斯托爾的回答是:“斯拉夫人就是俄羅斯人,和名為羅斯的瓦良格人很像,只是他們以前叫作斯拉夫人。”“反諾曼”派則斷然拒絕了將瓦良格人和羅斯人相等同的說法。
現在,我們還是得設法洞穿這些歷史迷霧。新的假設和理論已經出現。有的研究認為,居住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斯拉夫部族可以提供解開謎團的鑰匙,因為不管瓦良格人是否被請去營救,他們毋庸置疑都是斯拉夫人的起源。在波羅的海的呂根島上,從6世紀開始便生活著一個斯拉夫部族,德國編年史家把他們叫作羅斯。因此,可以假設斯拉夫—羅斯人來到了諾夫哥羅德。但他們的親兵里也有維京人。他們在諾夫哥羅德及其周邊地區定居下來之后,便南下至第聶伯河,建立了基輔國。哈佛大學教授、烏克蘭裔美籍學者奧梅利揚·普里察克提出了一種出乎意料的理論。這位歷史學家以6世紀至8世紀的阿拉伯語、希臘語和拉丁語文獻為基礎,發現在羅馬的高盧地區以及羅德茲這座城市周邊地區有羅斯人出沒,8世紀的時候,這些羅斯人的拉丁名字叫作魯特尼奇斯人(Rutenicis),法語叫作魯西人(Rusi)。[13]阿諾德·湯因比則認為羅斯一詞源自瑞典語Rodher,意思是“槳手”。
對舊俄史的研究尚無法對遙遠的過去提出的這些問題遽下定論,要下定論也不可能,但可以拓寬我們對往昔時代的認識,只要不聲稱那是絕對真理即可。我們很清楚真理不會從爭論中產生。對俄國及俄國人起源的爭吵并沒有涉及一個公認的事實:9世紀,羅斯進入了歷史。那個時代的編年史家、回憶錄作者、旅人提到的不只是斯拉夫部族,他們所講述的事件中的相關人等都是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這片空間的居民。編年史家特別認為:860年6月18日,俄羅斯人駕著二十艘船只,包圍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他們在周邊大肆劫掠,于6月24日撤圍,來無影,去無蹤,就這么悄然離開了。
那個時代的成文歷史中羅斯的突然出現其實有邏輯可循,用晚近的詞匯來描述的話,就是“地緣政治”。7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的誕生將地中海一分為二:南部為穆斯林區,北部為基督徒區。阿拉伯人從9世紀起便在開疆拓土,使地中海成了他們的領地,從此使之與西方的商貿無緣。于是,商人們便折向北方。新的商路在北海、萊茵河、波羅的海打開。《往年紀事》對“從瓦良格人到希臘人的通路”作了詳盡無遺的描述:他們南下第聶伯河,再拖著船(俄語叫作ladia,希臘語叫作monoxyles)前往洛瓦季河,從那兒前去沃爾霍夫河、涅瓦河、“瓦良格之海”(波羅的海);再從那兒前往羅馬,從羅馬去君士坦丁堡;然后再去黑海,再是第聶伯河。
這條商路以第聶伯河為主干,將整個俄羅斯平原整合成了一個體系,東北方向可通往波羅的海,西南方向可通往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以及里海、亞速海和黑海。商路同樣還可以從森林帶通往草原區。在“從瓦良格人到希臘人”的那條通路的沿線,商隊的歇腳處變成了武裝加固的商行,之后又變成了城市。城市數量愈來愈多,涅斯托爾的記錄只列出了其中幾個最重要的城市,如基輔、佩列亞斯拉夫爾、切爾尼戈夫、斯摩棱斯克、柳別奇、諾夫哥羅德、羅斯托夫、波洛茨克,商貿不可謂不發達。M.季霍米羅夫列了一份名單,共有238座城市,照某些歷史學家的說法,這份名單還不夠完整。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座都城基輔占據了特殊的地位。編年史說這座“俄羅斯的母親城”建于8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