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草中鴿(26)
- 沃爾夫岡·克彭 “戰后三部曲”(套裝共3冊)
- (德)沃爾夫岡·克彭
- 2161字
- 2024-03-28 18:21:24
“您在這里看到的城市中心當時完全被摧毀了。五年來,民主管理的重建工作和盟國的理解支持使這個城市再次成為繁榮的貿易中心和工業中心。”馬歇爾計劃同樣針對德國,歐洲復興計劃資金削減,參議員塔夫脫[1]對此項支出提出批評。馬薩諸塞州女教師旅游團的巴士經過了十字路口。旅途中的她們披著一層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偽裝。任何一個德國人看到這些車窗后面的女人都不會想到她們是教師。這些女士坐在紅色的皮座椅上,穿著考究,妝容精美,朝氣蓬勃,也確實很年輕,至少在別人看來是這樣,有錢、衣冠楚楚、不用為生活奔忙、靠城市觀光來打發時間的女士。“要不是你們讓這座城市陷入大火,這里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你們根本就不會出現在這里,士兵們,好吧,現在還有這些女人,統統算在占領軍費用里,純粹是一群寄生蟲。”一個美國女老師賺得——她能賺多少?——啊,遠比她在施塔恩貝格的德國同行要多得多,德國女教師是靦腆的可憐女人。“小心不要招來任何反感,臉上搽一點粉,教區助理神父就會給你記上一條負面評價,學校督察先生就能把它寫進你的人事檔案。”在德國,教育是一件嚴肅而灰暗的事情,遠離任何一種生活樂趣,對花花世界嗤之以鼻。你無法想象,在德國的講臺上看到一位女士化了妝、噴了香水,去巴黎度假,去紐約和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考察。我的天啊,想象一下就感覺毛骨悚然。我們是一個貧窮的國家,這就是我們的美德。凱坐在凱瑟琳·韋斯科特旁邊。凱二十一歲,凱瑟琳三十八歲。“你愛上了凱的綠眼睛。”米爾德麗德·伯內特說,“綠眼睛,貓眼,會說謊的眼睛。”米爾德麗德四十五歲,坐在她們前面。她們有一天的時間在市里游覽,另外兩天參觀美國在德國的占領區。凱瑟琳記錄著那個站在司機旁邊的人講述的每一句話,那個來自美國運通公司的人。她想:“我可以把它們用到歷史課上,這就是一堂歷史課,美國在德國,星條旗在歐洲,我親眼看到了,我親身經歷了。”凱已經放棄了,她不打算一邊游覽一邊記筆記了,本來就看不到太多東西。她到了賓館之后才從凱瑟琳的速記中挑了些最重要的資料抄到自己的旅行日記里。凱很失望。浪漫的德國?一片晦暗。文學家和思想家的國度,音樂和歌曲的國度?他們看起來和一般人沒有區別。十字路口還站著一個黑人。一個小收音機箱子播放著“巴哈馬的喬”。這和波士頓有什么區別?就像在波士頓的某個郊區。另一個德國可能只是大學里德文系教授的發明。我們有一個姓凱澤的教授,三三年之前一直住在柏林,三三年之后他被驅逐了。“也許他一直在思念家鄉。”凱想,“這是他的祖國,在他眼里與在我眼里自然是不同的,美國入不了他的眼,而這里的每個人在他眼里都是文學家,這些人不像我們那里的人一樣熱衷于生意,但他們把他趕走了。為什么呢?他是個好人。在美國我們也有文學家,凱澤說他們是作家,重要的作家,但他仍把他們與德國的文學家加以區別:海明威、福克納、沃爾夫、奧尼爾、懷爾德。埃德溫住在歐洲,他背棄了我們,埃茲拉·龐德也一樣,在波士頓我們有桑塔亞納,托馬斯·曼是德國人,但他也和我們在一起,德國人同樣驅逐了他。真是滑稽,他們曾經有很多,他們過去有歌德、席勒、克萊斯特、荷爾德林、霍夫曼斯塔爾,荷爾德林和霍夫曼斯塔爾是凱澤博士最喜歡的詩人,里爾克的哀歌,里爾克在二六年死了。他們現在有誰?坐在迦太基的廢墟上哭泣[2]。我得想辦法擺脫我們這個旅行團,也許我能結識什么人,一個文學家,我會和他暢談一番,我,一個美國女人,我會對他說,不要傷心。但凱瑟琳管著我,太煩人了,我是個成年人,她不希望我讀《過河》[3],她說他們根本就不該出版這樣的書。為什么不呢?因為青春年少的伯爵夫人?我也會那么快就與誰墜入愛河嗎?”——“這個城市是沒有顏色的。”米爾德麗德心想,“女人們穿得也很糟糕。”凱瑟琳在筆記里寫道:“對女性的壓迫仍然隨處可見,女人無法與男人平起平坐。”她會在馬薩諸塞州的婦女俱樂部里談論這件事。米爾德麗德想:“跟著一群女人旅行真是太蠢了,我們一定很讓人討厭,女人,柔弱的生物,這趟旅程把人累個半死,又能看到什么呢?什么也沒有,每年都要說服我參加,危險的嚼酸菜的家伙,猶太人屠殺者,每個德國人頭上都頂著鋼盔,我什么也沒看到,老實太平的人,或許很窮,一個全民皆兵的民族,警惕‘我不參與’的宣傳[4],凱瑟琳不喜歡海明威,這個蠢女人,每當凱想讀那本書時就小題大做,一本可怕的書,伯爵夫人和老上校上了床,凱也會和海明威上床,但這兒并沒有海明威,凱瑟琳只會給她巧克力充當睡前甜品,凱這個可愛的小姑娘,她的綠色眼睛把凱瑟琳給迷住了。我這會兒看到了什么?好吧,一個小便池,我從來注意不到紀念碑,總是這樣的,我是不是要找人分析一下自己?有什么用?太晚了,在巴黎的這些地方,用波紋鐵皮板遮擋一下,就像霍屯督人的短裙一樣,這些人就不會尷尬嗎?”
注釋
[1]羅伯特·塔夫脫(1889—1953),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反對美國提出的對受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的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2]根據阿庇安的《羅馬史》,小西庇阿率羅馬大軍攻陷迦太基城后,曾面對被焚毀的古城流淚哀嘆,并為羅馬未來的命運而擔憂。
[3]指美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創作于1950年的小說《過河入林》。下文提到的老上校和年輕的伯爵夫人均為小說中的人物。
[4]“我不參與”是戰后聯邦德國發起的和平運動,運動參與者對阿登納政府關于重新武裝的主張持反對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