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南方有錢袋子,北方有槍桿子
- 大明:歲月長河歸來,我為太孫
- 草陽潮弟光
- 2165字
- 2024-03-21 00:01:00
朱允炆面皮抽了抽,萬萬沒有想到,素有窩囊廢之稱的弟弟,竟然在這擺了他一道。
近幾個月,一直處于國喪,宮里忙的不可開交。
而他作為朱家第三代的領(lǐng)頭羊,必然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吃齋,禮佛,誦經(jīng),守孝等事宜,從第一天跟到了最后一天。
同時,還得時刻照顧著老爺子的情緒變化,適時給予安撫和勸慰。
刷更多存在感,盡更多的孝心。
事無巨細,面面俱到。
以至于,腦子早就一團漿糊了,哪里還有充足的精力,冷靜分析此等大事?
況且,關(guān)于遷都的相關(guān)事宜,他壓根就沒仔細琢磨過!
他唯一了解的只有,母妃先前念叨過的東西。
朱允炆陰沉著臉,狠狠地回瞪過去,此時牙都快咬碎了。
他剛把弟弟給他挖的大坑填好了,誰曾想會因此勾起老爺子的興致。
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對勁!’
‘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這分明是沖我來的!’
‘母妃常常說:逆來順受沒有主見的性子,最適合當(dāng)一把捅人的刀子。’
‘而如今,諸王皆在京師奔喪,對儲君之位虎視眈眈,正處于最關(guān)鍵的時期……’
朱允炆越想越是心驚,竭力調(diào)整好呼吸頻率,不讓自己流露出失態(tài)。
側(cè)身面朝上首,他淡然一笑,故作鎮(zhèn)靜道:
“三弟所言極是,父親生前未做完的事情,理應(yīng)落到我們這些兒子身上。”
“既是如此,那孫兒便僭越了……”
朱允炆比誰都清楚,寧可說錯,不能不說,當(dāng)今陛下一貫是帶著答案提問題,說不到對方心坎里,自然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反之,怯懦不敢言,必會遭到嫌棄。
“無妨,盡管放心大膽的說,別有任何心理負擔(dān),嗯,開始吧……”朱元璋抿了一口水,躍躍欲試。
聞言,朱允炆長吁一口濁氣,以最快的速度組織好措辭,趕鴨子上架:
“孫兒愚見,應(yīng)當(dāng)遷都!”
朱元璋聽聞眉頭一皺:“哦?咱這南京城不是挺好的,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周邊土地足夠富饒,以江南的財力,可供大量軍需,咱住的也挺舒服,金窩,銀窩,不如打天下的小窩。”
被他這一反問,本來就心沒底的朱允炆更慌了。
奈何事已至此,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即便錯了也要錯到底,堅決不能反復(fù)無常。
“回皇爺爺?shù)脑挘瑢O兒并非說南京不好,反而南京非常好,有近五百年的建都史,更有‘六朝古都’之稱,經(jīng)歷了多次變遷,孫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先后定都于此。”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乃帝王之宅!”
朱元璋點頭示意他繼續(xù)。
“然而對于大一統(tǒng)王朝而言,定都南京相當(dāng)于偏安一隅,縱觀歷朝,中原面臨的外患都是來自于北方,南方除了內(nèi)部可能出現(xiàn)的零星反賊叛亂,沒有什么太大的外患,即便有,也不足以威脅到王朝的根基。”
“但是北方不一樣,歷代中原王朝的大部分精力,都花費在防范北方異族入侵,無外乎來自于北方異族的威脅實在太大,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讓他們?nèi)窠员或T上馬背,稍加訓(xùn)練,就是一個精銳的騎兵,有如餓急了的野狗,
無論是多英明的皇帝,哪怕是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以及皇爺爺這樣的蓋世雄主,
也都未能徹底解決北方所帶來的威脅,到最后都只能以防御為主,進攻為輔,來應(yīng)對北方之亂……”
朱允炆極其自然的吹捧著,有條不紊道:
“因此,中原王朝必須穩(wěn)定住北方,以防御北方異族入侵為首要目標(biāo),集中舉國之力來應(yīng)對外敵,但定都南京,則無法調(diào)集全國精兵去駐守北方,畢竟南京若是為國都,不管您愿意不愿意,最強大的軍隊一定要拱衛(wèi)京師。”
“為了長遠考慮,應(yīng)當(dāng)遷都北方。”
“保大明萬世之基!”
“……所以孫兒私以為,父親生前曾去考察的西安,比較合適作為大明的新都,由此一來,也算完成了父親一樁未完的心愿!”
說罷,朱允炆長作一揖,對自己的臨場發(fā)揮,還算是比較滿意。
平庸是平庸了一些,但起碼保證不犯錯。
用詞也很謹(jǐn)慎,所用皆是中立,堅決不用肯定句式,留有解釋的余地,以穩(wěn)為主。
“嗯。”朱元璋微不可查嘆息,對于他的回答談不上滿意。
雖然條理清晰,頭頭是道,沒出現(xiàn)太大的漏洞,在這個年紀(jì)能講出這些不易。
但回答過于書面化,官方化,這些東西朝臣也會講,而且講的更好聽。
由此,他聽孫子講的意義何在?
緊接著,他抬頭看向淡定的朱允熥,興致索然:
“到你了,說吧。”
“回稟皇爺爺,我跟他的想法差不多,孫兒也是主張遷都的……”
聞聽此言,朱允炆稍稍松了口氣,既然想法一致,就沒有變數(shù)了,翻來覆去就這點東西,換一個人講,也講不出花,本質(zhì)上沒有區(qū)別。
“你也想遷都西安?”
朱元璋難掩失望,不死心地追問。
“那倒不是。”朱允熥搖頭,不假思索的否定了:“西安和南京一樣不適合作為國都。”
“此話怎講?”
朱元璋立馬來了精神。
朱允熥認真地看向?qū)Ψ剑瑪蒯斀罔F道:
“簡而言之,西安之所以被您和父親看中,無非漢唐兩朝,都以它為都城,好處就在地勢,北邊是高原,南邊是秦嶺,西部也是崇山峻嶺,就連東邊都是黃河和潼關(guān)連接的天險,易守難攻,能減輕防守負擔(dān)。”
“再現(xiàn)漢唐榮光,愿景也是無比美好,意義非凡。”
“只可惜,現(xiàn)實情況卻并不允許,西安縱使再好,也不適合大明……”
說到這,朱允熥忽而停下了,沒有學(xué)他哥一樣剖析所謂的利弊關(guān)系,長篇大論說一堆沒滋味的官話。
老爺子既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則說明解決問題壓根不重要,答案也不存在于問題本身!
這不是皇帝和臣子商討國事,而是爺爺給孫子的一個測驗!
他爽朗的笑了,進而單刀直入:
“皇爺爺,孫兒愚以為,遷都其實是一道選擇題,該糾結(jié)的從來不是居于何處,而是……南方有錢袋子,北方有槍桿子,二者不得兼得。”
“是要錢?”
“還是要槍?”
“這是一個永遠避不開的大難題!”
話音未落,
就見朱元璋一掃慵懶之色,倏然離開椅背坐直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