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摘山煮海
- 人在三國,開局盤點天下謀士
- 吾漣仰
- 2360字
- 2024-09-24 22:50:51
翌日,晨曦初現,天色剛蒙蒙亮時,卓膺便已經集結好了人手等待。
原本在他心中,覺得進山尋礦是十足的苦差事,不僅累人不說,哪怕辛苦勤懇在山中摸索數月,也未必能有任何成效,甚至因此覺得馬良借著重修夏口城池進山尋礦純屬好大喜功,多此一舉。
但經過昨天短短一日,他便徹底改變了這個想法。
光是眼下已經尋到的這些煤鐵礦藏,就足以稱得上大功一件,也讓卓膺更是期待起馬良接下來的動作。
畢竟,他可是記得清清楚楚,馬良之所以要帶人手進山尋礦,是為了能夠更高的重建夏口。
“光是對原料便是如此高標準,真不知馬中郎心中想要修建的夏口是何等雄偉!”
而這樣的想法,遠非卓膺一人獨有,凡是參與此事的兵卒、吏員幾乎都是抱著相似的想法,盡管他們無法像卓膺一般分潤功勞,可馬良實打實的金錢獎賞卻是讓他們心動不已。
當馬良抵達破落的官邸時,望著所有人臉上昂揚的斗志,都是不免有些震驚。
“中郎,今日去尋何種礦藏?”卓膺面露期待,道出了在場所有人的心聲“今日先不著急進山,你先去尋些磚瓦匠來,少說要五十位,只說是每日工錢五十,磚錢另算。”
卓膺聞言不由一愣,不解道:“尋磚瓦匠何用?”
“按照此圖,在昨日所尋礦藏附近搭建高爐。”馬良說著,從袖中掏出一疊圖紙,取了最上三張遞到了卓膺手中。
“高爐?”
卓膺接了圖紙,打眼掃過,頓時恍然“原是用于熔鐵的石爐。”
但隨即細看之下又更為困惑“中郎為何畫了三份圖紙,大小規制還都各不相同?”
自春秋戰國開始,鐵器便逐漸開始取代原本青銅器的地位,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如今在冶鐵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在北方豫州等地,更是有著三丈高大的鍛鐵石爐,卓膺乃是追隨劉備多年的老人,南征北戰多年,雖是咬文嚼字差了些,但見識卻絕對遠超常人。
“這高爐可遠不止能熔金鍛鐵,自然是要分門別類專程搭建。”昨晚畫圖又忙到半夜,馬良現在實在不想多費口舌解釋,只是賣了個關子故作高深道,反正等建成投產之后對方自會明白。
卓膺聞言,也沒再多問,只是立刻領了人手前去。
戰事停緩,各地又重新恢復了人員往來,劉皇叔要重建夏口城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在加上城中同樣歷經戰火破敗不堪,正是百廢待。附近諸縣的磚瓦匠乃至力工都是聞訊趕來,相助劉皇叔的同時,也能為自家賺些糊口錢糧。
因此,沒費多少功夫,卓膺便找齊了五十位磚瓦匠,以及他們一同帶來的足足幾牛車青磚。
卻沒想到,馬良在看過之后,卻是眉頭緊皺,似乎不是很滿意。
卓膺撓頭不解,以為是自己搞砸了差事,但隨即卻聽到馬良自顧自說道:“少是少了少些,不過勉強夠第一批投產用,就先這樣吧。”
啊?
這還少?
卓膺頓時目瞪口呆。
雖然這些都是最尋常的素面青磚,但卻依然是價格不菲,兩三塊的價格都快頂得上一個壯勞力一日的工錢,尋常百姓根本支用不起,這滿滿幾牛車青磚別說是建幾個爐子了,就是重建兩座官邸都是綽綽有余。
可當進山之后真正親眼目睹過馬良的規劃之后,卓膺卻又是發自內心的認同起了這個說法。
“來人,將這片谷地夯實,三種高爐分別搭建三十座!”
“再于此處壘土建上十間庫房!”
“務必要快!”
而在讓卓膺指揮這些雇來的磚瓦匠搭建高爐的時候,馬良則是帶著其他人手來到了三石煤礦之處,正式開始了挖礦。
也不喂什么雞湯,馬良直接把條件講明。
“分隊,愿意挖煤者一列,愿意運煤者一列。”
“挖煤每日得錢六十,運煤四十。”
此話一出,眾人頓時不淡定了,他們本就是官府或是軍隊之人,本就領著一份薪酬,卻沒想到跟隨馬良做活還有額外的賞錢領,而且價格遠超市面,如何讓他們不激動。
僅僅片刻,挖煤一列便人滿為患,反倒是更為輕松的運煤那列人數寥寥無幾,使得馬良不得不限制每列人數,并明確明日調轉輪換之后,才總算是得以順利開工。
礦工歷來都是高危行業,除了體力上的勞累之外,更有塵肺、塌方等切實生命之危,使得酬勞歷來都高于其他行業,盡管眼下尚且是露天開采,并無生命之危,但對身體的損傷卻是難以避免,為了之后的長續發展,馬良方才開出如此高的報酬。
不過,如今馬良已是左將軍從事中郎,更是劉備欽定的負責重建夏口的主官,這些支出也不必再自掏腰包,直接從府庫之中撥取便是。
不過即便如此,等傍晚回到夏口結賬之時,看著賬面上支出的足足十三萬錢,馬良還是不忍感到了一絲肉痛。
若還是像以往一樣自掏腰包,光是今日一天,便能直接掏空他的全部身家。
不過這種肉痛卻也僅僅只持續了片刻,馬良很快便想明白,劉備如今可是手握實權的一方諸侯,鑄幣的權力亦是握在手中,只要自己忙完了眼前這陣,找到大冶附近的銅礦,所謂銅錢也不過是耗費些人力而已。
……
吳郡,吳縣。
魯肅剛從夏口折返而回,得到消息的周瑜便立刻找了過來。
“子敬,此行如何,那關羽可曾應允合兵屯駐一事?”
魯肅聞言,卻也只能無奈的搖搖頭,關羽甚至不曾給他開口的機會,就已經先將路堵死。
“子敬,如何?”得知此事,周瑜卻也并不惱怒,反倒是有些沾沾自喜“我早說關羽為人高傲,若無外力要挾,絕不會讓步。”
“為今之計,也只能依靠這些山越逼迫關羽這廝就范了。”
魯肅自然清楚,周瑜所說具體為何。
世人皆知,劉玄德攜十萬民眾渡江而來,即便收復了荊南四郡,但在糧草方面必然依舊緊缺。在這種形勢之下,若有敵人劫掠燒毀糧草,則無異于雪上加霜,輕易便會陷入糧草不濟的困境之中。
到時他劉玄德若不想民眾嘩變,盡失人心,便只能向江東低頭!
此計周瑜思忖良久,甚至已經連動手之人都已經尋好,便是此前在江東地界招降的山越人。
即便此后暴露,也可以推脫為山賊越境,與江東無關。
只是此計雖密,但魯肅卻還是心有遲疑:
“公瑾,此計未免太過歹毒,萬一暴露,兩家豈不是連盟友都做不成,到時兵戈相向,豈不是鷸蚌相爭,反被他人得利?”
周瑜卻是不屑擺手:“如今關西風波漸起,曹賊無暇他顧,正是江東的天賜良機。而江東若是不得夏口,無望寸進半步,方才是作繭自縛!”
隨后,眼看魯肅還要爭辯些什么,周瑜卻是直接打斷道:
“我意已決,子敬勿復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