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當暑假快結束時,我們一邊研討“計算性藝術和設計”(computational art and design)的教學大綱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學期,一邊分享教授這門課的高光時刻和至暗時刻。在討論課程作業時,我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時鐘”這個項目,讓學生開發出一種時間的動態表示法。雖然我們曾經在不同的國家接受教育——Golan在美國,Tega在澳大利亞,但是大家對于這門課的作業卻有著相似的認知,即那些在藝術和設計學院教授編程的人,把這門課的作業當作像民間傳說一樣的東西,要永久流傳。我們摒棄了這種傳統,這本書要教會大家怎樣編程,而不是教會大家要編程必須學會什么,也不需要教會大家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本書就是要跨越隔閡,在接地氣的基礎上不斷演進。這本書是給那些已經使用過代碼作為創意媒介的藝術家、設計師、詩人用的,或是給那些對于代碼藝術充滿好奇的人用的。這本書也是給計算機科學家、軟件開發人員和工程師用的,讓他們能夠以更加開放、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震撼力的方式展示編程技巧。這也是一本給上述專業教育者的案例寶典——讓教師能夠策劃出一學期的教程,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代碼參與到一個充滿創意、深思熟慮、打破形式的過程中。創意編程領域現在有一個活躍的網絡社區,由各類實踐藝術家和教育者構成。他們在教授創意編程的課題時,解決了大量工程與藝術相結合的挑戰。本書借鑒了這些人的研究、教育和實踐成果。

計算機技能在21世紀極其重要,怎么說都不為過。計算機編程已經成為工科和商科的必備技能,在藝術、設計、建筑、音樂、人文學、新聞、社會管理、詩歌和其他創意學科領域也日益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課堂教學中,要讓不同學科背景、學習目的、學習風格的學生適應現在的計算機編程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除此以外,計算機編程類課程已經同藝術、設計、文化的語境割裂了50多年,這兩者之間的適配成為持續的挑戰。Leah Buechley既是設計師,也是工程師。他發現,傳統的計算機課程教育非常失敗,學生不是從書本的抽象概念中學會編程的,而是從實操的經驗中學會編程的。學生需要即興發揮,而不是按照公式畫虎類貓。而且學生希望編程的結果看得見摸得著,而不是去開發虛擬的功能1。我們發現,計算機科學作為一門學科,現在更關注算法和算法的優化。而現實社會中,計算機編程是一種技巧,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或理念)。大家日益發現,編程教育必須覆蓋更大范圍、更多職業的人,因此需要有新的教育方法來滿足這個要求2。幸運的是,新的教育方法——采用藝術編程的工具、課堂教育法、作業和社區活動——已經出現,并有著日益豐富的成功案例。這種教育方法就是“創意編程”。

“創意編程師”是藝術家、設計師、建筑師、音樂家和詩人,他們使用計算機編程和定制軟件作為創意的媒介。創意編程師模糊了藝術、設計、科學和工程的界限,并形成特有的跨領域融合。這類人,最好用德語“Gestaltern”來描述,即“形式創造者”。創意編程師的編程工具包括Processing、p5.js、Tracery、Max/MSP/Jitter、Arduino、Cinder、openFrameworks和Unity。這些工具為學生提供了視覺-空間、音樂-節奏、人聲-語言、身體-動作智能等藝術風格4。因為這些編程工具都是開源的、免費的,所以代碼開發更靠個人能力,編程更像是一種對于文化藝術進行探索的過程。學習本書之前,應該首先使用過其中一種或幾種創意編程工具,這樣才能完成書中的練習和作業。

本書讀者對象

本書面向那些把編程作為創意媒介的學習者和教育者,是他們的工作手冊和源代碼手冊,讓他們在更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中學習編程。本書把軟件當作藝術創作的工具,引導讀者體驗創意編程的細微點滴、強大功能、局限和不足。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大學教師(如媒體藝術、設計、信息技術、媒體研究、人機交互等專業)、教授計算機編程的高中教師、開設“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課程”的本科教師、研討會(藝術創作、黑客大賽、編程研討、教師技能進修、成人教育)發起人從中受益。我們相信,藝術家、設計師和需要自己動手完成項目的創意自學者都能夠從中直接受益。

Processing這個軟件會讓現在充滿才華的設計師無所適從,讓他們不得不放棄熟悉的工具,嘗試進入編程和計算的新領域。同樣,這個軟件也會讓從事藝術和設計工作的工程師或計算機科學家少了很多炫耀的資本。

——Ben Fry和Casey Reas3

對我來說,這本書沒有講什么媒介、信息或格式。它引入了一種更為寬廣、更為靈活的思維方式,讓我們去看待世界。

——Mimi Onuoha5

為什么要寫一本給教師的書?大部分的書都是為學生寫的,主要講授計算性藝術和設計的基礎知識,但是很少有書是為教師而作。像我們這樣從事創意編程的人,大多在教書,滋養和引導下一代人。我們通過藝術教育活動,支撐藝術和設計的實踐,與不同時代的人教學相長。我們所在的大學大多是私立大學,個人收入和教學成果緊密掛鉤,但是本專業的老師并沒有接受過嚴格的教育訓練。由于存在各種不足,當我們完成教學任務后,不得不進行教育上的反思:如何管理課堂時間?如何規劃課程作業?這本書就為這些教師提供了足夠多的答案。這本書凝結了我們作為教育者的教學經驗,搜集并整理了幾十名教師的成果,對于相關網絡課程和在線資源也進行了整理和提煉。

本書目標

創意編程課現在已經成為很多藝術和設計專業的標準課程,這不僅僅是因為計算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而且是由于創意編程已經成為藝術創作的工具、藝術教育的實踐活動和團隊建設的黏合劑。我們在創意編程領域已經有數十年的經驗,針對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了大量成功的經驗和明確的方法,并積累了大量相關資料文檔。創意編程社區的焦點剛開始是如何寫代碼,很快轉向了來使用代碼。這種關注焦點的轉化,讓我們開始思考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

藝術作品最大的挑戰在于用情感打動人,而不是讓人們去想技術,或者去想作品是怎么做出來的。我們認為,創意編程的作品更應該像一首詩,短小精悍、口碑相傳、充滿韻律和含義。而不是一個演示樣例,純粹是為了技術而技術。

——Zach Lieberman6

在計算性藝術和設計領域,當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時,就會集中討論過程、連接、抽象、權威、時間的本質、機會等概念。人們對于這些概念的研討,催生了新的藝術實踐形式,同時也逐漸強化了計算性藝術的工作流程和特質。參與這個領域的藝術家會逐漸去蕪存菁,形成計算性藝術的專業領域。媒體藝術家、計算性設計師、創意編程師都是交互吟游詩人,按照Julie Perini的話說,“給亟須治愈的社會以關懷”7。

現在,計算機藝術家和設計師正在日益主動地參與社會中的技術變革運動——“嘗試各種觀察、構建和關聯的新方式,開發各種新手段和新工具,抵抗社會的變革”10。這些藝術實踐既有靈機閃現,也有深思熟慮,既有藝術創作,又有相當的工程難度,讓大眾重新思考新技術的本原、后果,以及對于不同個體和社群的不同影響。本書的作業和練習也涉及這類藝術實踐,引發讀者進行相關的技術反思、藝術討論并進一步了解社會關注。

Marshall McLuhan認為,藝術是“遙遠的早期預警系統,向陳腐的文化宣告,什么即將開始”12。使用計算機和新興科技的藝術實踐會比科幻小說更加直觀,它能告訴大家未來的日常生活中會出現什么13。誰在汲取這種預見性的靈感?在過去的50年中,大部分前沿的計算機研究中心(包括貝爾實驗室、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谷歌先進技術和項目實驗室),都招募了懂技術的藝術家,展開了“發明未來”的研究項目,投入大量金錢把藝術家的想象做成工具。Stewart Brand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工作過,他解釋道:“大家各取所需。實驗室不是為了藝術家建的,藝術家是沖著實驗室去的。藝術家用以下三種方式來幫助科學家和實驗室。首先,藝術家是洞見的前沿者;其次,讓所有的產品演示都具備藝術感,也就是充滿表現力;最后,使得實驗室做出來的東西在文化上也是極具創新的?!?span id="3ey8okm" class="super">14

藝術是人工智能合乎道德的重要使用方式之一。

——Allison Parrish8

我的app和歌曲的作用是一樣的。

——Scott Snibbe9

我們需要多領域和跨領域的方式,融合藝術、科學、理論和動手實踐。媒體會告訴大家,世界如何構建。但是,我們需要知道世界如何解構,這樣才能徹底理解世界的規律,教育他人,從而產生明智的政策和對策。

——Heather Dewey-Hagborg11

數字藝術和設計把技術重新帶回文化,把技術重新解讀成文化。而且,數字藝術和設計還使用了一種扎實的、可行的方式來運用技術,同時高屋建瓴地洞察出技術濫用、自適應性、顛覆性、黑客文化、偽隨機函數性和偶然性等技術特征。創意編程實踐同樣把技術原理解構成數以百萬計的、彼此類似的個人喜好、調查研究、藝術作品、藝術理論和藝術項目。

——Mitchell Whitelaw15

隨著社交媒體導致的社會生活巨變,數字霸權的邪惡面逐漸凸顯,而且環境崩潰的危險日益臨近。很明顯,只靠著硅谷和各種技術方案,是解決不了這些復雜問題的。我們需要像資本主義早期那樣,不斷嘗試未來可能的各種原型,并回應McLuhan所說的藝術是“預警系統”的觀念。藝術家和設計師需要加緊行動,在技術世界所構建的預警系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Michael Naimark所說,“藝術家用批評的眼光看待周圍環境,否則像技術樂觀主義和唯技術論之類的極客文化,就會暴露出阿喀琉斯之踵”16。懂技術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在審視社會的錯誤思潮時,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能夠發出警報,而且能夠想象出什么事物會出現危機。他們還能應用各自的特質創造出新的系統。正如Elvia Wilk所提到的,去“捍衛主觀體驗”,“擴展人類表達的邊界”,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影響日常觀念和學校教育17。

本書是為那些擁有多種技能和開放心態的藝術創作者服務的。我們堅守藝術的價值,讓它在工程技術的空間呈現,同時讓工程技術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現在的教育體系在批判思維、想象力、同理心和正義感的培養方面,日益依賴專業機構的參與20。我們堅信,這本書對此意義重大。這本書傳道于文筆間,讓大家認識技術的政治性,以及技術所強化的價值和觀念,并培養與之對話的批判能力21。真實世界不是可被優化的計算機系統,世界不能被簡單分類,也不存在固定不變的價值判斷22。藝術教育能夠培養人們與復雜世界融合的能力,并鼓勵“推而廣之、大而化之”式地理解世界。由于計算機程序日益遍及日常生活,我們必須從文化上養成習慣,去聯系、去質疑、去修正,并提出與之共存的思維方式。正如“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編程”,每個人都需要有藝術思想作為工具。人文教育需要計算機實踐。這本書搜集了大量創意編程的教學實踐案例,必將成為教育者得心應手的工具。

人們總想著科學能夠治愈疾病、解決人類日常存在的各種問題。但我認為,科學最大的突破在于藝術,也就是常常被認為是“無用”的東西。藝術的突破,才能夠讓人們認識到為什么我們要長壽,為什么要生活得更加豐富多彩。藝術是讓生活充滿喜悅的科學。

——John Maeda18

我們可以幻想,科技會讓世界變得完全可預測、可控制。但是我還是想從新的視角看問題——技術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從我們的身邊到整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充斥著奇幻、好奇、魅力和驚奇的新體驗。

——Laura Devendorf19

人文學者必須接受良好的現代科學教育,科學家和工程師則必須深度介入人文科學。要以進化的眼光、寬廣的視野把所學知識關聯在一起,產生技術的復合效應。

——Jerome B. Wiesner23

為什么要強調項目?編寫代碼和寫作很像。學習寫作時,光學會拼寫、語法和標點符號是不夠的。要學會用自己的思想講故事。編寫代碼也是一樣的。

——Mitchel Resnick24

教育領域指南

本書所列出的資源和練習,是對本領域各種作業、講義、課堂教學經驗的提煉和升華。本書采用項目制學習法,把不同創作者的素材組織在一起編成講義,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項目制學習是藝術學教育的核心方法。和其他編程類教程不同的是,本書的作業帶有開放式的提示,鼓勵學生以好奇的、即興發揮的狀態來進行編程。我們認為,作業應該有一系列的限制,能夠約束學生學到某方面的知識和技巧,同時激發學生更廣泛的思考,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創造性比較。好的作業還提供了審視社會熱點的機會,正如Paolo Pedercini所說,作業形成了“通向嚴肅議題的入口”25。特別是對于計算性藝術家和設計師來說,作業為批判、想象、反思、表達當代技術相關問題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我們認為,編寫作業的程序代碼,會讓藝術家用新鮮的視角(陌生化、再語境化、再闡釋等方式)看待技術。我們不是最先倡導“以做代學”的教育者,但是我們堅持Idit Harel、Seymour Papert、Sherry Turkle、Mitchel Resnick等先行者在幾十年前的觀點,在技術教育領域采取“情景構建主義”的思想,不斷完善我們的教育工作26

我們選擇作業的標準是讓每個作業都能夠成為個性化展示、炫技和爭論的機會。每個作業都是精心設計的教學模塊,訓練不同的編程技巧,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每個作業都有著計算機科技、編程文化、主觀實踐、歷史事件反思的重要文化內涵。這些作業能激勵讀者創作多樣性和個性化的編程作品,同時保持真誠、好奇、敏銳的璞玉之心;而不是像之前眾多的計算機教材那樣,去編寫(或者說重新編寫)一個銀行管理軟件。更為重要的是,本書中的作業是和編程語言無關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編程工具或語言。

為了證明我們的作業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們秉承如下教育學理念:這些作業不僅在實踐中很成功,教師在課堂上也容易講解。對于練習的講解,我們不專注于對編程代碼和藝術作品的講解,而是對作業本身的藝術講解。我們摒棄了大量的傳統媒體藝術作品和設計案例,也是出于這個原因。而且,我們更強調作業的可理解程度,因此選擇了部分鮮為人知的藝術項目。

對于我來說,好的作業必須滿足以下標準:(1)進入一個嚴肅的學術話題;(2)傳授某種技藝(用Arduino來控制LED閃爍挺無趣的,但是向學生傳達了重要概念);(3)讓學生能做出不一樣的東西——不論學生來自什么專業,作業都能激發學生開展個性化的創意實踐,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

——Paolo Pedercini27

創意編程工作不僅是對自身身心的挑戰,也是與其他人一起想象和創造新世界的挑戰。創意編程中的新世界,既不是科技-商業所驅動的現實世界,也不是科技至上主義的新世界——認為自由和繁榮或多或少均可物化的新世界。

——Ruha Benjamin28

我們必須承認,本書的內容無法涵蓋所有編程軟件的創意實踐,也無法涵蓋所有創意藝術的主題。我們精心選擇案例,講解作業,嘗試給讀者展示一條多樣化的實踐之路。但是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正如Heather Dewey-Hagborg所指出的,“藝術和科技的交叉,把兩個世界中最丑陋的一面整合到了一起”29。這種結合趨勢會暗示,誰才有資格使用軟件進行創意編程,因此我們強調課程的多樣性,消弭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30。

發出不同的聲音,提出不同的觀點,讓掌權者理解這個他們所構建的系統可能存在的風險和破壞力31,實現Kamal Sinclair所說的“對于未來的想象,需要群智群力”32。把計算機和想象力結合在一起,對于兩者都是挑戰。但是把兩者分開,又會出現其他問題。舉個例子,我們在美國東海岸的精英大學教書,用多年的教學經驗編寫本書,自然會帶有自己所接觸的社群的文化觀念。我們認為,藝術所傳遞的價值是:藝術給人類以工具,用以撕破偏見、反思態度、重塑所見、揭露不公正的權利關系。創意編程把這個理念作為教育的起點,為讀者鋪開了理解歷史和未來的道路,擴展了編程技巧的用途,從而弄清程序所關注的焦點,明確程序代碼的使用者和受益人,以及如何用代碼改變世界。

每位學生都天賦稟異。每個人都不是空載的航船。每個學生坐到課桌前,接受的是一種社區,接受的是一種文化。學生已經會了什么,他們又想要學些什么,教師又能做哪些牽線搭橋的工作。這些事情弄得越清楚,學生的參與性才越強,堅持完成課程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們需要做這種搭橋的工作。

——Nettrice Gaskins33

除此以外,這本書中的每個作業和練習都提供了大量參考資料,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學習氛圍更為寬容開放。我發現,課堂上教得越細,學生的批判思維就越差。計算機編程技術往往忽視個性,使得創意工作變得更加困難。而在傳統的計算機科學教育中,比如為保證獨立完成而使用抄襲檢測工具,會加劇學生的挫敗感,打擊創作團隊的熱情34。創意編程的教育者,特別是要傳授交叉學科知識、推進各類創意項目的人,必須體察到課堂上學生的情緒。正如作家和教育家bell hooks所觀察到的,以往的教育工作往往忽視了課堂上的情緒。hooks認為,激情“來自不懈的努力”,這會增強群體滿足各自目標的能力,從而營造好學向上、充滿干勁和渴望成長的學習氛圍35。本書所講述的教學技巧,能夠讓教師引導學生度過對于編程充滿恐懼和挫敗感的時期。

本書組織方式

本書由三個基本組成部分:作業、課堂練習和采訪。

第一部分:作業。這部分包括一系列教學模塊,每個教學模塊都帶有開放式的作業或項目提示。從事創意編程的學生和教師在20多年里完成了各類藝術項目。這些藝術項目歷經多年的使用、測試、修改、反思,已經非常經典。作業就是對這些項目的總結和歸納。這些項目大致是按照實現難度排序的,但更關注編程藝術和設計的如下領域:

自生成性

迭代圖案、人臉生成器、自生成風景畫、模塊化字符集、參數化物體

交互性

虛擬生物、繪畫機器、單按鍵游戲、語音機

再闡釋和跨媒體

時鐘、定制像素、數據自畫像、測量儀、聯覺樂器

聯結性

機器人、群體記憶、實驗性交談、瀏覽器插件、創意密碼學

物質性和虛擬性

增強投影、人體義肢、虛擬公共雕塑、外化身體

每個教學模塊都通過“概述”歸納藝術創作理念;“學習目標”定義這個作業需要掌握的創意技巧和知識點;“引申”是一些和作業相關的趣味知識點,以及作業可以延拓的空間;“按語”是一篇短文,讓學生了解作業本身的價值、挑戰和帶來的成長機會。通過對過去和現在諸多藝術項目的講解,會讓學生發現,即使是相同的作業,過去的學生和現在的學生完成的效果也會大相徑庭。本書后面的“緣起”部分給出了項目緣起的信息,并介紹了項目的歷史(如果有可能的話),以及最早的創作者。

第二部分:課堂練習。每個練習包含短小的編程提示,訓練藝術家和設計師必須掌握的、特定方面的編程技巧。這些練習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術,學會控制各類視覺、聽覺、紋理的藝術編程要素,創作出相應的圖案和形式。這些練習可以作為課后作業,也可作為隨堂練習。雖然每個練習總是有著確定的范圍,但是這些練習并沒有標準答案,不論是從技術上還是感覺上都可以做出無窮多的方案。比如,有個關于迭代的練習,需要學生不斷變換棋盤格的方塊,結果也因此而層出不窮。這部分內容按照難度順序,依次完成條件語句、迭代、排版、視覺化等專業技能訓練。

在對作業和課堂練習部分進行總結時,我們汲取了如下先驅者的精神營養:Dushko Petrovich和Roger White的《閉上眼睛繪畫:藝術作業的藝術》(Draw It with Your Eyes Closed: The Art of the Art Assignment)(2012),Nina Paim、Emilia Bergmark、Corinne Gisel的《漫步靜思:設計教育的作業》(Taking a Line for a Walk: Assignments in Design Education)(2016),Jason Fulford和Gregory Halpern的《攝影師的腳本集:307個作業和創意》(The Photographer's Playbook: 307 Assignments and Ideas)(2014),Emiel Heijnen和Melissa Bremmer的《超棒的藝術作業:當代藝術教育中的創意訓練》(Wicked Arts Assignments:Practising Creativity in Contemporary Arts Education)。這些書籍都在各自關注的創意教育領域頗有見地,將項目、練習、特定領域的實踐路徑整合到一本書中。這些書籍同樣說明,沒有創意設計領域的萬能課程——教育者背景不同,所秉持的理念也大相徑庭。這些沖突的理念我們將在后文中詳細介紹。

第三部分:采訪。這部分主要記錄了和13位背景不同的著名教育家進行的談話。Dan Shiffman、Lauren McCarthy、Taeyoon Choi會講到,他們在教授表現藝術和嚴肅藝術時,學生極其討厭軟件開發,教學過程就是實踐上、哲學上和心靈上的挑戰。所有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通過教育彌補科學和人文之間的裂隙36。我們如何在技術教育中重新強調“內心”?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才能幫助藝術家掌握科學知識?如何讓背景和能力各不相同的學生都能獲益?這些問題是由計算機藝術和設計學科交叉的本質決定的,也強迫教育者必須能夠在數學和藝術之間來回穿梭。通過對這些教育家的訪談,我們給出了編程藝術領域的珠璣良言,也給出了藝術和科學相交融的跨學科教學建議。

讀讀好書,寫寫代碼

這本書第一眼看起來會顯得很奇怪:一本講編程教育的書,書里面卻沒有代碼。作為對此疑問的回答,我們提供開源代碼庫,書中的練習有多種編程語言的實現代碼。在網絡開源庫中,還有“初學者”代碼,以及體量更大、開放式的編程作業。我們不在書中提供代碼,主要基于兩點考慮。第一,如果給出代碼,一般會是“初學者”級別的代碼,而這種代碼會嚴重限制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視野變窄,使得最終的作業效果不佳。第二,我們需要考慮書籍的生命周期。由于本書不把作業限制于某種特定的編程語言和開發環境,那么開發平臺即便發生改變,這本書還是有用的。我們會根據技術領域的進步更新網絡代碼庫,支持全球的藝術家使用我們的例子、主題和工具,進而超越我們的成就,做出新的貢獻。

不論你是教師還是學生,不論你是在廚房、在中學還是在大學,不論你是學藝術的還是學科學技術的,不論你是單打獨斗還是共同學習,只要你在學習創意編程——我們都相信,這本書會極大地豐富你的閱歷。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你或你的學生能做出什么作品了。

參考文獻

1.Leah Buechley,“Expressive Electronics: Sketching, Sewing, and Sharing”(lecture, wats: ON? Festival,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April 2012), https://vimeo.com/62890915.

2.See, for example, Mark Guzdial,“Computing Educ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2010s: What I Got Wrong,”Computing Education Research Blog, January 13, 2020, https://computinged.wordpress.com/2020/01/13/computing-education-lessons-learned-from-the-2010s-what-i-got-wrong/.

3.Ben Fry and Casey Reas,“Processing 2.0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lecture, Eyeo Festival, Minneapolis, MN, June 2011), 0:45, https://vimeo.com/28117873.

4.Howard Gardner, Frames of Mind: The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1).

5.Mimi Onuoha,“On Art and Technology: The Power of Creating Our Own Worlds,”Knight Foundation, last modified March 2, 2018, https://knightfoundation.org/articles/authors/mimi-onuoha/.

6.“YesYesNo,”IdN Magazine 19, no. 5 October 2012):30-31.

7.Julie Perini,“Art as Intervention: A Guide to Today's Radical Art Practices,”in Uses of a Whirlwind: Movement, Movements,and Contemporary Radical Curr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ed. Team Colors Collective (Chico, CA: AK Press, 2010), 183, http://sites.psu.edu/comm292/wp-content/uploads/sites/5180/2014/10/Perini-Art_as_Intervention.pdf.

8.Claire Evans (@YACHT),“Thanks so much for having us! Full credit due to the brilliant@aparrish for saying‘art is the only ethical use of AI'during a panel we hosted in NYC a few months back. It's become our mantra<3,”Twitter, December 2, 2019, 5:01 PM.

9.Scott Snibbe,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o Golan Levin. See Golan Levin (@golan),“@snibbe used to say, it's“as useful as a song”. Case closed.”Twitter, September 4, 2018, 9:11 PM.

10.Perini, 183.

11.Heather Dewey-Hagborg,“Sci-Fi Crime Drama with a Strong Black Lead,”The New Inquiry, July 6, 2015, https://thenewinquiry.com/sci-fi-crime-drama-with-a-strong-black-lead/.

12.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4), 22.

13.Golan Levin,“New Media Artworks: Prequels to Everyday Life,”Flong (blog), July 19, 2009, http://www.flong.com/blog/2009/new-media-artworks-prequels-to-everyday-life/.

14.Stewart Brand,“Creating Creating,”WIRED, January 1, 1993, https://www.wired.com/1993/01/creating/.

15.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Mitchell Whitelaw, Metacreation: Art and ArtificialLife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4), 5. See Mitchell Whitelaw (@mtchl),“Written by my younger and more idealistic self-if I could revise it now I’d expand/disperse‘art’ to encompass a wider range of practices (including design). But thanks Sara [Hendren]!,”Twitter, April 29, 2020, 11:48 PM.

16.Michael Naimark,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o Golan Levin, 2014.

17.Elvia Wilk,“What Can WE Do? The International Artist in the Age of Resurgent Nationalism,”The Towner, September 11, 2016, http://www.thetowner.com/international-artists-nationalism/.

18.John Maeda, in“VOICES;John Maeda,”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1, 2003, https://www.nytimes.com/2003/11/11/science/voices-john-maeda.html.

19.Laura Kay Devendorf,“Strange and Unstable Fabrication”(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16), 81, https://digitalassets.lib.berkeley.edu/etd/ucb/text/Devendorf_berkeley_0028E_16717.pdf.

20.Orit Halpern,“A History of the MIT Media Lab Shows Why the Recent Epstein Scandal Is No Surprise,”Art and America, November 21, 2019, https://www.artnews.com/art-in-america/features/mit-media-lab-jeffrey-epstein-joi-ito-nicholas-negroponte-1202668520/.

21.Danielle Allen,“The Future of Democracy,”HUMANITIES 37, no. 2 (Spring 2016), https://www.neh.gov/humanities/2016/spring/feature/the-future-the-humanities-democracy.

22.Tega Brain,“The Environment Is Not a System,”A Peer-Reviewed Journal About 7, no. 1 (2018):152-165.

23.In Momentum, MIT Media Laboratory, 2003, http://momentum.media.mit.edu/dedication.html.

24.From Mitchel Resnick,“Computational Fluency,”Medium, September 16, 2018, https://medium.com/@mres/computational-fluency-776143c8d725. (Adapted from his book Lifelong Kindergarten.) See also Yasmin Kafai and Mitchel Resnick, Constructionism in Practice: Designing,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25.Paolo Pedercini,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o Golan Levin, June 16, 2020.

26.Idit Harel and Seymour Papert,“Situating Constructionism,”in Constructionism(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1991), http://web.media.mit.edu/~calla/web_comunidad/Reading-En/situating_constructionism.pdf.

27.Pedercini, June 16, 2020.

28.Ruha Benjamin, ed., CaptivatingTechnology: Race, Carceral Technoscience, and Liberatory Imagination in EverydayLife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9), 12.

29.Heather Dewey-Hagborg,“Hacking Biopolitics”(lecture, The Influencers 2016: Unconventional Art, Guerrilla Communication, Radical Entertainment, CCCB, Barcelona, October 2016), 48:20, https://vimeo.com/192627655.

30.See the Refresh campaign and project that has addressed gender bias in the Prix Ars Electronica awards:https://refreshart.tech/.

31.Catherine D'Ignazio and Lauren F. Klein call this the“privilege hazard”in their book Data Feminis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20), 57.

32.Kamal Sinclair,“Democratize Design,”Making a New Reality, May 18, 2018, https://makinganewreality.org/democratize-design-86d2385865bd.

33.“The Technologists in the Studio: Nettrice Gaskins Highlight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ommunities, Cultures, Arts, and STEM,”Wogrammer, April 24, 2019, https://wogrammer.org/stories/nettrice.

34.James W. Malazita and Korryn Resetar,“Infrastructures of Abstraction: How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Produces Anti-Political Subjects,”Digital Creativity 30, no. 4 (December 2019):300-312, https://doi.org/10.1080/14626268.2019.1682616. Malazita and Resetar discuss how the ubiquitous use of plagiarism tools in computer science infrastructurally discourages collaboration, discuss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This can be observed firsthand in David Kosbie's Automated Plagiarism Detection Tool tutorial, developed for CMU introductory programming course 15-1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U0dTPaueU.

35.bell hooks, Teaching to Transgress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7-8.

36.As identified by C. P. Snow in TheTwo Cultures (Rede Lectur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鹿县| 大港区| 临城县| 石屏县| 洪洞县| 全南县| 聂荣县| 丹凤县| 盐源县| 双柏县| 明水县| 手游| 吉木乃县| 凉城县| 家居| 闻喜县| 溧阳市| 稷山县| 凤凰县| 甘泉县| 鄂州市| 南投县| 叙永县| 安平县| 广安市| 万源市| 司法| 舟山市| 淳化县| 乌兰浩特市| 明星| 合川市| 甘南县| 灵川县| 杭锦后旗| 嵊泗县| 菏泽市| 宜州市| 江北区| 西乡县|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