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雜:誕生于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
- (美)M.米切爾·沃爾德羅普
- 895字
- 2024-03-19 18:38:57
推薦序五 理解“復雜”,開啟生命世界觀
這是一本在我推薦書單里的書。20年前閱讀此書,重塑了我的世界觀,同時也開啟了我和集智俱樂部的緣分。我很喜歡這個以復雜科學為中心的科學社區,他們來翻譯這本書再合適不過了。如今能有機會為此書的再版寫序,備感榮幸。
我母親、舅舅以及外公均為物理老師,我自小也有很好的數理成績,并建立了以物理學為基礎的世界觀。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把物理問題變成了數學問題。我們用簡單的公式,能夠解釋和預測世界上大多數的自然現象。而數學中的“三體問題”和天氣預報中的“蝴蝶效應”,即便顯露了復雜現象背后的不可計算性,也并沒有動搖過我對世界的數理認知。
直到研究生時參與了基因測序的拼接算法研究,看到DNA、細胞、生命展示出了超越復雜性的更深層次的有序性,我的固有思維被擊穿了。物理世界如此精確可計算,但終究走向“熵增”;生命世界復雜不可計算,竟然能夠通向“熵減”。當傳統理論不能解釋現象的時候,我們不能說現象不對,只能承認理論有問題。
生命是什么?為什么生命能夠超越復雜性?有幸偶遇《復雜》一書為我解惑。這群當時站在各個學科前沿的研究者,共同探討著生命世界的復雜性,并且不單純是生命本身,還有更為普遍的“混沌”與“秩序”。書中對于生命解讀的思想深度,超越了我過往的數理思維。
由此我在“物理世界”之外有了認知世界的另一個新維度,那就是“生命世界”:它可以自我復制,并保持性狀相對穩定。從這個角度,不僅DNA、細胞是生命,公司、民族、宗教、思想,也都是類生命現象。這樣的一個“世界觀”,讓我看到了復雜事物背后的規律。多年之后,《復雜》思想的泛化,幫助我解決了“自我、本我、超我”的底層原理,“欲望與道德”和個體的關系。它還啟發我后來在題為“向生命學習做公司”的演講中所提出的,公司真實存在著活力、臃腫、衰老等原本生命獨有的現象。公司只有向生命學習,才能基業長青:適度競爭、避免肥胖、保持開放性。
生命的原本意義就是“活著”。理解復雜,就像是通過傅立葉變換一樣,把一個復雜的世界變得無比清晰,看到更多活著的事物,讓自己的生命和這個世界,都變得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