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雜:誕生于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
- (美)M.米切爾·沃爾德羅普
- 2026字
- 2024-03-19 18:38:57
推薦序六 重讀《復雜》,覺悟“生命”
一晃我與《復雜》這本書已結緣20年。它在美國最早出版的時間是1992年,中文版于1997年4月在大陸面世,不久后我就買了一本,當時純粹出于好奇,看得懵懵懂懂。第一次深度閱讀這本書是在2010年的春節,看完久久不能平靜,還寫了很長的讀書筆記。我是書中好幾位人物的粉絲,還與約翰·霍蘭在北京見過面。很高興這次集智俱樂部的小伙伴們能重新翻譯這本經典。與1997年的譯本比較,這是一次完整的重譯,對書中很多術語和專有名詞都做了更新,例如:1997年版中“emergence”被翻譯為“突現”,新版更新為“涌現”;“桑塔菲”被修正為“圣塔菲”。14年仿佛一剎那,如今重讀新譯,依舊讓人激動和共鳴。
那是一個從二戰后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橫跨40年的故事,從有諾貝爾獎背景的大科學家到年輕的博士后,涵蓋物理學、生物學、計算機、經濟學等多個交叉科學領域的一群學者,一起探索一個讓他們魂牽夢縈的對象或現象:“由眾多‘主體’構成的系統。這些主體可能是分子、神經元、物種、消費者,甚至是公司……通過相互適應和相互競爭不斷組織和重組成更大的結構……在每個層面都會形成新的涌現結構……”
是的,自然界(包括我們人自身),都是這樣自組織起來的生命系統(包括我們的大腦和免疫系統)或生態系統,同樣還包括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用《失控》一書的作者凱文·凱利的話說,這些都是“天生”(born)的系統,不是“人造”(made)的系統。這里有些共同的命題:
? 秩序如何從無序中產生?自組織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 從一個受精卵開始,分裂產生百萬億的細胞組合出一個穩定的、自我維持的完美人體,最后產生思維和智慧,中間發生了什么?
? 以上過程中的混沌(混沌的邊緣)、臨界與相變、涌現、冪律與分形、非線性動力學等更底層的邏輯或理論是什么?
? 自組織系統如何通過學習,獲得預測、適應和進化的能力,能在與外界的開放互動中不斷排列重組其構成單元,那進化的背后又是什么?
? 當我們說“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時,指的是什么?
……
串起這些靈魂拷問的一根“金腰帶”,就是全書圍繞的主題:“復雜系統”背后的原理。我一直認為這個領域會有很多諾貝爾獎級的底層原理突破,也深深感受到,東方哲學在“系統觀”的高度,讓我們天生有進行這個領域思考的優勢。書中的主角之一——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是太極拳的愛好者,他說道:“你要把這個問題當成一個系統來分析,就像一位道教徒坐在紙船上觀察復雜多變的河流一樣……復雜性理論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本質上不存在二元性……我所表述的觀點在東方哲學看來一點也不新鮮。”是的,書中很多人物都是我國的先哲老子的粉絲。被翻譯成100多種語言并發行全世界的《道德經》中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在描述一個自組織復雜系統從無中生有到生長和生生不息的三個階段。這里的“陰陽閉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轉化與統一,與佛學中的因果輪回是對應的,似乎都在闡述復雜性理論的一個軸心——“反饋”與“自指”的核心命題。
書中不斷描述一個個有趣的靈魂如何因為這些共同的話題和興趣而相互吸引,在共處中相互討論,組建了一個同樣有趣、沒有圍墻的圣塔菲研究所,如今它已成為世界復雜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機構。
書中完美重現了圣塔菲研究所的整個創立過程,中間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一些設立原則,例如:“不要設立單獨的部門”(即不設立科系);邀請合適的人——有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同時又愿意接納新思想的人;給每位研究員配備最先進的計算機,等等。當然也討論了科學委員會與管理層的分開,以及如何募資。這對于本書的譯者團隊集智俱樂部來說是極有參考意義的,因為集智俱樂部的一個目標,就是成為中國的圣塔菲!復雜科學將是未來50年里科學領域的下一個重大任務,我相信,在集智的年輕科學家中間,能產生這個領域“卡諾式突破”的貢獻者!
《復雜》是我一生中對我最有影響力的三本書之一,另外兩本是《混沌》和《失控》,這三本書之間有著微妙的千絲萬縷的關系。可以看到,《復雜》一書中的各主角也受到很多書的影響,例如薛定諤的《生命是什么》、賈德森的《創世紀的第八天》等;這些主角后來也出了很多著作,如阿瑟的《技術的本質》、考夫曼的《宇宙為家》等。有趣的是,《復雜》與《混沌》都介紹了密歇根大學的BACH小組,后來該小組的一個新成員梅拉妮·米歇爾也寫了一本《復雜》。那本書仿佛是這本書的后代,完成了本書的遺傳,又有了些進化的自復制!
我如今在從事醫療健康行業。一方面,我們就在探索,人這個生命系統的本質是什么,人為什么會生病,怎么定義“健康”;另一方面,我們也在探索,對于一個“醫療健康組織”本身,如何用“活系統”或“生命”的視角來看待組織,如何應用好復雜管理學,讓組織在“混沌的邊緣”獲得創新動力,在這些問題上,我都從《復雜》一書中獲得了很多靈感。
歲月短暫,能與一些有趣的靈魂一起,思考一些類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的話題,何其樂哉!何其快哉!
一起閱讀《復雜》,一起覺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