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孝經》的文本與義理
——基于傳世、出土文獻的參證
20世紀以來,出土文獻的發現對于儒學研究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互證或相互發明,似乎并未延及《孝經》,這其中或多或少受到了疑古思想的影響。若認真比對《孝經》與郭店簡、上博簡等出土文獻,并結合《論語》《禮記》《大戴禮記》《孟子》等相關文獻,我們可以對《孝經》文本的構成及其內在思想有更深入的認識。大致來說,孔子歿后,在儒學內部出現了一股孝論的思潮或者思想運動,儒家士人面對禮崩樂壞、宗法制漸趨無力的形勢,努力重新建立家與國乃至天下的聯系、父子一倫與君臣一倫的聯系,溝通內外,建立內外一本的儒學思想體系,就成為重要的思想任務。這一思潮深化和發展了孔子所創立的仁學思想,以《曾子》十篇中的相關篇章最具代表性,而《孝經》則是這一思潮發展的總結式作品,其中提出的“以孝治天下”可以視為這一思潮發展至高峰的代表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