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春秋》與《孝經》相表里
——漢代的《孝經》學
“《春秋》與《孝經》相表里”是西漢以來儒者普遍所持的觀念,這一觀念的產生與公羊學大師董仲舒緊密相關,代表了今文經學對孔子制法以待后世的理解,緯書、何休、鄭玄均信守之。董仲舒思想主天人感應,他通過對《孝經》“事父孝,故事天明”的解釋,為漢之代秦的正當性做了論證,同時也對堯舜公天下與后世家天下之間的一貫性做了疏通;另外,董仲舒對《孝經》的重視與西漢標榜以孝治天下有關,不論是他提出的“肅慎三本”說,還是以五行理論對忠孝所作的形上化論證,都有著深刻的西漢政治烙印,尤其是他對“忠”的強調往往成為后人批判《孝經》的一大標靶。鄭玄早年所作《孝經鄭注》受今文經學影響,其中“五行之綱紀”的說法即顯系受董仲舒影響,但鄭玄《孝經》學之深刻性在于,他通過對孔子作《孝經》的理解,闡發出以《孝經》為六經之總會的思想,突出了《孝經》在群經中的基礎地位;與董仲舒類似,鄭玄借助《禮運》,強調公天下的大同政治與小康政治之間的相通,認為實現大同或致太平必然要通過儒家所主張的孝禮之治。《孝經鄭注》在鄭玄身后流播廣遠,明清儒者闡發《孝經》之微言即屢屢依鄭學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