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兒童繪畫,一門被低估的藝術


繪畫:游戲、夢想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


在當今時代,如果你對兒童繪畫還一無所知,那就太不應該了。兒童繪畫是展現(xiàn)兒童個性的極佳方式,它不僅是游戲,還反映了兒童的夢想,更是游戲、夢想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

說它是游戲,是因為繪畫往往沒有約束性,能讓作畫的人從中得到放松。但你很快會發(fā)現(xiàn),很多真相就在這一筆一畫中不言自明!說它是夢想,是因為紙上呈現(xiàn)了兒童潛意識里或意識里的愿望。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將參考一些案例去嘗試解讀、走近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說它是現(xiàn)實,是因為兒童繪畫的動機源于其當下所關注的事物。對兒童來說,畫作是他們所珍視的物品,要送給自己喜歡的人。

歷史上,第一個關于兒童繪畫的研究可追溯到1913年。在這一年,法國哲學家、兒童繪畫研究的先驅(qū)喬治-亨利·呂凱(Georges-Henri Luquet)發(fā)表了研究其女兒西蒙娜(Simone)所創(chuàng)作的1700幅畫的博士論文。從那以后,人們對兒童繪畫的興趣便與日俱增。如今,很多領域都會用到兒童繪畫,兒童繪畫的諸多應用如下。

作為智力水平測驗:通過兒童的繪畫評估其智力水平(智商)。

作為溝通方式:繪畫彌補了兒童可能存在的語言缺陷,以圖畫的形式傳達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受。

作為分析兒童情感的方法。

作為兒童認識身體和空間位置的方法。

繪畫質(zhì)量是美學上的抽象概念,不僅代表了兒童的智力水平,也反映了他們的情感平衡。情感平衡往往決定了兒童在家庭或?qū)W校的適應能力。但一幅畫本身不可能說明所有問題。面對一幅作者不明的畫,我們不能草率地給它下定論,而應交由專家來解釋,因為這類工作需要的不僅是直覺和敏感性,還有專業(yè)知識。僅憑一次測驗不足以下結(jié)論,還應將兒童的繪畫作品與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結(jié)合起來。雖然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兒童,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一把破解兒童畫內(nèi)涵的“萬能鑰匙”。我們希望家長能了解詳細的信息,這樣才能知道孩子的問題是否需要專家的幫助。

我們不妨探究一下史前洞穴巖畫的來源,它們究竟是兒童畫還是成人畫?它們可以證明當時存在繪畫工作坊、藝術展,抑或某種神秘儀式嗎?在這些問題上,一直迷霧重重。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他的《涂鴉藝術》(Artful Scribbles)一書中描述了意大利畫家喬萬尼·弗朗切斯科·卡洛托(Giovanni Francesco Caroto)[1]的一幅畫,畫中的孩子右手舉著一張兒童涂鴉,上面還畫著一個小人兒。我們不禁猜測這個孩子有多大,此外,孩子手上拿的一定是兒童涂鴉嗎?有沒有可能是一張素描或一幅漫畫?

公元17世紀,路易十三(Louis XIII)[2]的第一位醫(yī)生讓·埃羅德(Jean Héroard)[3]曾在27年間撰寫了著名的《王子健康日記》(Journal de L'hygiène du Prince),并一直保留著。埃羅德醫(yī)生的文稿讓人為之驚嘆,他日復一日地記錄著小王子——亨利四世(Henri IV)[4]之子,未來王位繼承人——的成長歷程,甚至細致地標注了幼年王儲對每幅畫的評論。其中,1607年10月30日,時年6歲零1個月的路易十三畫了一個巨頭人,邊上有一行字:“我去畫身體了。”[5]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物的乳頭和性器官(見圖a-1)。

圖a-1 時年6歲零1個月的路易十三畫的巨頭人

1928年,瑞士教育家阿道夫·費里埃爾(Adolphe Ferrière)這樣寫道:“我們的父輩發(fā)現(xiàn)了阿爾卑斯山,而我們這一輩發(fā)現(xiàn)了兒童畫。”多年來,這個美好的愿景得到了證實和豐富,這要歸功于一批杰出的精神病學家、神經(jīng)科醫(yī)生、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他們每天用新的知識滋養(yǎng)著兒童畫中的學問。

在幼兒園階段,教師教授孩子繪畫技法。而到了小學階段,繪畫便淪為一門十分次要的學科,以至于美術教師幾乎不存在,甚至有消失的趨勢。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本應該由教師為孩子開啟繪畫的大門,但由于教師不是繪畫專業(yè)人士,所以兒童繪畫啟蒙教育常常是應付式的,只能屈居語文和數(shù)學這類所謂的“尊貴”學科之下,降為次要學科。

1996年12月,一項有關法國藝術教育的調(diào)查顯示,52%的受訪者認為藝術教育不足,56%的人相信藝術學科的啟蒙和實踐可以彌補學業(yè)上的失敗,72%的人認為藝術學科應該與數(shù)學和語文一樣受到重視!

然而,荒謬的是,在街頭巷尾、電視節(jié)目中、電影中,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頻繁地被廣告所吸引,越來越多的圖像涌入了我們的生活。有時我會想,學校已經(jīng)不遺余力地給畫家潑冷水了,他們究竟是怎么生存下來的呢?


孩子是如何繪畫的


孩子們在課堂上很少有機會繪畫,畫的內(nèi)容也是千篇一律,他們總是重復著相同的主題,如小士兵、船、房子等,再涂上相同的顏色。這樣的繪畫主要是為了“寫實”,因為正如后文提到的那樣,只要一個孩子不是有精神疾病或情感障礙,他在課上的繪畫都不可能有什么新穎之處。為了拿到一個好分數(shù),他們往往不能盡情釋放自己的所思所感,只能照著事物現(xiàn)實中的樣子依樣畫葫蘆。描繪的場景也毫無創(chuàng)意,無非是圣誕樹、母親節(jié)花束這些,所有人都畫同樣的主題,甚至孤兒也不例外!這為孩子抒發(fā)情感又增加了一道枷鎖。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有些孩子難以適應學校生活,這是否與他們在繪畫上自由表達的受阻有關?

孩子是創(chuàng)造者,但學校往往扼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公正地說,我們希望繪畫的自由主題(也就是創(chuàng)意主題)至少在數(shù)量上與限定主題相持平。這兩者其實都不可或缺,限定主題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維和觀察力,而自由主題可以提升孩子的情感張力和平衡感。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6]曾經(jīng)這樣寫道:“孩子既是藝術家,又不是藝術家,因為孩子受天賦支配,而非支配天賦。”


孩子的行為即語言


父母會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調(diào)皮搗蛋、愛尿床、上課開小差,或者只是有些任性前來咨詢心理專家或醫(yī)生。然而,家長大多時候說的都是孩子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有些虐待孩子的家長可能還會隱瞞事實,編造一些理由來解釋孩子的行為。

大人關注孩子的行為舉止固然很重要,但是對心理專家或醫(yī)生來說,找出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人際關系中的真實感受或許更有意義。繪畫可以讓孩子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及對自身和周圍人的認知。

雖然語言是最普遍的交流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最簡單的方式。我們不妨嘗試用清晰的語言講述自己的家庭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用語言表達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是多么困難,因為語言會背離或歪曲人的思想和處境。

那么,設身處地想象一下孩子的情況。對他們來說,語言是一種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習得的社會事實。孩子運用的詞句體現(xiàn)了他們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環(huán)境造就的語言水平也大相徑庭。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詞匯匱乏,與人的交流可能僅限于家庭成員間的對話;而生活優(yōu)渥、教育背景良好的孩子的語言或許更容易被人理解。然而,即使孩子掌握了合適的詞匯,他們也比成人更容易背離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們的詞匯習得時間較短,并且不夠完整。

因此,繪畫成了孩子最青睞的表達方式之一,畢竟他們只需要掌握拿筆的技巧。即使將來他們要學習寫字,繪畫也不會因此失去吸引力。心理學教授多米尼克·安杰哈特(Dominique Engelhart)說:“孩子在繪畫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限可能,而在寫作中意識到自己的無能為力。他們還需要很多年才能享受到書寫及通過書寫與他人交流的樂趣。這就是為什么在學習閱讀和寫作的年齡階段,繪畫并沒有被孩子拋棄,反而一直是他們鐘愛的活動。”


無言的繪畫


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并探究他們的個性,心理專家常常借助一些手段,如游戲、木偶、繪畫等。其中,繪畫是一種最常用的溝通語言,因為孩子可以用圖敘事,而不一定是用言語。兒童繪畫的形式多種多樣,曲折或不流暢的線條、省略的筆畫、淺淡或花哨的顏色、協(xié)調(diào)或突兀的風格等,這些不同的特征便是繪畫的語言。然而,對孩子來說,繪畫往往只是他們想要講述的故事的起點,不管是真實的故事還是虛構的故事。

這種研究方法雖然被廣泛使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分析兒童繪畫的成人往往以成熟的男性或女性的身份來進行分析;其次,這些成人也有自身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分析結(jié)果。因此,在分析兒童繪畫時,人們需要盡可能忘記自己的成人身份,避免將自身經(jīng)驗投射其中,進而減少對分析結(jié)果產(chǎn)生的干擾。這就是為什么這種分析需要專家運用各方面的能力。


[1]喬萬尼·弗朗切斯科·卡洛托(1480—1555):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文中提到的作品《拿著畫的孩子的肖像》(Portrait of a Child with a Drawing)創(chuàng)作于1520年。——譯者注

[2]路易十三(1601—1643):法蘭西波旁王朝第二任國王,1610—1643年在位。——譯者注

[3]讓·埃羅德(1551—1628):路易十三的御醫(yī),得益于他在《王子健康日記》中對路易十三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細節(jié)事無巨細的記錄,后世對路易十三的形象和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譯者注

[4]亨利四世(1553—1610):法蘭西波旁王朝第一任國王,1610年,他在巴黎被狂熱的天主教徒刺殺,其子路易十三即位。——譯者注

[5]畫上法語原文為“Je m'en va faire le cor”,其中有一些語法和單詞拼寫錯誤,正確表達應是“Je m'en vais faire le corps”。——譯者注

[6]安德烈·馬爾羅(1901—1976):法國20世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小說家和藝術理論家,法國文化部前部長,1933年龔古爾文學獎獲得者。——譯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银川市| 土默特左旗| 若尔盖县| 公主岭市| 嘉定区| 开原市| 兰西县| 临沂市| 玛多县| 延庆县| 江华| 阿克陶县| 新平| 察隅县| 桑日县| 绥江县| 工布江达县| 汶上县| 沙坪坝区| 榆中县| 贵港市| 榆树市| 尼勒克县| 清新县| 哈尔滨市| 莎车县| 莱芜市| 东辽县| 临潭县| 孙吴县| 玉溪市| 玉田县| 敖汉旗| 仙居县| 聊城市| 扶绥县| 凉城县| 景德镇市| 湄潭县| 九龙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