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散文》:能飲一杯無
- 文學大家說·郎酒端午制曲
- 本書編委會主編
- 2472字
- 2024-03-12 17:58:14
侯志明
酒好像和中國絕大多數的人永遠分不開,從古至今。即使有不喝酒的,要請人吃飯,也要備酒。因為中國人有句老話:無酒不成席。沒有酒那還叫請客嗎?而且幾乎所有的在人們看來重要的場合、重要的日子都要有酒作陪用酒助興。比如婚慶嫁娶、滿月生日、蓋房建屋、喬遷新居、高考及第、升官發財、榮歸故里、他鄉遇舊等等。對于普通人來說,人生也不過這些高興事吧,都少不了酒。高興要喝一杯,好理解。愁苦時要喝、寂寞時要喝、失戀了要喝、失落了也要喝,說是可借酒消愁,不知道消得了消不了,但仿佛畫了個句號,失意失落失戀到此為止,不再沉浸其中,而要回歸平靜。也許是這樣一來吧,酒就成了一種文化——酒文化。
酒文化很深奧,不同的民族也各不相同。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吧,漢族有一杯神圣的酒叫“交杯酒”,凡是結婚成家的人都要喝這杯酒,表達吉祥牢靠不分離。蒙古族喜歡“把酒巡歌”,無酒無歌不成席不過癮不醉不歸。景頗族用一個藤篾精心編織的籃子裝一竹筒白酒一竹筒米酒敬客人,叫“禮籃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喝酒人掛在嘴上的一句最普通的豪言壯語,包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
有人說文人愛喝酒,尤其是詩人們,但我想我雖然被朋友們抬舉為文人,愛喝酒卻不是這個原因,更多的恐怕是受父親的影響。我具體什么時候第一次接觸酒記不清了,肯定是上小學前。因為父親愛喝酒。我曾在很多文章里記述過父親喝酒的故事,但還有一次我沒寫過。有一年冬天的夜晚,父親發現一只母羊要臨產,又遲遲產不下來,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就拿來半瓶酒,半碗咸菜,坐在炕沿邊,盤起雙腿自斟自飲起來。我睡了一覺醒來,從被窩里探出頭,父親發現了,便用筷子蘸了一點酒,喂到我的嘴里。那大概是我第一次知道酒的味道,那時我還沒上小學。正兒八經地坐下來喝,是在十八歲考上大學后。
我參加工作以后,每年回家總要給父親帶一點酒。父親知道我帶回家的酒比他平時喝的要貴,心里喜歡,嘴上卻說不好喝。其實,那是他知道我基礎差底子薄怕我花錢。可是有一次,他主動和我說,有一種深紅和深藍的瓶子裝的酒好。我琢磨了很長時間,回去時,帶了一瓶紅花郎一瓶青花郎。問他是不是這個,他居然高興得連連點頭。
我始終覺得,與其說我對酒感興趣,不如說我對喝酒的氛圍感興趣。我是一個喜歡喝酒場面的人,這是我對自己認真拷問后得出的結論。是的,喜歡喝酒的場面,不是喜歡酒。因為要營造維持這樣一個場面就必須喝酒,于是才喝起了酒。我獨自一個人時從來不喝酒,這就是明證。
酒可以營造出一個不同于日常現實生活的時空。空間一變,人的心理也就會變,也許本來矜持的不愛說話的人,也就有了說話的欲望,有了表達的欲望,有了還原自己本來面目的膽識,有了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勇氣。有點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酒壯慫人膽”,這話有點粗,雅一點應該是“酒(久)有凌云志”。從這個意義上說,酒就不是一種物質液體,而是一種精神液體。所以愛喝酒的都會說,喝酒是喝感情,真情全在酒里。
我相信很多人喝酒是為了一種精神愉悅,而絕不是物質快感。因為很多人,除了和朋友親戚在一起,自己在家從來不喝酒。我老家就有一句老話:一個人不喝酒,兩個人不賭博。我還見過一種人,自己從來不喝酒,甚至滴酒不沾,但總愛請朋友喝酒,我問他為什么,他就直言相告,喜歡那種場面、那種氣氛和那種熱鬧。這算怪人一個或者另類。
從古至今大概如此,只是有的人喝酒留下了痕跡,有的人沒留下痕跡。留下痕跡的多是文人,因為他們愛把自己做的事記下來,愛把他們喝酒時的所思所想記下來。而非文人沒有這個習慣,所以給后人造成一種錯覺,覺得文人愛喝酒,文人總在喝酒。其實愛喝酒的非文人比文人多得多。還有就是,文人留下的這些與酒有關的詩文表達的是一種普遍的情懷,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也總被后人傳誦。比如,“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你能說這僅僅是羅隱失意的低吟嗎?我看不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曹操壯志未酬的嘆息,也是很多人的嘆息。而李白的《將進酒》更是婦孺皆知,常常被人借來表達表面豪爽豪放而心底無法無奈的情緒。還有很多人愛在酒桌上引用“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這是杜甫的詩,據說杜甫不怎么愛喝酒,但喝了酒就留下了這樣的千古名句,就得歸結為酒的幫助了。杜甫不像李白愛喝酒,但他比誰都清楚詩和酒的關系,他認為李白能寫出那么多詩,就是酒的作用,“李白斗酒詩百篇”。把杜甫的話換一種方式說,那就是:李白不喝那么多酒肯定寫不出那么多詩。杜甫還有一首詩害我不淺:“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原來不知道盤飧市離單位不遠,知道后就經常光顧,去體味杜老夫子當年因遠而留下的遺憾。“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這一定是朱敦儒酒后寫的。朱敦儒那可是大家,一生儒雅,不喝酒不會說這樣的粗話:去他媽的,除了詩和酒,王侯算什么?
偉人毛澤東的詩詞里也寫過酒,“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不獨人間,神間有了貴客也要上酒。還有一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舉杯祭奠長江,你可知我心之潮汐啊,勝似你一浪高過一浪的波濤。表達了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與激情。
在中國,酒是誰發明的很難做出精確的回答了,但有兩種說法為大多數人接受。一是說夏朝人儀狄,一是說周朝人杜康。
酒自從發明那天起,就有人喜歡,有人擔憂。據說儀狄發明酒后,首先送給大禹品嘗,大禹覺得挺好喝,卻立即意識到這不是個好東西,就疏遠了儀狄。由于好喝,后來成風,當局者不得不發布限酒令。最早的限酒令出現在周朝,叫《酒誥》,《尚書》里有記載。以后不少朝代都有過禁酒限酒的法令。因喝酒而失事誤國的事古今中外都有,教訓深刻。典型的是印第安人,據說就是因沉醉于酒而失去了家園。張飛喝酒也失過城池,例子不少。因此,有禁有止有限有度應是酒文化的應有之意。俗話說酒不醉人人自醉,已經說透了。醉酒是人的事不是酒的事。
白居易《問劉十九》實在寫得太好了太美了。“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每讀之,令人浮想聯翩,仿佛置身其中,深深陶醉——酒未至,人已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