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基本行為原理和程序

第3章 反射行為的應答性(經典、巴甫洛夫)條件作用

那個詞讓我特別不舒服!

讓人“不愉快”的單詞 [1]

蘇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系的大一新生。她作為被試參與了一個心理學實驗,實驗的任務是:列表中有一些單詞,蘇每次會從耳機中聽到一個單詞,她需要一個接一個地記住每次出現的單詞。實驗開始前,主試會在蘇的腳踝上連接導線,給她戴上耳機,然后請蘇選擇一個她覺得舒適的坐姿進行實驗。蘇邊聽邊讀:“椅子”“這些”“收音機”“大”。當聽到“大”這個詞的時候,蘇被腳踝處輕微的電擊以及耳機里嚓嚓的噪聲嚇了一跳。隨后,蘇繼續記憶聽到的單詞。所有的單詞都以不同的順序出現了好幾次,每當出現“大”這個詞的時候,都會伴有輕微的電擊以及嚓嚓的聲音。在實驗中,電擊和噪聲讓蘇感覺很焦慮,主試以皮膚電反應(galvanic skin response, GSR)為指標測量蘇的生理變化。由于汗腺反應會導致皮膚導電性增加,GSR能夠通過測量汗腺的皮膚導電率變化,來反映人的焦慮程度。由于在實驗過程中“大”這個詞總是會和輕度電刺激以及噪聲配對,所以只要聽到“大”這個單詞就會讓蘇感覺到焦慮。后來,當蘇對名單上的單詞進行喜愛程度排序的時候,相較其他詞而言,“大”更讓蘇感到不愉快。

注:在蘇完成實驗后,實驗主試詳細地向她解釋了實驗的目的和原理。蘇發現,當多次說“大”這個詞卻沒有伴隨電擊和噪聲后,她對這個詞產生的不愉快感消失了。

行為原理和程序

行為原理和程序的實質是一種通過操縱刺激以影響行為的方法。我們已經在第1章討論過,原理是指能產生一致效果的程序,它是簡化到不能再分解的程序。而行為程序是行為原理的組合。

本章我們將描述應答性條件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程序,由于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對應答性條件作用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應答性條件作用也稱為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又因為它是第一種被發現的條件反射,因此也被稱為經典條件反射。經典條件反射、應答性條件作用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這三個術語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應答性條件作用的原理

就像蘇對輕微的電擊以及噪聲產生焦慮反應一樣,我們的一些行為似乎是反射性的,因此被稱為應答性行為,它由先前刺激引起且不會受到行為后果影響。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應答性行為,例如,我們聞到飯香會流口水、看恐怖電影會感到害怕、在被別人告知衣服的扣子開了時會臉紅、在觀看限制級電影時會產生性喚起。應答性行為受到應答性條件作用的影響,后者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形成的。非條件反射是一種刺激-反應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一個刺激會自動產生一種不需要先前學習的反應。也就是說,非條件反射是“固有的”或天生的。不需要先前學習或條件作用就可以引起反應的刺激,稱為非條件刺激(US),由它引起的反應,稱為非條件反應(UR)。一個非條件反射由一個US與一個UR聯結組成。在本章提到的蘇的案例中,輕微的電擊以及噪聲就是US,蘇焦慮的感覺以及皮膚電反應都是UR。表3-1中列舉了一些非條件反射。

表3-1 非條件反射的事例

并不是所有刺激都可以引起表3-1所列舉的反應,不能引起這些反應的刺激可以被稱為中性刺激(NS)。例如,一種特定的刺激(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不能引起某人的特定反應(分泌唾液),那么,該刺激(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被認為是NS。應答性條件作用(respondent conditioning)的原理表明,在一個NS(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之后立即跟隨著出現可以引起UR(分泌唾液)的US(食物),那么NS(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也將可以引起條件反應(CR,分泌唾液)。當然,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需要與食物進行多次配對,才可能引起分泌唾液的反應。關于應答性條件作用的說明,見圖3-1。

圖3-1 應答性條件作用的模型

條件反射是一種刺激-反應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一個刺激引起反應是因為先前建立的應答性條件作用。例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這一刺激引起了分泌唾液的反應,這種刺激-反應的關系就稱為條件反射。條件反射中的刺激被稱為條件刺激CS,例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這種刺激和其他刺激相結合后引起了某種反應,因而被定義為條件刺激;條件反射中的反應被稱為條件反應CR,例如聽到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分泌唾液),這種反應是條件刺激引起的反應,因而被定義為條件反應。在蘇的案例中,“大”這個詞成為蘇產生焦慮反應的條件刺激,而GRS記錄的生理變化就是條件反應。你可以用應答性條件作用來解釋自己對特定單詞(例如“癌癥”)產生反應的原因。你也可以借助應答性條件作用來解釋自己對一個字母(例如考試中出現的字母F)的反應。從蘇對“大”這個詞產生不愉快的感覺中可以看出,這種機制深刻影響著個人層面對詞義的理解(Staats, 1996;Tyron & Cicero, 1989)。關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機制的研究綜述,請見Lattal(2013)。

影響應答性條件作用的因素

應答性條件作用的形成取決于多種因素。

第一,CS與US配對的次數越多,則CS引發CR的能力越強,直到條件反射的強度已達到最大值。相較于被吠叫的狗嚇到一次后產生的恐懼而言,多次被吠叫的狗驚嚇而產生的恐懼會更強烈。

第二,CS與US之間的時間間隔情況:CS比US早出現半秒鐘的情況比間隔時間更長的情況或CS在US發生之后才出現的情況產生的條件作用更強。第三種情況被稱為反向條件作用,要形成這種條件反射是非常困難的。當一個孩子看到狗的時候,狗馬上就大聲吠叫,那么看到狗就可能成為這個孩子產生CR(恐懼反應)的CS。然而,如果一個孩子在聽到狗的吠叫聲幾秒之后,才看到一只狗從拐角處小跑過來,這種情況下,這個孩子因聽到狗的吠叫聲而產生的恐懼多半不會與看到狗形成條件作用。

第三,如果CS與US總是配對而非偶爾配對,那么CS引起CR的能力更強。例如,如果一對夫婦在發生性行為前總是會在臥室點燃一根蠟燭,在其他時間則不會點蠟燭,那么,燭光很可能成為他們性喚起的CS。而如果這對夫婦每天晚上都在臥室點燃蠟燭,但是每周只有一個或者兩個晚上發生性行為,那么燭光只能成為性喚起比較弱的CS。

第四,當有幾個中性刺激發生在US之前時,與US配對最穩固的NS最有可能成為CS。一個孩子在雷雨天,先看到黑壓壓的烏云與閃電后,又聽到了巨大雷聲,雷聲讓孩子產生了恐懼的感覺;在其他情況下,這個孩子看見烏云時,卻沒有伴隨閃電和雷聲。那么相比烏云而言,這個孩子可能就會對閃電更加恐懼,因為與烏云和雷聲同時出現的頻率相比較,閃電和雷聲配對出現的一致性更高。

第五,當CS、US或二者都很強烈時,應答性條件作用會建立得更快、程度更強烈。(Lutz, 1994;Polenchar, Romano, Steinmetz, & Patterson, 1984)。如果閃電格外明亮,雷聲格外響亮,那么,這個孩子可能會對閃電產生更強烈的恐懼。

思考題

1.應答性條件作用的另外兩個名稱是什么?

2.什么是應答性行為,請舉三個例子。

3.定義非條件反射,請舉三個例子。

4.請陳述應答性條件作用的原理,并詳細闡述一個書中沒有出現的應答性條件作用的例子。

5.定義條件反射,請舉一個例子。

6.請給出非條件刺激、非條件反應、條件刺激和條件反應的定義并舉例。

7.分別用一句話簡單描述五個影響條件反射建立的因素。

高級條件作用

一個人多次在聽到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后吃到食物,這個人就會形成一聽到這個曲調就分泌唾液的習慣。因此,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就成為這個人流口水的CS。現在我們假設,在以上基礎上,進行如下的幾次實驗:在單獨地播放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也就是說,食物將不會跟在樂曲后出現)之前,打開一盞黃色的燈。黃色的燈光是一種中性刺激,且這個刺激從沒和食物成對出現過。但是,在黃色的光和樂曲(已經建立的流口水反應的條件刺激)若干次成對出現之后,燈光本身也將引起流口水的反應。中性刺激通過與另一條件刺激配對(而不是與非條件刺激配對)而成為條件刺激的過程,被稱為高級條件作用。樂曲與食物的配對被稱為一級條件作用,燈光和音樂的配對被稱為二級條件作用。盡管巴甫洛夫曾在1927年報告了三級條件作用,但建立二級以上的條件反射是相當困難的。高級條件作用的模型見圖3-2。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高級條件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假設一個孩子有很多次被弄疼的經歷,比如曾經被爐子燙或者被尖銳物扎疼,每一個疼痛刺激(US)都可以被看作引起他的恐懼反應(UR)的原因。讓我們進一步假設,孩子可能會感覺到,每當疼痛刺激發生的時候,他都會聽到家長的警告:“小心!你會傷到自己的!”家長的警告很可能成為CS引發孩子的恐懼反應。再假設,當孩子爬樓梯、站在椅子上、爬上櫥柜的時候,父母可能也會發出同樣的警告。當孩子把這樣的警告和其他并不會讓孩子直接產生恐懼反應的登高行為配對后,就可能通過建立高級條件反射,發展出恐高癥。條件作用的階段如下:第一,警告和疼痛刺激同時出現;第二,爬到高處就馬上被警告;第三,在高處就會引發孩子強烈的恐懼感。

圖3-2 高級條件作用的模型

常見的應答性條件作用

如表3-1所示,人類通過進化天生就能對一些非條件刺激產生反應,對于個體來說,這些反應是維持生存、繁衍以及日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保障。同時,我們也進化出能夠敏銳、快速地建立條件反射的能力,能通過條件作用對先前中性刺激產生反射反應是具有生物適應性的。例如,我們先天具有一看到食物就馬上分泌唾液或者其他消化液的能力(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可以使我們相比于在沒有條件反射的情況下更快地消化食物。接下來,我們將更詳細地介紹幾種主要的應答性條件作用。

消化系統

分泌唾液反射是受到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影響的消化反射之一。一個學生在課堂發言之前感覺到緊張不安、肚子疼;一些經歷了化療的患者,在治療室等待治療時感到惡心;一個人在經歷非常可怕的事情,例如被持刀的入侵者威脅生命時,可能會有想要排便的感覺。

本書的作者之一在16歲以前沒有喝過除了啤酒以外的其他酒。他第一次見到檸檬松子酒是在16歲那年的某次聚會上。在嘗了幾口這種檸檬松子酒后,他發現自己沒有任何醉酒反應,于是在15分鐘內喝了幾百毫升這種酒。大約一個小時后,他產生了強烈的不適感。那次經歷以后,他一旦聞到檸檬松子酒的氣味就會立即產生惡心的感覺,甚至只是想到這種酒就會導致他的胃產生不適的感覺。在這個例子中,胃里的大量檸檬松子酒就是US,這種US導致惡心反應(UR)。

盡管檸檬松子酒的氣味和味道只和惡心嘔吐的反應配對了一次,并且先前的NS(檸檬松子酒的味道和氣味)和惡心體驗之間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延遲,但巴甫洛夫條件作用還是發生了。檸檬松子酒的味道和氣味成為惡心反射的CS,建立了一種有條件的味覺厭惡感:對檸檬松子酒感到惡心。當CS和US之間有一段很長時間的延遲時,通常情況下,應答性條件作用是很難建立的,因此,上文所述的條件味覺厭惡建立的現象是一個特例。其出現是因為通常來講有毒物質對身體產生損害受到時間的影響,我們的身體進化出了對味覺厭惡刺激建立延時條件反射的能力。

正常來講,形成強烈的條件反射需要進行多次強化,從這個角度看,條件味覺厭惡的建立也是一個特例。顯然,因為如果一次攝取足夠多的有毒物質就會損害身體甚至致命,進化就會讓我們只進行一次嘗試就產生強烈的味覺厭惡。

循環系統

心率增加和血液流動與許多條件反射有關。在社交場合感覺尷尬、無意中聽到淫穢的話題、產生不合時宜的想法——這些都是會讓人產生臉紅反應的CS,臉紅的原因是血液流到了皮膚表層。

看恐怖電影時,心臟會劇烈跳動;看到裸體照片誘發心跳加速以及生殖器充血——這些都是循環系統在起作用。

呼吸系統

呼吸系統的條件反射,包括咳嗽、打噴嚏和哮喘發作等,也都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假設一個人的阿姨很少來看他,這個阿姨恰巧某次在他哮喘發作時來看望了他。這個阿姨很可能成為引起他咳嗽或者哮喘發作的CS。Dekker和Groen(1956)的研究指出,哮喘的反應是由CS引起的,比如看到馬、籠子里的鳥、金魚甚至警車等。

其他系統

人體的其他器官系統,例如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也容易受到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的影響。

塞利格曼(1971)創造了“生物準備性”這一術語,指的是一個物種的成員更容易對一些中性刺激(相比于其他中性刺激)產生條件作用的傾向。“生物準備性”的一個例子是人類更快地學會對威脅我們生存的動物產生恐懼,例如蛇和昆蟲等,但人類遠古進化的歷史上一些物質是沒有威脅的,例如花朵的圖片,所以我們不容易對這類物質產生恐懼感(Ohman, Dimberg, & Ost, 1984)。條件味覺厭惡是另一個生物準備性的例子。在進化出對刺激性食物產生強烈的反胃傾向后,一個人反復食用易致病、致死食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消除條件作用的程序

條件反射一旦形成了,就會永遠伴隨我們嗎?不一定,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消除已經建立的條件反射。

反應消退

反應消退(respondent extinction)是指呈現CS的同時抑制US,這樣呈現多次之后,CS逐漸喪失引起CR的能力。假設一個孩子伸手去碰一只大狗時,恰逢這只狗吠叫,嚇到了這個孩子,由于大狗吠叫和小孩碰大狗這兩件事的配對作用,現在,小孩只要看到大狗就會產生哭叫和發抖的恐懼反應。這是一種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我們稱之為恐懼。接著,假設這個孩子的父母帶著他去看狗表演,孩子周圍有許多接受過訓練的大狗(不會亂吠叫),它們在表演時能安靜地行走和坐著。反復接觸這些狗,會幫助這個孩子克服看到狗就產生的恐懼感。這樣,看到狗(CS)就不會再引起恐懼反應(CR)了。在我們童年時期有很多事情會引起恐懼——看牙醫、黑暗、閃電打雷。由于反復暴露在這些事件中而又沒有遇到可怕后果,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經歷了反應消退。圖3-3說明了反應消退的過程。對于蘇來說,她很幸運,因為在實驗后,她多次遇到“大”這個詞,卻再也沒有電擊和噪聲出現,因此“大”這個詞逐漸不再引發她的焦慮。

圖3-3 反應消退的過程

反應消退是難以形成超過二級的高級條件反射的原因。在圖3-2引用的例子中,當嘗試建立二級條件作用的時候,有兩個原因讓二級條件作用難以建立。其一,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不再與食物(US)配對,因此,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作為CS的作用正在變弱;其二,以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曲調作為引起分泌唾液反應的刺激,要比用食物作為刺激強度弱很多。

對抗性條件作用

如果一種新的反應與CS建立條件作用,那么原先的CR可能被更有效地消除。這個過程稱為對抗性條件作用(counterconditioning)。從技術上來說,如果CS和某種反應重新配對,且這種反應跟原先引起的CR不能共存,那么,CS就會失去引起原先CR的能力。為了說明這個過程,在上述例子中,我們假設不但讓這個怕狗的孩子與狗接觸,而且還鼓勵這個孩子跟有狗的朋友玩。這個朋友的狗不僅不吠叫,而且相當友好。當這個小孩和朋友、朋友的狗一起玩耍時,由這個朋友引起的一些積極情緒會逐漸與朋友的狗產生積極的條件作用。這些積極的條件情緒反應將有助于這個小孩抵消先前關于狗的消極的條件情緒反應,從而更快速地消除消極反應。圖3-4說明了對抗性條件作用。

圖3-4 一個對抗性條件作用的例子

思考題

8.舉出一個高級條件作用的例子。

9.分別就消化、循環和呼吸這三類系統中存在的條件反射,舉一個實例。

10.舉出一個條件味覺厭惡的例子。

11.為什么我們會進化得容易受到條件味覺厭惡的影響?

12.什么是生物準備性?舉一個例子說明。

13.討論:是否所有刺激都同樣能成為條件刺激?

14.說明反應消退的程序和結果。舉一個本章中沒有出現的實例。

15.描述對抗性條件作用的過程。描述或者繪制一個本章中沒有出現的實例。

應答性行為的泛化和分化

考慮前面給出的例子,看到一只狗(CS)導致孩子產生恐懼反應(CR)的原因是看到這只狗時聽到了它的大聲吠叫。如果這個孩子看到其他的狗,他也會感到害怕嗎?可能他也會害怕。應答性刺激的泛化(generalization)是指,當某個特定的CS引起CR后,相似的CS都會引起這個CR。舉例來說,假設牙醫在你的牙洞里鉆孔時,你躺在看牙的椅子上感到非常疼痛,這個時候,牙醫鉆牙洞發出的聲音可能就會成為CS,引起你想逃避的反應。后來,當你去肉店,聽到屠夫操作切肉機的聲音時,你感覺自己也很想逃避。這就是一個應答性刺激泛化的例子。

然而,如果你有了多次躺在牙醫椅子上聽到鉆牙的電鉆聲后感受到疼痛,以及多次聽到屠夫切肉機的聲音響起但并沒有產生疼痛感的經歷,那么你將最終產生對特定刺激(牙醫電鉆聲)的恐懼,其他與這個電鉆聲相似的聲音就不會再引起你的恐懼——這就是應答性刺激分化(discrimination)的例子。一個CS和引起條件反應的US配對后,引起了CR,而與這個CS相似的刺激并不能引起CR。這一相似刺激多次未與US配對,無法引起CR。

我們之所以進化出對應答性刺激的泛化和分化,是因為它們對我們的祖先具有適應性生存價值。一個關于刺激泛化的例子——在人類歷史早期,如果一個人在被一條蛇咬了之后對其他蛇也表現出恐懼反應,他更有可能生存下來。而一個關于刺激分化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在看到野狼時感到害怕,但在看到寵物狗時不害怕,那么他的反應具有生存價值。

應答性條件作用以及消退的應用

應答性條件作用和消退的應用包括控制過敏、免疫系統功能[2]、藥物反應、性喚起、惡心感、血壓、思想和情緒。在本小節中,我們將介紹它在四類問題中的應用。

治療一個年輕花樣滑冰運動員的恐懼 [3]

12歲的蘇珊是一名花樣滑冰新人選手,她目前正在進行兩周跳的練習。她沿著冰場的邊緣滑了一圈,在接近兩周跳的起跳位置后,她跳了起來。當她在空中旋轉的時候,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動作有一些傾斜,并且可能要跌倒(US)。蘇珊立刻產生強烈的恐懼感(UR),然后她重重地摔到了冰上。這是蘇珊本周第三次失敗的兩周跳嘗試了。她站起來,決定在離開之前再試一次。但每當她再次接近起跳位置(CS)時,她都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CR),在之后的練習中她無法進行起跳的嘗試。一位運動心理學家為蘇珊安排了一次會談,教給蘇珊一種放松技巧,這種深呼吸的放松技巧需要蘇珊進行腹式呼吸而不是胸式呼吸。深呼吸是一種US,可以產生放松反應(UR)。而且蘇珊每次練習深呼吸的時候,都鼓勵自己,慢慢地對自己說“放——松”。因此“放——松”成為一個讓她感覺放松的CS。

在接下來的滑冰練習中,心理學家把蘇珊叫到冰場的一側,讓她多練習幾次深呼吸,每次都讓她一邊呼氣一邊對自己說“放——松”。然后,心理學家鼓勵蘇珊開始滑行,并接近兩周跳起跳的位置。每當她到達起跳的位置之前,她都對自己說“放——松”,但沒有進行跳躍的嘗試。連續這樣練習了五次之后,她告訴心理學家,自己在接近起跳位置的時候,已經不像第一次那樣緊張了,她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嘗試進行兩周跳了。于是蘇珊繼續在起跳前重復放松的程序,隨后她成功地起跳了,雖然起跳后雙腳(而非規定的單腳)落地,但蘇珊覺得自己起跳時的恐懼感少了很多。蘇珊確信自己可以繼續進行兩周跳的練習了,事實證明,蘇珊已經可以在適度的恐懼感中繼續她的滑冰練習了(第28章討論了使用條件反射原理治療焦慮癥的案例)。

厭惡療法治療酗酒

在行為治療發展的早期,應答性條件作用被用于治療酗酒。在診所或者醫院,治療師會給患者一杯含有雙硫侖的酒精飲料。雙硫侖作為一個US引發了惡心以及其他讓人不愉快的反應(UR)。在酒精和惡心的反應(由雙硫侖引起)反復配對后,患者看到或者聞到酒精的味道(CS)就會產生惡心反應(CR)。這種條件作用使病人不再有飲用酒精飲料的欲望,至少在治療環境中如此(Lubetkin, Rivers, & Rosenberg, 1971)。這種把令人產生不愉快感覺(如惡心)的事物和不受歡迎的行為(如酗酒)進行配對,以減少不受歡迎行為的治療方法被稱為厭惡療法。雖然厭惡療法似乎對某些行為問題[如酗酒(Azrin, Sisson, Meyers, & Godley, 1982)和吸煙(Tiffany, Martin, & Baker, 1986)]的治療很有價值,但現在不常用了。正如Wilson(1991)指出的,它的使用受限源于其在治療中使用厭惡性刺激產生的倫理問題,以及其相當高的退出率。

慢性便秘的治療

Quarti和Renaud(1964)提出使用應答性條件作用原理來治療慢性便秘。在便秘的病例中,排便是預期反應,可以通過吃瀉藥引起這個反應。然而依賴這類藥物來實現規律排便并不是最理想的解決辦法,因為這樣做會帶來副作用。Quarti和Renaud讓患者在通便前給自己施加一種獨特的電刺激——一種溫和、無害的電流。排便(UR)最初是由通便劑(US)引起,然后通便劑的用量逐漸減少,一直到僅通過電刺激(CS)引起排便(CR)為止。然后,通過每天在同一時間使用電刺激,一些患者最終可以擺脫電刺激,在自然環境的刺激下獲得對排便的控制。因此,這些患者在不使用瀉藥的情況下也能夠規律排便了(參閱Rovetto, 1979)。

尿床的治療

使用應答性條件作用原理治療尿床的治療方法叫作鐘墊治療(Friman & Piazza, 2011;Scott, Barclay, & Houts, 1992;Williams, Jackson, & Friman, 2007)。尿床的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睡覺期間要小便的時候,膀胱壓力沒有提供足夠的刺激讓人醒來(這一現象在幼兒中非常常見)。對不少尿床孩子有效的一種裝置是,在床的底層被單下放一個連接蜂鳴器的特殊墊子,一旦第一滴尿與墊子接觸,蜂鳴器就會響起來(US)并喚醒孩子(UR)。經過多次訓練,最終,這些孩子都可以在尿床前就醒過來——顯然,覺醒反應(CR)已經和膀胱的壓力(CS)建立了條件反射。當然,孩子醒來后,應該鼓勵他起床去洗手間小便,但是后面的一系列程序涉及一種叫作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學習過程。

操作性條件作用簡介:學習的另一種形式

應答性條件作用就是對先前刺激的自動化反應。但我們的很多行為似乎都是自愿的,而非反射性的,這些行為受到其后果(獎勵和懲罰)的影響,而不是受到先前的刺激(CS和US)的影響。受其后果影響的行為被稱為操作性行為——影響或“操作”環境、產生后果的行為(這些后果又會反過來影響行為),比如給車加油、問路、考試、打開電腦、做早餐等行為。操作性條件作用是一種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中,行為會被結果改變。例如,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我們學會了打開水龍頭喝水;因為曾經碰到熱爐子而被燙得很疼,所以學會了不去碰熱爐子。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原理和程序將在第4章到第14章中討論。在第15章中,我們比較了應答性條件作用和操作性條件作用,并討論了我們是如何在任意給定的時間內,同時受到應答性條件作用和操作性條件作用影響的。在第15章中,我們也討論了為何在解釋我們的“想法”和“情緒”時,應答性條件作用和操作性條件作用是重要的。

思考題

16.定義什么是應答性刺激泛化,并舉例說明。

17.定義什么是應答性刺激分化,并舉例說明。

18.在蘇珊學習兩周跳的例子中,US、UR、CS、CR分別是什么?

19.描述(或繪圖)解釋對抗性條件作用是如何幫助蘇珊克服對兩周跳的恐懼的。

20.在治療酗酒的應答性條件作用中,US、UR、CS和CR分別是什么?

21.什么是厭惡療法?舉出一個例子。

22.描述一種治療便秘的應答性條件作用程序,并識別程序中的US、UR、CS和CR。

23.描述一種治療尿床的應答性條件作用程序,并識別程序中的US、UR、CS和CR。

24.什么是操作性行為?舉一個例子。

25.什么是操作性條件作用?舉一個例子。

應用練習

(1)涉及他人的練習

采訪一位親戚、朋友或者熟人,詢問他們是否對某事感到恐懼或者惡心,而這些事情并不會讓其他人產生類似反應。嘗試幫助這個人回憶引起這種不尋常反應的事件,并判斷這個事件是否與本章中對應的應答性條件作用的描述相一致。

(2)自我矯正訓練

請分別列舉你身上的消化、循環和呼吸這三類系統中存在的條件反射,每種系統列舉一個。確認你列舉的例子中的刺激物是CS,而不是US。

進一步學習的思考題

1.卵巢癌化療研究中出現了什么條件反射?

2.什么是心理免疫學或心理神經免疫學?


[1]本案例改編自Staats、Staats與Crawford(1962)的實驗。

[2]巴甫洛夫條件作用程序可能會影響我們免疫系統的功能。Ader和Cohen(1982)在老鼠身上發現,將糖精與免疫抑制藥物配對后,糖精能作為CS引發免疫抑制。其他研究也在其他物種中發現了免疫反應各方面的經典條件作用(Ader & Cohen, 1993;Maier, Watkins, & Fleshner, 1994)。一個人類身上的例子是,癌癥的標準療法——化療涉及使用免疫抑制的化學藥劑。在一項研究中,在同一所醫院的同一房間進行重復化療的患有卵巢癌的婦女,最后僅僅是在接受化療前被帶到這一房間,就表現出了免疫抑制(Bovjberg et al., 1990)。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會指向使用巴甫洛夫條件作用來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這一令人興奮的研究領域被稱為心理免疫學或心理神經免疫學(Daruna, 2004)。

[3] Martin(2015)描述過這個案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鹿泉市| 舒城县| 苏尼特右旗| 西安市| 丹东市| 美姑县| 玛曲县| 乌兰县| 遂昌县| 南康市| 郑州市| 富顺县| 米泉市| 南投县| 昭苏县| 富民县| 会东县| 封开县| 德格县| 永丰县| 嘉定区| 洮南市| 秦皇岛市| 秦皇岛市| 宜兰市| 屯昌县| 介休市| 遵义市| 方正县| 潞城市| 赫章县| 怀柔区| 政和县| 钟山县| 沈丘县| 大石桥市| 沛县| 莫力| 南京市|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