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全面的進修——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七周年

研究魯迅的作品,包括兩個主要的方面:在現實主義上的成就,和它對革命的重大意義。當然,這兩方面是應該統一起來研究的,因為它是互為因果的。魯迅的創作的道路,他對生活的嚴肅的態度,在思想方面的批判提高,和對于革命事業的熱情的不斷高漲,都發源自他那赤誠的拯救祖國和解放人民的心愿。這個高尚的目的,和堅韌的努力,形成了魯迅和他的作品的偉大的品格。

關于魯迅的讀書,魯迅的日記里,每年終記下了他所收購的書目,叫作書賬。這可以說是關于他的學習和注意的方面的一種記載。但是,這書賬,只是他在那一年讀過的書目的一部分,而且是前后綜錯,不能截然劃分的。比如關于研究中國小說,那就是從幼年就開始,講授時更集中努力,以后又持續了很多年,但書賬中關于中國小說的收存,記載是很少的。魯迅在幼年和青年時代,讀過一些什么書籍,魯迅自己在《朝花夕拾》里有記載;他的老友許壽裳的兩本書:《亡友魯迅印象記》和《我所認識的魯迅》;他的家人周遐壽的《魯迅的故家》,記載得也很多。當然因為是多年以后的追憶,前者的記載,有些零碎,后者有些煩瑣。兩本書著重在日本留學和北京紹興會館的魯迅生活,但記載都很真實。在私塾讀書的時候,魯迅就盡可能地尋找一些有生活趣味的書讀,對于那些日常的課業,他雖然背誦得很好,但是并不注意。魯迅的記憶力很強,讀書的趣味也很廣泛。因此,無論生理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抄錄古碑和收藏石像,介紹西洋美術作品和研究中國小說,對于他以后的創作,都有直接間接的幫助。到南京進入水師學堂以后,他才讀到了嚴復翻譯的書籍和梁啟超的報紙,他讀得非常熱心,有很多篇能背得一字不差。嚴譯群書和梁在報紙上的評論文字,在晚清都是進步的新的食糧。那時很多人在尋求拯救中國的道路。魯迅也是抱著這個目的渡海赴日求學的。

在日本,他學習了德文和日文,除去學醫,讀了很多科學書籍,讀了很多外國的文學作品。他很喜歡東歐和北歐的作品,這些產生自當時的弱小民族的作品,都是爭取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他自己也翻譯了幾篇,收集在《域外小說集》里,并著文介紹了一些著名作家如普希金和裴多菲的精神和思想,登在《浙江潮》和《河南》等雜志上。在這個時期,他也讀了林紓翻譯的一些小說,但是并不滿意。因為其中缺乏有力量的作品。

這樣,我們可以知道,魯迅在讀書方面,一開始就采取了一種有重大目的的進取的戰斗的態度,在他的心里,時時刻刻沸騰著一種急切拯救祖國的熱望。一開始注意文學,他就擯棄了那些無足輕重的“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家和作品,確定了自己的為人生的藝術的觀念。以后,主編刊物,采擇文章,和他自己的創作,都以這個為標準。嚴格說,中國新的文學創作是從魯迅開始的,他是中國新文學園地的拓荒者、播種者、介紹先進經驗的人。他的翻譯,是為了扶植這塊園地里的秧樹新苗。他所翻譯的盧、蒲兩氏的《藝術論》,以及收在《壁下譯叢》和別的文集里的短小明顯的論文,也都是針對當時的創作情況,提供的借鑒和食糧。他吸收的廣泛,哺育的眾多。他最知道中國的創作處在幼稚時期,但因為緊連中國的歷史變革,它的前途非常遠大。關于青年的作品,雖有缺點,只要有一些成就,他就熱心介紹,比如葉紫的《豐收》,他寫了序,并提出具體可行的意見,叫他修改。對于李守章的小說集《跋涉的人們》,也作了鼓勵。

當時有些論客,對于舊的陳腐的委曲求全,對于新生的幼稚的求全責備。他們并不了解中國創作的情況,更不為這情況著想。他們讀了一本外國名著,甚至是聽說過一本了不起的著作,便以為抓到了高不可攀的尺度,拿來衡量一切。他們對于幼稚的然而是企圖反映中國現實的作品,不是培植愛護,而是拔出來,采取一種“吹”的姿勢。吹毛求疵對病癥還有些清除的好處,但如果只是站在干岸上,或是停在腳手架下邊,非議纖夫和泥瓦匠的泥腿泥腳,從不想到建筑的困難和船載的重量,那就成了契訶夫對一些不懂事的批評者的描寫。

讀別人的記載或是讀《魯迅日記》和他的書簡,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在待人接物上,也是從革命和進取心出發的。在日本他向章太炎學習,章太炎死后,獨有魯迅突出地寫了他的革命的品質。對秋瑾烈士很推崇尊敬,秋瑾犧牲,魯迅追懷,把她寫進了小說。對那些飽食終日的留學生很厭惡。他自己學習很刻苦,讀書一直到深夜。對待當時發生的一些事件,都采取了正確的革命的態度。

從魯迅日記里,我們可以很系統很清楚地看到在各個時期,他所接近的人物。這些人來人往,他雖然記得很簡單,也少正面的品評,但這無疑是研究魯迅思想進程的很重要的資料,而且反映著中國這一時代歷史的進程。在五四前后,他常接近的是《新青年》陣營里的人,對于李大釗同志,魯迅特別推重他心懷的磊落,李氏文集出版時,魯迅寫了序言。他也接近了當時一些進步的青年,這些青年有的勇于任事,有的后來為革命犧牲。魯迅都有文章,真實地記下了自己的反應。關于紀念劉和珍和柔石、白莽等,大家都知道那是千古不能磨滅的充滿魯迅的血淚的文字。

在上海,在革命的環境很困難很殘酷的時候,魯迅和許多黨員同志建立了崇高的友誼。有的同志犧牲,魯迅的沉痛和反抗,是可以從他為紀念這些同志的用力用心看出來的。在東北淪亡以后,除去自己寫了很多沉痛有力的文字,他特別注意幫助那些流亡的作家,介紹他們的作品。在“一·二八”時,他為葛琴的小說作了序言。這說明魯迅對人對事的態度,都是和他對革命的熱情相關聯的。至于他對辛亥革命的見解和在作品中的反映,對于“三一八”的抗議,對于蘇維埃區域的同情支援,對于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攻擊,都見于他的文集,這一切更是集中地表現著一個作家的性格。

當然,從日記里可以看到魯迅所接觸的人,是在變化著,這是因為魯迅不斷突飛猛進的緣故。大水之行,排山倒海,它匯集前進的力量,沉沒落后的力量。但魯迅對人和對于作品一樣,首先看到那主要的傾向。從不用一個規模看待建筑,一種調門聽取音樂,一樣顏色批評圖畫。

能理解魯迅這些思想方面和行動方面的進修和表現,我們才能充分理解他的作品中現實主義的力量。即便是他的《兩地書》和書簡,也是深刻的人生教科書和當時社會的真實的反映。在他的短篇小說里,關于故鄉部分,經研究很多是取材于真人真事的,甚至一些景物,也都是紹興的實景。所以能有這樣大量的永久的藝術力量,是因為他的現實主義的修養。對生活的觀察取舍,夸張和抒情,能否有力量,都取決于作家的思想高度。在藝術作品里,作家的生活,他的思想和行為都是統一地表現著。想在藝術上有些成就,必須全面的進修。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九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柳江县| 融水| 泾源县| 湘潭市| 南投市| 鱼台县| 祥云县| 高雄县| 博野县| 巴林右旗| 罗平县| 屏边| 新竹县| 新昌县| 潍坊市| 屏东市| 贵定县| 青岛市| 农安县| 道真| 江达县| 诸城市| 交城县| 普安县| 如皋市| 平安县| 邵武市| 东乡族自治县| 昆山市| 乳山市| 许昌县| 宁津县| 安多县| 宁夏| 澜沧| 揭西县| 蓬溪县| 隆回县| 重庆市|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