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會計報告:數字化的商業故事
- 黃良杰
- 3字
- 2024-05-23 15:13:43
1 導論
1.1 商業與商業模式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為了生存,人類諸多行為往往是基于逐利動機,謀求經濟價值最大化。經濟價值往往是以生產和交換商品的方式實現的,這就形成了商業。如果將“商業”定義為一種將采購或生產出來的價值(產品或服務)交換出去,以換取自身價值的利益行為或活動,那么,商業模式就是與這種交易相關的各類資源配置的機制或邏輯。這里的各類資源是指企業的人力資源、技術、資金、土地、廠房、客戶、經營渠道等,所以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獲取價值而將各類要素組合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是極具創意、難以模仿而又能帶來商業機會與利潤的價值創造模式。
現代商業模式通常由公司治理模式、內部控制模式、業務模式(生產模式)、技術模式、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財務管理模式、供應模式、銷售模式、行政后勤模式以及會計核算與信息披露模式等具體模式構成,這些要素組合不同,商業模式也就不同,其中某一個模式的新創意,可能就會促使新的商業模式形成,從而更有利于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人們根據要素的不同組合又把商業模式分為分店鋪模式、搭售模式、電商平臺模式等。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新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涌現。
案例:美第奇家族創建的國際“匯兌·結算”體系以及對梵蒂岡公款的巧妙運用
貨幣作為商品(服務)的支付手段,是古代人的一大發明。但到了中世紀(歐洲),貿易往來不斷擴大,跨國貿易逐步增多,利用貨幣(金銀等)進行交易會產生諸多不便。為此,從事貨幣兌換的商人在歐洲各地開設分店,讓遠隔兩地的人實現了不同貨幣錯時空結算的可能。其中的主導力量正是14世紀文藝復興初期,以北意大利佛羅倫薩為據點的美第奇家族。他們率先在整個歐洲建立起了稠密的信息網,成功開創了兌換、結算業務,并從中獲取了豐厚的傭金收益。
但有個大難題就是勢力龐大的天主教會嚴禁收取利息。那么,匯兌業務是不是(以傭金為名)收取利息的融資行為呢?天主教會的羅馬教廷(梵蒂岡)公開聲明“傭金不是利息”,由此,銀行業(融資、匯兌、結算)終于名正言順地駛入了發展的軌道。這是怎樣做到的呢?原來是聰明的美第奇家族在賬目中增加了一項名為“上繳給神”的款項,即捐獻給教會和慈善事業的款項,正是這筆款項使得美第奇家族與梵蒂岡成功地構建起伙伴關系。1410年,美第奇家族又被梵蒂岡委以財務管理的重任,獨自掌管著來自全歐洲的巨額財富。雖然管理財富的傭金寥寥無幾,但各國上繳的公款在納入羅馬教廷之前的數月,就會成為美第奇家族自由使用的資金。借此,美第奇家族做到了:一是建立起了國際“匯兌·結算”網絡;二是把梵蒂岡(某種意義上的敵人)變成了合作伙伴與客戶;三是開創了利用教廷公款的時間差進行匯兌的新型收益(商業)模式。
正是基于這種穩定的商業模式,自15世紀初起,美第奇家族踏上了持續300年的繁榮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