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財務會計報告:數字化的商業故事作者名: 黃良杰本章字數: 721字更新時間: 2024-05-23 15:13:46
2.1.2 財務會計報告的本質
財務會計報告是會計提供信息的具體形式或手段。會計提供信息的最終形式是財務會計報告。依據上述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出,會計具有雙重任務,即一方面會計需要反映企業的受托責任,另一方面會計必須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所以,反映企業受托責任,提供決策有用信息是財務會計報告的本質要求。
企業理論通常有個基本假設或前提,即“股東至上”,也就是說企業目標是為了股東價值最大化。雖然近些年來,“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觀點被廣泛接受,但“股東價值最大化”依然是企業理論的邏輯起點。在這一認知下,企業所有的經濟行為均應從股東價值最大化出發。但現實中,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客觀存在,企業組織行為可以看成是企業所有者將財產委托給經理人經營的行為,由于所有經理人都是理性的,企業經理人的經濟行為不一定是從股東價值最大化出發,而是滿足自身的私人收益最大化,這就產生了代理沖突。因此,抑制代理沖突成為企業治理的核心問題之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理論發展,人們研究發現信息越透明,越能有效地抑制企業代理沖突,因此,提供透明的、完整的信息,反映企業受托責任就成為財務會計報告的本質要求。
人們常說: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機制。在市場中真正發揮作用的主要是價格機制。在交易或者說在資源配置中,人們對價格的判斷主要取決于人們對交易或資源的相關信息占有與商品效用需求。由于個體的差異,人們對信息搜尋成本巨大,所以企業在市場中披露自身信息成為必然。因為人們需要依據企業披露的信息做出判斷,引導資源和商品流動與配置,因此,企業為人們的判斷披露信息是客觀要求。財務會計報告是企業披露信息的重要形式與途徑,因此,為決策提供有用信息也就成為財務會計報告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