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臺經濟與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
- 陳紅霞
- 714字
- 2024-05-23 14:37:06
1.1.2 研究意義
對平臺經濟背景下的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進行研究,有利于加深對雙邊市場價格機制內在運行規律的認識。思考我國價格規制體系變遷的實踐需要和總體方向,厘清政府、平臺企業、經營者和消費者的關系,既具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價值,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理論上有利于對技術創新、產業變革與法律變遷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
傳統的法經濟學討論更多的是法律變遷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強調制度的決定性作用。本書則相反,立足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將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視為法律變遷的外在動力,構建“技術變革—制度變遷”分析框架,討論技術創新、產業變革與法律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過程,有利于從新的視角來理解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
(2)實踐中有利于完善平臺經濟背景下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整體安排。
法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強調問題的實踐性,關注制度的改進。研究平臺經濟背景下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但由于現有價格規制更多地繼承了計劃經濟時代的有關做法,甚至基本的組織實施方式都保留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痕跡,既有合理之處,又存在一些問題,不僅需要新的理論支持而且需要重新思考價格規制行為的組織方式。在新的理論指導下,對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進行結構性解讀,分析現有制度的不足,既能夠改革完善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又能夠豐富價格規制的內容,提升價格規制的效率。
(3)方法論上有利于嘗試用新的理論和方法來評價規制效益。
對制度的實施效果進行量化評價是法經濟學的學科特征之一。效率標準的引入,突破了法律的單一價值觀,但真正對制度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一直是一項難度較大的任務。本書嘗試運用詞頻分析法和百度指數法等新的數據收集方法,衡量價格規制強度、價格規制效用等指標。